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只有生命的蝴蝶
作者:彭 謙 林凡瑞
發布時間:2023-11-23 10:54:39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百萬富翁培訓班》中寫道:怪人孫教授把雷鳴關進一間有香煙、飲料和點心,但沒有窗戶、書報和通信工具的屋子里,讓他這樣生活100天,獎勵他100萬元。開始幾天雷鳴生活得很快樂,一邊品味著美食,一邊幻想著100萬到手的美景。可是,半個月之后,雷鳴變得焦躁不安了,他發瘋似的想看書、看電視,還想跟人聊天……
一個多月后,他終于敲響了緊閉的鐵門:“放我出去!我不要這100萬了?!睂O教授淡然一笑:“你把100萬看得很淡了。恭喜你,你的第一關已經通過了?!睂O教授將那一萬元學費還給他,讓他去做生意,且對他說,幾年之后他一定會成為一位百萬富翁。雷鳴回家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從書店買來大堆書,如饑似渴地閱讀起來……后來,雷鳴成了孫教授培養出來的第217位百萬富翁。
故事有些佛系,有些荒誕,卻闡明了深刻的道理。
孫教授的培訓法則是讓人在困厄中丟棄功利思想,在“大失”中凈化靈魂,在“大得”中自覺學習。向內認知,向外行走,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同是閱讀,為什么同階層或同年齡的人,其效果不同?劉道玉先生認為,原因在于學習者的境界有差異。境界不同,效果不一,現在大多數人的閱讀僅僅處于“必然王國”,而只有極少數人能夠進入閱讀的“自由王國”。閱讀,只有拋開了物欲的熏染、世俗的熏陶,把著眼點聚焦到謀智、謀道的境界上,主動、自覺地進行,才能成為一個高境界的學習者。
名師馮衛東說,勝己勝于勝人。勝己,更多地表現為內心之勝,即內心對自己相關表現、行為的認同感和滿足感——內心之勝也就是布魯納所說的“內心獎勵”。閱讀越豐富,越持久,“內心獎勵”越多,自我感覺越好,生命質量自然也就越高。在近40年的職業生涯中,馮衛東先生因閱讀而成長,因閱讀而拔萃,他說:“這個過程基本上都是自學,沒有別人驅使,也較少有外在功利的‘誘使’,我確證自己獲得成功的最大動力是三個樸素的字眼‘我喜歡’,用帶一點哲理的說法,就是‘眷顧自己的內心’?!?/p>
內驅力是一種源于閱讀者自身需要的內部動機,是一種無意識的強大動力。這種無意識的力量往往會以“內心自勝”為前提,并不斷內化為一種“自我驅動力”。有的老師之所以博覽群書,手不釋卷,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閱讀讓他獲得了心靈上的愉悅,這種愉悅又幻化成新的心靈驅動,從而產生“內驅效應”,循環往復,以致無窮;有的教師卻沒有閱讀的習慣,是因為對閱讀的認知層次尚不夠高,可能認為那些閱讀是對自己需要無關的事,或者是把閱讀僅僅當成謀生的工具。
教育界流行一句話:于漪不是“培訓”出來的。張麗鈞校長補充說:李鎮西也不是!那么,于漪和李鎮西們是生而知之、無所不能嗎?不是的。他們是一股腦兒地奔著那個想要的“自己”而去的,一切艱難險阻都被他們一路排除了,他們的心力如神劍,無往而不勝。一個學生,理想信念提升了,他就熱愛學習了;一個老師,越是內心強大,越是境界寬闊,他就越是熱愛閱讀——因為他把“自我內驅力”提升的支點,放在心靈成長的方向上,這一切與權宜無關,與利益無關。
教育工作者要始終保持一顆“克己心”,甘愿孤寂,做一個自由閱讀的踐行者。閱讀的目的一是“逃離”,二是“尋覓”,三是“嬗變”——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在書里,世界上沒有的東西也在書里。
馮驥才說:“風可以吹起一張白紙,卻無法吹走一只蝴蝶。”
是的,蝴蝶是有生命的,是能夠迎風展翅的;在大風大浪中蹁躚,會給它帶來無窮的快樂。愿我們,都能做一只有生命的蝴蝶,在微風吹拂時翩翩起舞。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鄭旺鎮灣林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