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科研和教研 打通傳遞示范鏈
——安康市中學歷史學科教研及教師發展實踐
作者:王 穎
發布時間:2023-11-28 10:55:07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8月30日,教育部原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的文章《關于中小學教研體系建設和教育教學的幾點思考》刊發后,文中“教學出題目,教研做文章,成果進課堂,教師獲成長”“溝通科研和教研,把全員科研與教研員教研結合起來,打通傳遞示范鏈條”等內容引發筆者極大共鳴。作為一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教科研管理人員和歷史教研員,從2011年起,在西安市教科院教科研管理人員、歷史教研員閆璟老師(2018年被深圳羅湖區教科院人才引進調入)和西安市歷史骨干團隊的引領幫助下,筆者和安康市歷史教學團隊不斷實現專業成長。在跨區域聯合的主題教研探索中,“溝通科研和教研,打通傳遞示范鏈”為區域基礎教育教研活動的效能提升提供了案例。
教學出題目,以教學教研需求為依據
安康地處漢江中上游、秦巴山腹地。全市歷史教師初中519人、高中269人(2022年統計);市縣專兼職歷史教研員4人。2016年調研發現:絕大多數教師缺乏專業規劃,4%完全沒有目標;立足教學、服務高考、教學實用類教研活動需求占43.4%,課標、教材培訓類占19.5%,教學策略類占16.2%,學法指導類占15.7%;73%的老師都喜歡骨干教師授課。這些數據,成為筆者申報陜西省“十三五”規劃課題《中學歷史教研活動創新實踐研究》(SGH16B369)的研究起點,同時也是安康市開展歷史學科主題活動設計,以及西安市初、高中歷史中心組專家十多次赴安康進行菜單式講學送教的起點。精彩的課堂呈現,高層次全方位展示出西安市歷史骨干團隊高超的課堂駕馭水平以及歷史學科課程改革成果,讓參會教師感受到歷史課堂深刻的變化,讓教研活動成為安康歷史教師“樂學”的“嘉年華”。
教研做文章,以主題教研活動為支點
圍繞教師教學需求進行系統化、主題化教研活動的設計。
——聚焦課型(如“開學第一課”“新授課”“習題課”“復習課”“走進博物館”)
——聚焦熱點(如熱點主題“紀念十月革命100周年”“戊戌變法120周年”)
——聚焦難點(如宋明理學)
——聚焦任務(如中高考系列的新課標、新教材培訓)
——聚焦形式(如研訓一體、小組合作、同課異構等)
2017年在白河中學舉辦的“紀念十月革命100周年”主題教研活動,是一次集課型、熱點、難點等多元聚焦的活動,面對高考新考綱中“中學歷史課程的基礎”“唯物史觀的指導”“發現問題能力的培養和考查”等新變化,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吳偉教授作題為《解讀新考綱、領悟新特點、適應新變化》的解讀、闡釋和教學指導。白河中學朱仕偉、錢運國老師,西安鐵一中李元亨老師,分別從《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折射信息——從婚姻標準看漢唐宋儒學變遷》《理想的力量——守仁向陽逐明之路》全面闡釋專題復習線索,引導學生從婚姻視角看儒學變遷,在生活化、通俗化的背景下感知宋明理學,讓理學也“接了地氣”。陜師大附中華春勇老師就《高考真題——蘇聯相關問題》,從答題技巧方面對學生進行引領。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徐賜成教授點評指出:高考越來越側重于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建議歷史課堂教學要關注學生論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強調了好的歷史課堂和有效的歷史教研活動一定要具備“史實第一,理解至上,運用為要,交流為本”的特質。
歷史學科在初高中的教學中,其知識具有螺旋上升的特點,圍繞同一歷史事件,初高中的教學截然不同;如“戊戌變法”,在高中人民版教材(必修三)“順乎世界之潮流”中以“維新變法”一個子目的形式出現,選修“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專題九“戊戌變法”則占2課;面對初高中學生的不同和教材側重點的不同,我們在2018年12月組織舉辦了“紀念戊戌變法120周年”主題年會,著重探討了同一主題在不同學段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深入剖析其中的教學異同點,引導教師明確該教什么、怎么教,使他們對專題性教學的基礎性掌握和進階性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2016年—2018年,在“跨區域”“跨學段”“跨時段”“跨課型”同課異構活動中,域內教師開始“站出來”,活動內容由“配餐式”走向服務一線教師需求的“點餐式”。
成果進課堂,以聚焦核心素養為導向
2019年,筆者將在全市教研員培訓中的一節下水課撰稿成文,探討如何將教學目標、教學主題、教學問題等設計聚焦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凝練出“目標具體化,凸顯教學的準度;內容主題化,凸顯教學的高度;知識問題化,凸顯教學的效度;敘述故事化,凸顯教學的溫度”的“四化四度”探索路徑。該案例《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教學探索》發表于《歷史教學問題》2019年第4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2020年第2期全文轉發。團隊成員連菂老師對本課教學結構進行借鑒和創新,更加凸顯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大核心素養“五位一體”的設計理念。
2023年3月10日,在紫陽中學舉辦的“安康市高三歷史二輪復習備考專題研討活動”中,西安中學郭富斌老師的《高考命題的聚焦點與復習備考的突破點》,圍繞“政治立魂、文化立根、現實立足和素養立意”分析了高考命題的聚焦點,從“高考真題中找真諦、文本閱讀中尋突破、方法改進中提效率”分析了復習備考的突破點。郭老師所講的每一個點,都是我們一線老師開展課題研究的起點。西鐵一中濱河中學劉相鈞老師講授了一節精彩復習課和一節高效的習題課,耳目一新的備考思路、選題方向和答題方法等建議,贏得了學生和參會教師的廣泛好評。
教師獲成長,以促進發展素養為追求
2011年以來,安康市歷史教師入選省市級“三級三類”骨干102人次,約占全市歷史教師19.8%。其中,省級教學能手17人,省級學科帶頭人3人,省級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1人,市級名師1人,市級學科帶頭人15人,市級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3人,市級能手62人。統計發現,這102人次榮譽中的73%(74人次)是2017年以來獲得的。2021年楊揚老師(安康中學)獲得全省高中歷史第一名并獲“陜西省優秀教學能手”稱號,2022年周靜(安康中學)、2023年張樂(嵐皋中學)老師獲得全省高中歷史第二名的好成績。周靜、楊揚、孫小泉(高新中學)老師的課堂教學實錄在全國歷史大賽中獲獎。
在筆者和閆璟老師的推動下,安康市與西安、深圳羅湖等地歷史教師建立較為緊密的教研聯系,充分體現出“跨區域整合研修資源、高質量引領主題研修”的特點。安康市多位骨干教師主動加入郭富斌、李樹全、閆璟、強梟雄等名師團隊。在各類主題教研活動的講臺上,從“請進來”為主體,到安康市骨干教師“站出來”為主體,并逐漸向“走出去”發展。2018、2023年,筆者和龍廷忠老師分別在全國歷史學術年會作交流發言;2019年,安康中學楊揚老師參加深圳羅湖區教科院組織的“新理念·新教材·新教師”四區聯動教研交流活動并獲得好評。近年來,安康市4位老師先后多次參加陜西省高中歷史學考命題工作并獲得好評。2022年12月11日,《中學歷史教學參考》雜志社首次舉辦“刊網微研”線上活動,筆者應邀以“基于教研的學習研習與書面表達”為題,作了從“經驗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轉變的主題發言,受到老師們的歡迎。
2018年7月中旬,全國700多名歷史教師齊聚湖北宜昌,共赴“探索新時代歷史教育——核心素養與教學改革”全國學術研討會。筆者和安康歷史小分隊近20人參會。會后,筆者撰寫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藝術”和“遺憾”——聽蘇丹老師〈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課有感》一文,和團隊4位老師的文章一同被收錄在《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年第10期上。來自安康市5位老師的5篇文章,因同一次學術研討會同時被《中學歷史教學參考》采錄,在全國歷史同行中引起了較大的反響。此后,每次教研活動筆者都指導老師們選題撰文,先后組稿推薦發表論文40余篇。
這些教師專業成長中標志性成績的取得,和他們自身的努力分不開,也和筆者《中學歷史教研活動創新實踐研究》課題實踐統領下開展的主題教研活動分不開。在教研實踐探索中,做到教學主題化、主題活動化、活動預設化,并采取措施將預設逐一落實,最終達成師生共同學習的成果。這些成績也是“教學出題目,教研做文章,成果進課堂,教師獲成長”“溝通科研和教研,把全員科研與教研員教研結合起來,打通傳遞示范鏈條”(陳寶生)最有力的實踐證明。
作者單位:陜西省安康市教學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