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時是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員,應該選擇祖國最需要的專業!”日前,在長安大學舉辦的新能源金屬礦產成礦與找礦實踐學術研討會暨祝賀湯中立院士從事地質工作70周年大會上,90歲的湯中立追憶自己把地質作為畢生事業的初衷時說。

湯中立在新能源金屬礦產成礦與找礦實踐學術研討會暨祝賀湯中立院士從事地質工作七十周年大會上發言。

中國工程院院士、長安大學教授湯中立是我國著名的礦產勘查專家、礦床地質學家。他在礦產勘查實踐和地質礦產研究方面的諸多貢獻,結束了我國缺鎳少鉑的局面。他提出的“小巖體成大礦”理論,推動我國巖漿硫化物礦床研究水平躋身世界前列。他熱愛地質教育事業,培養了一大批高層次地質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至今仍然堅守在科研和教學一線,深受學生愛戴。

■ 中國鎳礦工業開拓者

甘肅金昌金川公園的南大門廣場上,一座高約15米的紀念碑靜靜矗立。碑身上,“獻給祖國鎳都的開拓者”十個大字雄渾蒼勁。作為我國鎳礦工業的開拓者之一,湯中立的名字被鐫刻在上面。

湯中立與金川的故事始于20世紀50年代。

1956年,湯中立大學畢業后在甘肅祁連山地質隊開始了自己的地質生涯。當時,他和隊員們負責河西走廊東部地區的地質調查工作。一天,他們來到永昌縣河西堡鎮,查看群眾報礦成果。在眾多礦石標本中,一塊布滿孔雀石的礦石標本引起了湯中立的注意。

經鑒定,這塊礦石中不僅含銅,還含工業品位的鎳。這塊礦石的發現,開啟了金昌銅鎳礦床的勘探,改寫了中國礦產資源勘探歷史。

兩年后,他們完成了第一礦區初步勘探任務。當時,國家鋼鐵工業急需制造合金鋼的鎳。金昌鎳礦的發現和第一礦區的勘探成功,是中國鎳礦勘探的第一次重大突破,為我國第一個鎳工業基地的礦山建設和選冶廠設計提供了資源保障和地質依據。

1965年,金川鎳礦勘探工作進入最為關鍵的時期。第一礦區和第三礦區勘探結束,第四礦區是貧礦。但是,第二礦區的勘探工作遲遲未有突破。經過反復比較研究,湯中立認為深部值得探索,設計了一批深度400米至550米的鉆孔。

探索性的施工并不順利。勘探前期,21個鉆孔都沒發掘出重要東西。第22個鉆孔的施工設計深度為530米,預計打到巖枝中礦體后將于460米處進入底盤圍巖。但實際施工中,隨著鉆探的不斷深入,勘探隊雖見到了巖枝,卻并不見礦。結果,勘探隊提前于375.7米深度時打穿巖枝進入圍巖。按常規,見到底盤圍巖就可終孔。勘探隊中有人提出可以終孔,但湯中立等人堅持要求繼續向深部鉆探。

對于地下世界的探索,既需要科學的精神,更需要魄力和勇氣。“現在說起來輕松,那時候卻晝夜睡不著覺。勘探隊一有情況,我就往山上跑,一跑就是半個多小時。我就抱著一個信念,堅持下去,地底下肯定有好東西!”湯中立說。

事實證明,湯中立的判斷沒有錯。經過幾次修改設計,追加進尺,勘探隊終于在地下深處發現了“寶藏”。金川礦床的銅鎳勘探儲量翻了幾番,成為當時世界第二大鎳礦,也托起了一座新興的有色冶金工業基地——金昌市。

從此,金昌成為中國的“鎳都”,中國也由一個貧鎳國進入世界主要產鎳國的行列。

■ 找礦理論躋身世界前列

伴隨著人類長期的地質活動實踐,發現礦產資源的難度也越來越大,研究和認識礦產資源的成礦規律顯得愈發重要。

湯中立介紹,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末,全世界地質學家都崇尚到大型層狀巖體的底部去尋找硫化銅鎳礦床。然而,金川礦床的地質實踐恰恰與這一世界傳統理念相悖:金川是一個面積只有1.34平方公里的巖墻狀小巖體,卻有巨大的鎳、銅、鈷、鉑族、金、硫等資源儲量。這不只在中國,在全世界也是一個獨特的礦例。從金川的實踐出發,湯中立團隊經過論證提出了金川鎳礦的成礦模式——深部熔離,復式貫入現存空間成巖成礦。

1980年5月,時任甘肅省地礦局總工程師的湯中立應邀參與編寫《中國礦床》一書。他負責編寫了約10萬字的《中國鎳礦床》,總結中國鎳礦的成礦規律。

湯中立至今還清楚地記得,1986年,書的底稿寫出來后,他到北京匯報,提出中國鎳礦的特點——巖體小。這和當時國際上流行的關于巖漿硫化物礦床的權威觀點相左。散會后,他的老師涂光熾叫住了他:“湯中立,小巖體成礦,不僅是鎳礦,酸性巖也是,很多礦都在小巖體里!”

“這句話讓我受益終生!我以前滿腦子都是基性巖,沒有注意到酸性巖等其他礦床。涂老師那句話,仿佛一把鑰匙為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湯中立回憶。之后,他不斷研究、考證,在國際上首次明確提出“小巖體成大礦”的成礦模式,并創立了“小巖體成大礦”學說。該成果廣泛應用于國內外新礦床勘探領域,使我國在巖漿銅鎳硫化物礦床領域的科學研究水平躋身世界前列。

近10年來,湯中立團隊將研究成果先后運用到秦嶺、天山等成礦帶,極大豐富了“小巖體成大礦”理論體系,并將該理論拓展到中酸性巖體的成礦與找礦,在秦嶺、天山等地區鎢礦、鉬礦勘探中實現了找礦突破。

■ 不遺余力推動地質學科發展

2002年,湯中立擔任長安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全身心投入地學學科發展建設工作中。在他的帶動下,長安大學先后獲批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后流動站。

近年來,湯中立敏銳地觀察到全球能源行業在不斷擴張,帶動著全球對包括鋰在內的關鍵礦產需求。他提出長安大學要在新能源金屬礦產領域走在前頭的戰略構想。在他的指導下,長安大學先后引育了溫漢捷、吳昌志、鄧小華、楊秀清等國家級人才,圍繞銅、鎳、鈷、鉑族、鋰等礦產,建設了新能源礦產資源科研平臺,獲批了自然資源部新能源礦產與資源信息工程技術創新中心,成立了長安大學新能源礦產資源開發與應用研究院。

長安大學第一屆湯中立獎優秀學生獎公布。圖為部分受表彰學生與頒獎人員合影。

“我們將以湯院士為標桿,聚焦能源保障和安全,充分發揮長安大學地質找礦與開發、新能源電池與儲能等學科優勢,培育新興交叉學科專業,推動學科鏈、創新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展現新擔當、奮發新作為,為端牢能源飯碗、建設能源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長安大學校長沙愛民表示。

在湯中立看來,在探索地球寶藏的70年里,知識分子的愛國奉獻精神給予了他無窮的力量。“宋叔和、陳鑫、嚴濟南等老前輩扎根祖國西部,為我國地質礦產事業嘔心瀝血。他們實事求是、克服困難、堅持不懈,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知識分子知識報國、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信念。我始終以他們為榜樣,以選擇地質這條道路為榮!”他說。

湯中立也感染著自己身邊的人。“中國知識分子的光榮傳統就是愛國!”“地質人的人生是波瀾壯闊的!”“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要去的地方!”……每年新生開學,湯中立都會用前輩和自己的經歷感召新生,長安大學大禮堂總會回響起這樣蕩氣回腸的聲音。

今年90歲的湯中立依然活躍在學術前沿。他習慣每天來到辦公室,查閱文獻、撰寫專著、指導學生。他也很喜歡與年輕人在一起,在溫言細語中講述找礦故事,傳遞愛國情懷。

“我好像只做了一件還遠遠沒有完成的事,那就是沿著‘金川鎳礦→中國鎳礦→小巖體成大礦→兩類巖漿小巖體成大礦→小巖體成大礦體系’這樣一個地質歷程,不斷地實踐、探索。”湯中立表示,“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為提升我國關鍵礦產資源的富集機理研究、開發利用和統籌規劃水平再盡點綿薄之力。關鍵礦產,中國不輸于人!”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