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知中學的“好課堂”建設,集中體現在它是一種“生態好課堂”。想一想:什么是生態?什么是育人新生態?筆者認為,一是長久的,綠色的,可持續發展的,開放的;二是符合規律的,尊重成長和發展基礎的;三是系統的,全面的,和諧的;四是有個性的,因材施教的,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五是不斷創設、創生、創新的,等等。符合這些特點的,才能稱為育人新生態。

“好課堂”的建設,要圍繞這些要素去做好:一是以人為本,眼中有人,關注學生的感受,從以教師“教”為中心變為以學生“學”為中心;二是尊重差異,能夠因材施教,符合學生的認知和成長規律,不搞偏、難、怪;三是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有活力、有靈氣,有真實的學習過程,會相互幫助等;四是關注核心素養,關注學生情感,啟迪思維、培養習慣,注重非智力因素等。我們認為越是基礎的、基本的、常規的、常識的,越能長遠地長久地影響孩子的成長。

關于“好課堂”,這是教育界一直在研究、探討、實踐的方向,是立足于“教師、教材、教法”改革,以教育生態學原理為依據,以加強課堂教學管理、規范課堂教學秩序、優化師生教學關系、提升課堂教學品質為方向,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促進課堂的和諧共生與師生的生命成長,實現教與學的高效發展。

關于“好課堂建設”,西安愛知中學也是一以貫之。29年建校歷程中,關于“構建好課堂”,學校已經進行了18屆校本研修,經歷了20多年的教學實踐,學校一直堅守“好課堂”的“12345”表達。

“1”是指緊緊圍繞“為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和個性化學習成長奠基”的辦學理念。

“2”是指著重聚焦兩個詞匯:“學生”與“學習”。具體而言就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能力提升”為核心,讓學生的學習在課堂上發生。以學生為中心,其實質就是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課堂上給學生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給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給學生一個深度思維的領域、給學生一個激發創造力的平臺、給學生一個寬松平等的環境。學校出臺的《愛知中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規范》《愛知中學課堂教學十規定》《西安愛知中學綠色教育行動》等,強化教學過程的規范與督導,創建新型課堂生態模式。只有將學生放在眼里、記在心中,學生主動學、積極學才能發生。以“學習能力提升”為核心,就是在課堂上,教師一定要著力培養學生“會學”的能力和“愛學”的情感。

“3”是指積極推進和落實余文森教授所提出的“閱讀、思考、表達”三大基本能力,通過反復的論證實踐,我們認為這的確是初中學生必須打好的基礎性核心性能力。在閱讀中增加廣度,在思考中增強深度,在表達中體現自主度。

“4”是指在教學執行層面,我們遵循“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依據生態教育學原理,優化處理教師、學生、教材、教法、評價等因素,以“學—思—踐—悟”為基本結構,形成了“自主、探究、合作、互動”的“愛知課堂”教學方式。

“5”是指以“好課堂”為主線,形成的“問題導學、探究自學、小組合學、指導展學、當堂評學”的五學范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上都有精彩的展現。同時,課堂學習必須是有意義的學習,我們的教學依托“有興趣激發點、有生活鏈接點、有思維訓練點、有素養落腳點、有品質養成點”,讓課堂成為學生身心成長的基地、素養養成的重地。

另外,好的課堂還應是“適性揚才”的課堂,是放眼未來、悉心鑄造的生態課堂生命線,是堅持“學生在課中央”的思想,教育教學行為始終關注學生、激勵學生、發展學生、提升學生,成就學生做最好的自己。要在根植學科課程上,創新自主拓展課程,豐盈實踐體驗課程,把“三個課堂”融會貫通,一體化設計并實施,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在更廣闊的空間中磨煉自我、提升自我。

總之,“好課堂”建設需要我們始終堅持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立德樹人,啟智增慧,將中國式現代化必備人才要求作為出發點,勠力同心,勇毅前行,共同擔負起教育的神圣使命。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愛知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