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教育家的“真、善、美”
作者:李 媛
發布時間:2023-11-23 11:00:41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李媛,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教授、附屬幼兒園園長,正高級職稱,教育部新時代名校長培養對象、全國自制玩教具能手,陜西省特級教師、陜西省教學名師、陜西省政府督學、陜西省首批領航校園長,出版專著三部,主持完成省部級課題9項,國家發明專利2項。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家,在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中要不斷思考審視,貢獻自己對教育的理解,探尋教育真諦,強化實踐體驗。本文基于筆者對新時代教育家的定位與理解,從“真、善、美”的角度闡述如何塑造高尚情懷,做新時代黨和人民滿意、令人尊重的教育家,做政治堅定、情懷深厚、學識扎實、視野開闊,能夠引領區域乃至全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基礎教育領域的教育家、“大先生”。
一 何為真
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一個“真”字厘清了作為新時代教育家最重要最本質的屬性。教育家作為新時代教育思想的實踐者,要對教育有真情,對教學要真干,對學術要真實。以“真”作為教育思想凝練和實踐之本,不斷進行自我修煉。
教育有真情。教育要心懷學生,心系家國,建立在真情實感上的教育才是真教育。學生心性純美,與純真無瑕的學生在一起,宛如走在細軟的沙灘上,時時會遇見美麗的貝殼。學為人師的快樂與滿足,德高望重的崇高與幸福在日積月累的歲月里留下串串腳印。對學生有真情才能在教育中尊重兒童本性,釋放兒童心性,培養兒童個性,實現教育的目標。立德樹人是國家對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只有對國家有真情,才能明確目標任務與使命,堅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做教育。
教學要真干。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里傳的道是真道,授的業是正業,解的惑是真惑。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家,首先要搞清楚當前教師、學生、家長、學校、社會都面臨著怎樣的問題,我們要以什么樣的方式和方法去進行教學改革。其次要在教學中擔當“領頭雁”,把理論學習、調查研究、回顧反思、整改落實貫穿始終,推動教學各項工作扎實落地、取得實效。以學前教育游戲化教學改革為例,不能停在口號上、宣傳上,而是應該帶領大家真正做到合理安排幼兒一日活動,給幼兒充分的游戲時間;創設多元化游戲化環境,給幼兒足夠的游戲空間。通過不斷培訓、觀摩、交流等多種形式提升教師對游戲化的理解和認知,提升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用實干實績助推教育改革創新發展。
教研要真實。在新時代立德樹人教育價值觀的指引下,真實性教研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教研作為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方式,一直為教師、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所關注,但是受統一的線性教研體制、機制和對教師的真實需求關照不夠等因素影響,所開展的教研活動與面臨的真問題往往脫軌。在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中心的真教研活動中,要著重關注開展真實性教研,培養學生“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的能力。讓教研從真實的問題出發,結合實際提出真知灼見,求真務實去思考,同時在課題選題、立項、實施、總結、成果推廣等多方面關注學術的過程性、真實性,才能深化教學研究,讓教研實效真實發生,形成高質量的學術成果。
二 何為善
善的本義是“良”“好”之意,其后引申出“擅長”“熟悉”的意思。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家,首先要善言,述成績、言感悟,讓教育理念和思想形成創新性表達;其次要善策,出方法、尋路徑,找對策解決現實難題;最后要善思,思現狀、話未來,在善思型教學實踐中切實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轉化為辦學治校、教書育人的實際行動。
教育思想要善言。對教育改革和質量提升,新時代的教育家要不斷提升創新表達能力,凝練總結。對上要主動提交具有針對性、前瞻性、建設性的調研報告,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決策提供合理建議。對下要通過聯合教研、示范課、培訓講座、支教幫扶、課題共研、教學論壇等多種形式闡述教育主張,傳授教育方法。在交流互動中自覺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在“共言”中加深對教育的理解與認識,更新教育理念,厚植教育情懷。增強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形成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的思想與感悟的統一。
引領示范要善策。當下教育發展的不均衡是阻礙教育改革創新發展的重大問題。作為教育家,在落實引領示范的過程中要有策略、有辦法、有成果。一是強化團隊意識。一個人走走得快,而和團隊一起走能走得遠。以教育家型校長為核心組成共同進步的團隊,共思如何破解現實難題,引領個人和工作室成員共同發揮示范作用。二是設計多元化引領方式和浸潤式落實路徑,通過系列化指導確保引領示范深入、具體,將零散的知識體系化,實踐的知識理論化,在成果共享中不斷汲取精神能量和物質能量。三是關注引領示范的持久性和深入性。不搞跟風、走形式,做表面文章,關注過程性引領示范。四是目標明確,實現精準幫扶。以工作室成員為核心,在理論和實踐中形成精準定位和幫扶內容,實現教育“扶貧和扶智”共同前行。
辦學實踐要善思。聚焦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點任務,結合地域實際,深化課程改革。切忌假、大、空的辦學思想和實踐行為。在實踐教學中回歸教育本質,不斷尋找實踐性強的小切口,形成可實踐的教育思想。在展示帶動中增強實踐力量,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成效轉化為重教興學的生動實踐。以學前教育為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我們在辦學實踐中就要思考,學前教育是高質量教育體系中的起始環節,那么如何在高質量體系建設中充分發揮其奠基性和持續性的作用和影響,真正為兒童的后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素質基礎。將思考與工作實踐相結合,在幼小銜接、家園共育、科教融匯、環境創設、游戲材料投放等不同路徑中落實“以小見大”的辦學實踐策略,進而完成深化學前教育教學改革的目標任務。
三 何為美
對新時代教育家而言,求真可以促進學術更加精進,求善可以促進能力更加卓越,求美可以促進人格更加高貴。在新的時代,真正的教育唯有“以人為本”才能幫助我們做出一番事業,持續成就一番事業,其核心關鍵就是人。構建縱向一貫的終身育人框架和橫向融通的協同育人體系,實施全方位育人,就必須要有自美和他美的教育追求,成己成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
自美以立己。自美不是單指具有功成名就的學術造詣,更重要的是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生命質量和品位,實現自身的和諧。為了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必須通過學術之美建立自信,品德之美建立共情,在教育實踐中形成鮮明的教育理念和成熟的教學模式,形成自己的健全人格、教育信仰和教育信念。自美需要在不斷的自我建立和自我否定中曲折前行,也只有在此過程中才能不斷超越自己,實現成己成人的目標。
他美以成人。這里的“成人”指成就他人,即幫助他人遇見更好的自己。“成人”是成己的延伸。一個決意成己者必然會承擔成就他人的責任和義務來超越自身有限的生存,在終極意義上成己。新時代教育家就要通過幫扶送教、傳經送寶,帶動中青年骨干教師共同成長,帶動貧困落后地區共同進步。在工作上,不斷把“對的人”聚在一起,建立核心團隊,通過賦權、賦能、創新,不斷激發團隊的向心力和向上力,一起為實現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而共同奮斗。
求真是教育的根本,向善是教育的精神,尚美是教育的理想。由于教育具有求真、向善、尚美的特性,因此能夠使人確立真、善、美的追求。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家要遵循客觀規律,將真、善、美的觀念根植于教育之中才能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光榮使命。
作者單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