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學: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踐行高校使命擔當
發布時間:2023-11-16 18:40:35 來源:陜西日報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具有學科齊全、融合交叉、人才匯聚、科教協同、產教融合的整體優勢,承擔著以高質量高等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使命擔當。
黨建引領 強根鑄魂 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學校高質量發展
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西安科技大學始終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通過把穩方向、政治領航、黨建賦能等舉措,在全面加強黨的建設中引領學校高質量發展。
謀篇布局把準方向。學校黨委對標教育“四個服務”要求,全面履行管黨治黨、辦學治校的主體責任,不斷把黨的建設工作融入辦學目標、戰略規劃、“雙一流”建設、人才培養等各方面、全過程。圍繞學校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能源、安全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百年奮斗目標進行超前布局,編制了1個總規劃+9個專項規劃+18個學院(部)發展規劃+19個職能部門保障措施的“十四五”規劃體系,在舉旗定向中樹牢正確辦學方向。
政治領航凝心鑄魂。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制定187項具體舉措,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在學校落地生根。組建7支隊伍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實行“專題式學習+研討式交流+點評式總結”學習模式,筑牢思想根基。
黨建賦能筑牢陣地。完善學校黨委會、校長辦公會、學校工作規則3項制度,出臺領導班子作風建設7項公開承諾,實施學校班子、黨群部門、二級院系向校黨委報告制度。制定黨委主體責任清單30條,推進校、院系、支部書記三級黨組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考核全覆蓋,使學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黨建質量不斷提升,先后獲得“全省黨建工作示范高校”“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全省高校先進校級黨委”等榮譽。
“三全”育人 啟智潤心 以立德樹人初心培育時代新人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一流大學。西安科技大學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實施“鑄魂育人”工程,推進人才培養轉型,構建“三全育人”體系,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用黨的創新理論啟智潤心。持續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深入開展“四好”思政課創優行動,校領導帶頭講課,深化思政課教師“大練兵”主題活動,21名教師在全國全省思政課比賽中獲獎,形成了思政育人合力。廣大學生呈現出自信自強的精神風貌,背著媽媽上大學的學子白永皓被評為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全國道德模范。
教研一體推進人才培養轉型。主動服務陜西能源化工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制定《推動學術型人才培養 促進本科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落實措施》,實行本碩博貫通式培養,加快推動人才培養向學術型為主轉變。推動新工科改革,升級改造傳統工科專業,開設微專業、智能采礦創新班等,面向學術前沿深化科教融合育人。推進科研成果“六進”,制定實施《科研成果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管理辦法》,建成科研成果轉化教學資源案例庫60個,不斷把科研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學校獲批陜西省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陜西省綠色智慧礦山產業學院、陜西省煤礦智能化產業學院,獲批國家級新工科項目11個,國家一流專業20個。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評估)的專業總數達22個,認證專業數量位列省屬高校第1位、全國高校并列第11位。
建立健全“三全育人”體系。適應當代大學生新變化新特點,研究制定學校貫徹落實《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出臺《西安科技大學“三全育人”》實施方案和“十大育人”實施辦法,構建“12653”的學生思政模式,實施“12312”師德師風建設項目,推進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在省屬高校中首家獲批全國“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學院,形成案例匯編和制度匯編,并在校內外進行推廣。
繼承創新 交叉融合 以一流學科建設培養復合型專業人才
把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作為重中之重。西安科技大學以“雙一流”建設為引領,圍繞“12345”學科發展目標,堅持“固優、強特、重基、扶需、育新”思路,優化學科發展格局,匯聚一流人才,著力打造具有行業特色的高質量學科發展體系。
集聚優勢資源打造一流學科。堅持高峰學科引領,打造一流學科“特區”,舉全校之力建設安全科學與工程一流學科,形成了煤火災害防控、安全與應急管理等6個特色研究方向,匯聚了4名“長江學者”等國家級人才,打造了12個省部級科技創新團隊。安全科學與工程在全國第五輪學科評估實現重大突破,位居全國前3。礦業工程進入2022軟科世界一流學科前50名,5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學校連續兩年入選“世界大學排行榜”,位列全球第1155位、全國第133位,蟬聯陜西省屬高校第2位。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堅持把服務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和應急管理事業作為主攻方向,優化“方向—團隊—平臺—集群”一體化遞進式學科發展體系,加快開拓應急類學科方向,著力打造安全與應急、能源與礦業學科群。聚焦煤炭安全綠色開發和清潔高效利用、煤電清潔低碳化改造等重點領域,凝練富油煤資源綠色低碳與智能開采、礦井動力災害防控和應急救援、智慧礦區和智能礦井建設等特色研究方向,建立“能源+”“安全+”“智能+”“低碳+”新工科融合發展模式,不斷增強服務產業的學科支撐。
堅持引育并舉匯聚優秀人才。堅持高端引領、師德為先、引培并舉,骨干培養,整體提升,設立人才引進“伯樂獎”,開通引進人才職稱評審特別通道,實施青年教師能力提升計劃,構建并完善了“專家—中青年學術帶頭人—青年拔尖人才—優秀青年博士”分層分類人才引培體系,實現以才育才、以才薦才、以才引才、以才聚才。學校近三年來累計引進人才218人,“國字號”人才增至21名,增幅達75%,入選全國黃大年式教學團隊1個。其中“長江學者”由3人增至6人,國家“四青”人才實現了從“0”到“4”的歷史跨越。
發揮優勢 強化特色 打造有組織的科研體系和平臺體系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近年來,西安科技大學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和陜西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服務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新產品,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提供西科科技硬支撐。
強化有組織科研。成立陜西能源化工碳中和研究院、新疆“一帶一路”能源研究院,制定能源化工領域碳中和解決方案,承擔陜煤“5G+智慧礦區”項目,與榆林市共建的“煤炭綠色安全高效開采與清潔利用研究院”,為我省能源化工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王雙明院士攻克鄂爾多斯盆地生態脆弱區煤炭開采與生態環境保護關鍵技術,建立集成煤田綜合勘查技術體系,發展了富油煤的煤基油氣地質理論,其成果獲得多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蔣林教授2022年牽頭獲批國家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面向復雜場景的自重構自演化AI芯片研制及應用”,獲國撥經費2000萬元。
深度融入秦創原。加快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對接“追光計劃”等重大規劃,與政府、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共建“秦創原雙碳驅動高端能化創新”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學校智慧安全與應急救援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入駐秦創原立體聯動孵化器,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融合發展。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出臺項目負責人負責制、經費包干制、國家基金專項管理辦法、學術成果獎勵辦法等政策,著力破解“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難題。學校先后獲批“春種基金”25項,“科學家+工程師”隊伍建設項目28項,開辦科技企業16家,居省屬高校前列。
貢獻“西科力量”。學校的學科專業與陜西能源化工等支柱產業高度契合,學校牽頭成立“煤炭科技創新創業雁塔聯盟”等平臺,與陜煤集團等60余個國有大中型煤炭企業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幫助企業解決了一大批生產技術難題。王曉利教授主持完成的“煤礦柔模復合材料支護安全高回收開采成套技術與裝備”,破解了復雜條件下巷道支護難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馬宏偉教授主持的“煤礦智能掘進機器人系統”項目,將掘進效率提升了60%,破解了煤礦“采”“掘”失調的矛盾。學校的礦山應急救援團隊常年奔波在礦難救援一線,先后參與山東笏山金礦等國內外多起事故救援,為成功營救被困人員發揮了重要作用,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新時代呼喚新作為,新征程有新擔當。西安科技大學將堅守“教育強國、能源報國”初心,以“三個年”活動為抓手,主動融入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主戰場”,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陜西新篇章貢獻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