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國慶小長假剛剛結束,位于西咸新區灃東新城的西安共晶金屬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隨著機器轟鳴聲的響起,一種鑲嵌式自潤滑鋁型材擠壓模具正不斷產出。該鋁合金壓鑄模具產品使用的是西安理工大學蔣百靈教授團隊研發的可滿足500℃以上使用的自潤滑抗熔蝕共晶石墨鋼型材制備技術。用該型材生產鋁合金壓鑄、擠壓模具,可為提升鋁產業利潤水平創造出新的空間,為汽車工業、軌道交通、消費電子及航空航天領域發展作出新貢獻。

“我們的鋁合金壓鑄模具項目從立項到廠房車間建設,再到正式投產只用了半年時間,這一切都多虧了當下省上和學校的好政策。”蔣百靈感慨道。

蔣百靈教授道出了西安理工大學科研工作人員的心聲。在西安理工大學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的春風下,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得到了蓬勃發展。一個又一個高度被跨越,一項又一項“卡脖子”難題被攻克,一批又一批成果實現產業化……每一次蛻變、每一次轉身,都能看到“三項改革”的“身影”。

謀篇——高點布局 擘畫“三項改革”路線圖

不敢轉、不愿轉、缺錢轉,是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普遍要攀越的“三座大山”。破題的唯一方法是改革。西安理工大學審時度勢、穩準施策,積極搭建成果轉化“三項改革”的“四梁八柱”,著力破解科技成果轉化中的難題。

“近年來,西安理工大學科技服務與成果轉化連年創新高,就地轉化率超過60%。通過賦予科技成果長期使用權及作價入股等方式,創辦、參辦30余家科技型企業,爭取到第三方過億元的投資。”7月27日,在全省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工作座談會上,西安理工大學副校長申燁華的發言得到與會專家高度共鳴。

建章立制,夯基壘臺。西安理工大學首先是在制度創新上下功夫,修訂了《西安理工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職務科技成果實行單列管理,退出現有國有資產管理范疇,不納入保值增值考核范圍,變“不敢轉”為“主動轉”。修訂《西安理工大學教師職務評審工作實施辦法(試行)》,設立成果轉化型職稱序列,突出技術轉移轉化業績權重,變“不愿轉”為“我去轉”,憑借科技成果轉化業績,2021年—2022年度8名教師晉升副教授或教授。出臺《西安理工大學“技術入股+現金入股”管理辦法(試行)》,探索社會資本、橫向結余經費共同出資成果轉化模式,變“缺錢轉”為“共同轉”。改革藍圖已經繪就,發展脈絡也愈發清晰。隨著改革舉措的不斷完善,一場新時代的變革正在上演。

“公司收入過千萬元,獲批的專利迅速落地轉化為產品,讓成果為經濟發展所用。未來,我和團隊有信心在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上作出新貢獻。”提起自己的公司,西安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教授趙躍高興地說。

趙躍團隊致力于新能源發電的控制科學研究,他帶領團隊研發的光伏跟蹤控制器,能夠自動計算太陽的方位角,通過給驅動器輸出指令,驅動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自動跟蹤太陽運行,成為光能高效利用的助力器。

借助“三項改革”帶來的契機,2022年6月,趙躍將10余項專利成果作價,在秦創原創辦了光伏技術研發與應用公司。公司的成立,讓光伏跟蹤控制器批量生產成為可能,趙躍團隊利用控制系統自動生產、測試、標定產品,實現了大規模推廣應用。同時開展專利合作,2022年,第一批安裝的光伏跟蹤控制器已在青海的光伏電站運行。

憑借不斷轉化為“真金白銀”的科研成果,趙躍搭乘上職稱評聘的“直通車”。2022年底,他評上了教授職稱。

攻堅——精準發力 暢通成果轉化快車道

改革只爭朝夕,落實難在方寸。抓落實是推進“三項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三項改革”之初,西安理工大學從事科技轉化工作人員經驗不足成為改革推進過程中的“絆腳石”。

在解決“不敢轉、不愿轉、缺錢轉”的基礎上,如何轉得好、轉得快,各級領導看在眼里、記在心上。

“學校對我的項目給予極大關注和支持。”西安理工大學印刷包裝與數字媒體學院副教授周星說,他的項目攻克了“廢棄聚酯資源高值化轉化”和“印刷包裝填料/微納米高端材料資源化”兩大核心技術。隨著科研項目走向成熟,他計劃對科研成果進行轉化,但往哪兒轉、如何轉,他曾一籌莫展。

2021年,西安理工大學與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簽署合作協議,為學校科創基地建設提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共享信息資源,通過基金投資、政策扶持等,推動項目落地。西安理工大學在秦創原總窗口聯合西咸新區和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共建2000平方米的創新創業平臺,承載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及科研人員創辦的科技型企業。

“從項目申報、評審、辦公場地的審批、項目路演……我一路見證了項目孵化的高效,目前已有不少企業關注了我的科研項目。”周星說。

同時學校與陜投集團、秦創原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探索股權托管新路徑,為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專業技術經紀人資源,以服務換股權的方式彌補高校在金融資本、產業對接、科創服務、股權市場化運營等方面的短板,力爭做到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

學校張延超教授團隊“高溫超高速軸間動態密封”技術作價1900.38萬元,陜航集團及秦創原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現金投資2200.44萬元,總注冊資金5001萬元,共同成立公司并成功實現了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運營。

為了破解教師單兵作戰、轉化成效不高的問題,學校深入實施秦創原“1349”工程,在1個核心(西咸新區)和3個層級(陜西省、全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重點區域內,聯合領軍型、支柱型、中小型企業以及軍工企業等4類企業,依托學校科研特色與優勢,圍繞國家戰略以及陜西省集成電路、數控機床等9條重點產業鏈,組建創新團隊,進行有組織、有重點的科研。

“針對我的實際需求,學校和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精心幫助我協調選址,推薦專業化資質辦理機構,提供企業管理培訓輔導,推薦投融資項目路演機會,對接金融借貸服務,解決了我們在成長初期遇到的多方面困難。”西安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青年教師米天健說。入駐秦創原后,企業獲得了創促中心從“技術端”到“市場端”的全鏈條貼心服務。目前,公司已建成10余條生產線,使我國先進制造業在精整領域擺脫了受制于國外技術及工藝的被動局面。

賦能——多點突破 摘得科技成果滿枝頭

“隨著學校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試點工作的開展,學校管理部門和科研人員都放下了包袱,輕裝上陣,這次的成果轉化很迅速。”西安理工大學機械與精密儀器工程學院孔令飛教授說。

孔令飛是西安理工大學“三項改革”的受益者之一。三年來,西安理工大學通過“通經活血”自我革命,全方位深化校企合作,向科研成果轉化改革“深水區”發起沖鋒。一系列改革舉措,既有頂層設計,又有基層探索;既統籌推進,又重點突破。在學校的良好政策支持和幫助下,一大批教師科研團隊搭載學校“三項改革”科技成果轉化“特快車”,讓更多科研成果落地轉化。

觀念不變原地轉,觀念一變天地寬。廣大科研人員以思想觀念上的破冰,引領改革上的創新、行動上的突圍。如今,西安理工大學累計28個團隊獲批秦創原春種基金或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獲得各類投資過億元。

凝聚大團隊。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丹·謝赫特曼教授,聯合西安理工大學徐春杰教授團隊組建西北第一家自然科學類諾獎新材料研究院,在銅川成立鎂高鎂諾獎新材料有限公司,探索“在港孵化+飛地轉化”模式,研發的高稀土鎂合金增材制造專用絲材,填補了國內外3D打印專用高稀土鎂合金絲材的空白,解決了該領域“卡脖子”問題,產品不僅在中國銷售,還銷往以色列等國家。

攻堅大項目。西安理工大學與西安奕斯偉硅片技術有限公司共建集成電路與核心器件未來產業創新研究院,聯合攻關硅單晶生長設備行業關鍵核心技術。劉丁教授團隊與其研制的國內首臺新一代大尺寸集成電路硅單晶生長設備在西安實現一次試產成功,取得了采用自主研發的國產技術裝備,拉制成功大尺寸、高品質集成電路級硅單晶材料的重大突破并實現產業化,目前20余臺(套)產品已投入使用。

助力大發展。西安理工大學師生帶著科研成果投身鄉村振興,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張嘉偉教授在米脂縣沙家店鎮李站村正式掛牌成立“鄉村振興工作站”,團隊幫助李站村建立起智慧養牛場,現代物聯與畜牧養殖撞出“科技火花”。學校王全久、周蓓蓓教授團隊研發出“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系統”及“動態耗養快速腐熟綠色智能裝備”落戶鄠邑區,用科技破解農業固廢污染及資源化再利用的難題,助力農業土地的增產增收。劉政老師團隊研發的“可再生耐低溫長壽命單液流儲能電池”產品,具有高安全性、耐腐蝕、低成本、維護簡單便捷等優點,目前項目已經與多家企業簽訂儲能電池訂單,產品將廣泛應用于新能源發電配儲、電網調峰調頻、應急電源、電網容量調節等方面。

乘風破浪,未來可期。西安理工大學將“三項改革”進行到底,為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增羽添翼,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西理工力量”。

作者單位:西安理工大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