對農村初中生真實課外閱讀的幾點思考
作者:舒添宇
發布時間:2023-11-28 10:59:26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更加重視課外閱讀,這與語文核心素養“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四個維度的價值追求不謀而合。但是部分學校尤其是農村學校并不重視課外閱讀,導致學生語文素養難如人意,就連學生的中考語文成績也并不理想。
一、農村初中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
一直以來,農村初中生課外閱讀呈現出某種先天不足的態勢。突出表現為學生閱讀量少、面窄、膚淺。由于應試思維積重難返,各種經過“提煉”“加工”的學生版名著導讀紛紛亮相,課外閱讀的功利性顯而易見,專為初中生應付考試量身打造。看似熱熱鬧鬧,動靜不小,實則效果甚微。
一是問題式閱讀。這種閱讀形態常常以問題為導向,從所謂的考點入手,從主題思想、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精彩賞析等維度進行編排,引導學生直奔“主題”,按圖索驥。其結果是“肢解”名著,將名著作類型化簡單化甚至概念化處理,美好的閱讀因此淪落成庸俗的考試游戲,文學名著應有的教化功能和美學熏陶作用虛化至零,閱讀所能產生的精神成長無從談起。
二是在閱讀文本選擇上狹窄,僅僅局限于課標所列篇目。這些所謂必讀篇目大多偏向于敘事文學類,史學、哲學、科學、軍事、美學等方面極少涉獵,這種導向性“偏食”必然導致學生的核心素養單一化,不利于立德樹人目標的達成。
三是課外閱讀時間無法保證。“雙減”政策下,學生繁重的課業負擔有所緩解,但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應試思維根深蒂固,題海戰術屢試不爽,所謂限時限量公示出來的“作業”只是顯性的“冰山一角”,而隱形的作業練習遠遠超重超載。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規定了各科作業的數量指標,常規檢查拘泥于慣性思維。重重壓力下,屬于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少之又少。缺乏時間的保證,課外閱讀怎么能夠常態化持續進行?如此夾縫中的閱讀,導致的結果便是囫圇吞棗,蜻蜓點水,食而不化。
二、真實課外閱讀的應有之義
相對于功利性的虛假閱讀,真實的課外閱讀無疑是沒有外在任務驅動,完全契合學生的心理需求,是一種生命本能的深度體驗和靈魂追問。這種閱讀純屬“我要讀書”“我心閱我書”的心靈選擇,字里行間的生命體驗都能在自在愉悅中完成。真實閱讀的動力來自內心,來自一種強烈的自我心理需求。古人說寫作表達的臨界狀態“如鯁在喉,不吐不為快”是最佳境界,而真實閱讀就應是“如饑如渴,不讀不為快”“求讀若渴”的佳境。讀書一旦變成了純個人無功利的自覺行為,就必然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自主性。新課標明確要求“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自主選擇權。相對“他主性”而言,自主閱讀大多基于個人興趣愛好的驅動。因為自主才興味盎然,才有充沛的情感輸入,入腦入心。南朝劉勰所言“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道出了自由閱讀的真意。
二是生活化。任何經典都連接著生活,讀書是一種特殊形態的生活呈現。“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只是莊重通俗之分,彌漫著不一樣的煙火味。文本風格的親和、高古、浪漫、寫實、娛樂、實用,各取所需所愛。讀書可以消遣怡情,可以求知益智,可以以古鑒今。“操千曲而后曉音,觀千劍而后識器。”好的閱讀能夠讓生活更加明媚。
三是多樣性。“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不先泛覽群書,則會無所適從或失之偏好。廣然后深,博然后專。”新課標要求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大千世界豐富多彩,每個人對生活的訴求也是多元的。農村初中學生生活圈子相對狹小,課外閱讀文本以新課標圈定的基本篇目為主,偏重文學性,文盛理衰,理工農醫軍有所淡化。真實的閱讀中文學經典的確應是主力軍,這是由文學讀物的人文性所決定的,但歷史、哲學、邏輯、科技、軍事、科幻等也不能缺席,多樣化才顯豐富,多樣化才見底蘊。
三、構建真實的學校閱讀生態
良好的課外閱讀需要適宜的土壤和氛圍,需要學校行政強力推動。校長有行動,教師才有驅動,機制善運行,學生想不讀書都難,一盤“大棋”就下活了。構建真實的校園閱讀生態,考量著校長的格局和高度,換句話說,校長對閱讀的價值判斷決定著一所學校的閱讀生態。毫無疑問,校長是課外閱讀第一推動力。真正高明的學校管理者一定能夠認識到扎實的課外閱讀對助推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特殊意義。
一是學校管理要做好頂層設計。長時間以來,課外閱讀在許多農村學校處于尷尬地位,零敲碎打,自生自滅,僅憑語文老師的力量來維系未免勢單力薄,為課外閱讀正名勢在必行。作為學校決策者要高度重視,大膽解放思想,敢于突破制度的藩籬,把學生課外閱讀納入教育教學管理系統之中,進課表,常督查,有考評,確保學生有好書可讀,有時間來研讀,有教師指點伴讀。學校、教室書架要常備新鮮時文、報章雜志,既有“經典大餐”又有“風味小吃”,滿足不同學生的閱讀需求。
二是夯實核心素養關聯性課程建設。核心素養的校本表達是一個宣傳理念、達成共識、實踐建構的過程。經典閱讀對培養核心素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各種學科的經典形成合力,潛移默化影響著學生綜合素質的形成。在諸類閱讀之中,讓關聯性課程連點成線,要弱化科目界別,確立“大語文觀”,著力構建大閱讀體系。
三是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方法的微觀指導。課外閱讀要講究材料文本的選擇,要根據學生情況和需求有所取舍,創新使用,建立具有學校特色的本土化閱讀模式。至于閱讀方法上,有精讀泛讀、整本閱讀和拆分章節、寫讀后感、做圈點批注、情景劇表演和手抄報等,要善于在常規動作中創出新意,在服務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建構和幫助學生提升語文讀寫能力方面實現雙贏。
四是促進學生主體性發揮。課外閱讀的主體始終是學生,讀什么,怎么讀,怎樣才能有效高效?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考慮其承受力、消化力以及個人興趣習慣,選材選題有必要因人定制量身打造,切忌不顧學生興趣愛好差別搞一刀切,要在落實“雙減”政策的基礎上設計兼容性閱讀作業,既兼顧常規又彰顯差異。
五是校內資源的有效整合。要持續性高標準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以打造書香校園為抓手,把各種教育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制度性設計和硬件建設相得益彰。可舉辦“校園讀書節”“讀書月”“讀書周”活動,也可舉行經典品鑒、名作欣賞、校園文學社、校園廣播,讀書分享會、經典故事會等,促進“聽、說、讀、寫”在聯動中有機結合。
綜上所述,如何走出“淺閱讀”的誤區,構建一種真實的課外閱讀校園生態,如何正確引導學生開展真實的課外閱讀,其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經典閱讀對于立德樹人的基礎性作用如何落實,如何提高課外閱讀的實效性,諸如此類的問題也是擺在每個學校管理者和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課題,值得深思并在實踐中探索解決方案。
作者單位:陜西省商洛市山陽縣天竺山鎮九年制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