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語言的發展貫穿于各個領域,對其他領域的學習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語言領域是幼兒園五大領域教學內容之一,主要涵蓋兩個方面的內容:傾聽與表達、閱讀與書寫。幼兒園倡導“一日生活皆課程”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是將五大領域融入幼兒一日生活中,提倡讓幼兒在玩中學。進入小學后,一年級即開展了分科教學模式。其中,語文教學主要涵蓋三個方面的內容: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學生更多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系統地進行學習,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各不相同。因此,幼兒教師必須在大班根據小學分科教學模式有針對性地設置教學內容,以此確保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的相互銜接。

一、教學內容和目標的不同之處

在識字教學方面,從無要求的識字活動轉變為有要求的識字與寫字。幼兒園語言教學強調無意記憶下的識字,沒有識字量的要求,而小學開始進入有意識字,要求學生學習拼音、借助拼音識字,并規范書寫,一年級認識800左右的常用漢字,會寫200左右的漢字。

在表達方面,幼兒園語言教學以口語發展為主,要求大班幼兒愿意講話,并能清楚地表達、連貫地講述一件事。小學第一學段(1—2年級)要求學生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小學第一學段對學生不只是口語表達要求,還在書面表達方面提出了較為明確的要求。

在閱讀方面,幼兒園大班教育目標是讓幼兒有初步的閱讀理解能力,對閱讀題材、種類、數量并沒有明確要求。小學第一學段(1—2年級)教育目標是指導學生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認識課文中常用的標點符號,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由此可見,小學無論在閱讀量上,還是種類的豐富程度上都有明確的要求。

綜上所述,要想做好語言領域的幼小銜接工作,幼兒園除了要將入學準備貫穿于三年保育教育過程中外,還要在大班的教學內容設計上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并結合幼兒園教育理念、教育環境,合理利用幼兒園的教學優勢,為幼兒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如通過游戲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滿足幼兒的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及獲取經驗的需要,為幼兒由動轉靜、由淺轉深、由口語轉書面語等一系列變化,提供大量的感知、體驗機會,為幼兒順利融入小學做好準備。

二、語言領域入學準備的具體做法

1.將教學內容融入幼兒一日生活中

幼兒的語言學習需要相應的社會經驗支持,幼兒教師應通過多種活動擴展幼兒的生活經驗,豐富幼兒的語言,增強幼兒的理解表達能力。以識字活動為例,幼兒教師采用機械記憶和強化訓練的教學方式,不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和接受能力,極易使幼兒產生抵觸情緒。因此,教師應在生活情境和閱讀活動中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調動幼兒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幼兒教師可以在班級和幼兒園的各個空間創設有漢字的生活及游戲環境,以圖文結合的方式繪制各種主題墻,如班級區域規則圖、班級規則圖、來園簽到桌簽、種植園地記錄卡等,幫助幼兒掌握生活中常見的漢字:喝水、如廁、穿脫衣、入園、離園、值日生、禮儀小標兵、生日墻、日歷墻、天氣預報墻等。把生活中常見的高頻字融入幼兒一日生活中,讓幼兒在生活情境和閱讀活動中學習漢字。

古詩詞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小學階段占很大的比重,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幼兒教師要利用一日生活中飯前準備、離園準備的碎片時間,采用蒙氏教學方式,幫助幼兒實現熟讀成誦的目的,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幼兒欣賞或模仿文學作品的語言節奏和韻律。幼兒讀書時,教師可以通過表情、動作和抑揚頓挫的聲音傳達書中的情感,讓幼兒體會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現力,這些與小學語文“閱讀與鑒賞”教學內容緊密相連。

2.為幼兒打造語言學習環境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因此,教師要積極創設語言環境,為幼兒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和條件,如提供一定數量、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富有童趣的圖畫書;提供相對安靜的地方,盡量減少干擾,保證幼兒自主閱讀。還要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如提供童謠、故事和詩歌等不同體裁的作品,讓幼兒自主選擇和閱讀;當幼兒遇到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時,和他一起查閱資料,讓他體會閱讀的樂趣。

幼兒園可以在每個班級設置一個圖書區,動態投放15—20本圖書,為幼兒個性化學習提供幫助。圖書區可以擺放沙發、桌椅,供幼兒交流、討論,這不僅能夠提高幼兒的語言交流和應用能力,還能夠為之后的小學學習做好銜接。

幼兒園還可以在公共區域設置圖書區,分類投放適合各年齡段幼兒閱讀的童話、寓言、故事等圖書,以此培養幼兒閱讀的習慣,提高幼兒的閱讀興趣。可以將公共空間打造成主題閱讀區,如根據季節、節日等幼兒感興趣的話題投放課外書籍,豐富圖書種類,提升幼兒的語言文字學習能力。

幼兒園也可以在樓梯拐彎處圖文并茂地配上樓層指示信息、安全提示語等。這樣一來,幼兒在耳濡目染中就認識了這些文字,理解了它們的意思。

3.科學設計語言游戲

玩教具是指幼兒在游戲和學習活動中使用的玩具、教具,它是集游戲、娛樂、競賽、教育功能于一身,能夠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游戲娛樂工具。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玩教具是幼兒認識事物、提升自我能力的最佳手段。合適的玩教具不僅可以幫助幼兒積累語言基礎知識,還可以提高幼兒語言應用能力。幼兒園大多采取集體教學+區域游戲的教學模式,在區域游戲中教師會投放大量的游戲材料幫助幼兒學習,這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夠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小學入學適應教育指導要點》中指出,學校要充分理解和尊重新生在原有經驗、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上的差異,有針對性地為每個兒童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幫助,切忌提過高的統一要求或進行橫向比較,以免挫傷兒童入學的積極性。還要關注新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創設與幼兒園相銜接的班級環境,適度調整作息安排,為新生提供一定數量的圖畫書、玩具和操作材料,幫助兒童逐步從游戲活動為主向課堂教學為主轉變。可見,在提倡幼小雙向銜接的過程中,游戲材料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因此,在游戲材料設計方面,教師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1)聽與說

幼兒園和小學低段的教學都有“能集中注意力”的要求,對此,教師可設計“錄音機”“紙杯電話”等游戲,提高幼兒的專注力,“聽聽拼拼”“響聲筒”游戲則要求幼兒在集中注意力的基礎上,能夠辨別聲音的不同,從而增加聽覺的靈敏度。幼兒園可以根據《指南》的目標要求,多給幼兒提供傾聽和交談的機會,從領域融合的角度打破單一的教育目標,如可以利用“聽故事再拼圖”的游戲鍛煉幼兒的注意力,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為幼兒升入小學的學習做好準備。

(2)表達與交流

針對完整表達的教育目標,教師可為幼兒拓展“生活情境漢字魔方”“填空說句子”等教學內容,培養幼兒有序、連貫、清楚地講述一件事情的能力,為一年級的寫話做好準備。教師還可結合大班教學內容組織指偶、手偶、頭飾、故事盒、故事箱、皮影舞臺等語言表達類游戲,鼓勵幼兒用表演、繪畫等方式表達自己對圖書、故事的理解,為一年級的學習做好銜接。

(3)識字方面

小學階段,學生除了要認識單個漢字外,還要認識詞語、成語等。因此,在幼兒園階段,教師應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在大班有針對性地設計識字或詞語練習游戲,如利用漢字涂色卡、十二生肖漢字對應卡、百家姓印章、制作姓名臺簽、漢字演變三階段拼圖、成語填空轉盤、田字格擺漢字、轉盤拼漢字等玩教具,將小學識字內容以游戲化的方式前置到大班教學中,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為以后掌握字形結構、規范書寫打下基礎。

(4)認識詞語

詞語可分為常見詞、特殊詞、量詞、關聯詞等多個類別,教師可根據學情,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為學生制作一些玩教具,如動植物名稱配對卡、詞語接龍學習卡等。

在寫字方面《指南》中針對大班幼兒提出三個目標:一是愿意用圖畫和符號表現事物或故事,二是會正確書寫自己的名字,三是寫畫時姿勢正確。好的書寫習慣也是小學一年級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因此,教師要從控筆練習、筆畫練習、筆順掌握、漢字書寫四個方面設計游戲,同時還要為幼兒準備隨時取放的紙、筆等材料,以滿足幼兒自由涂畫的需要,為幼小銜接做好準備。

在控筆練習方面,教師要教幼兒學用握筆器、線條描摹筆,使幼兒養成正確的握筆習慣,掌握初步的書寫技能,還可以通過將虛線畫出的圖形輪廓連成實線的游戲培養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在筆畫練習方面,教師要引導幼兒借助筆畫抄寫板、筆畫描摹圖冊等練習筆畫書寫。在筆順練習方面,教師要引導幼兒借助筆順描摹游戲板、常見字筆順抄寫板等,由上至下、由左至右地進行運筆技能訓練。

以上這些玩教具的制作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可以讓幼兒利用生活材料和自然材料制作三階段學習卡,如廢舊臺歷、瓶蓋、木條等、紙盤、紙杯、樹枝、石頭、木棒等,也可以利用超輕黏土制作棋類游戲,還可以用剪剪貼貼的方式配對操作。這些制作方法雖然簡單,但非常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幼兒在寫寫畫畫的過程中充分感受了文字符號的魅力,養成了良好的書寫習慣,為小學階段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4.做好游戲化集體教學

集體教學和個別教學都是幼兒園階段的重要教學方式。在幼兒園階段,幼兒不僅要學會適應社會,還要在社會化過程中成為更好的個體。小學主要是集體教學,每節課45分鐘。因此,教師要合理設置幼兒園大班的集體教學內容,讓幼兒從中感受小學的教學模式,還要有效利用大班25~35分鐘集體教學時間,通過游戲化的方式增強幼小銜接效果。例如,在大班組織故事欣賞活動,教師要鼓勵幼兒依據畫面線索大膽推測、想象故事情節的發展,改編故事情節或續編故事結尾。還要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畫面,讓幼兒結合畫面討論故事內容,從而建立畫面與故事的聯系。此外,教師可以與幼兒一起討論或回憶書中的故事情節,引導幼兒條理清晰地說出故事的大致內容。在給幼兒讀書或講故事時,教師不能直接告訴幼兒書名,而應讓幼兒聽完后自己嘗試命名,并說出命名的理由。要鼓勵幼兒自主閱讀,并讓幼兒在與他人討論的過程中提升閱讀能力。總之,集體教學對幼兒升入小學后的學習有著很大的作用,在培養學生語文科學核心素養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針對一年語文教學內容,教師除了組織故事欣賞活動外,還可以拓展詩歌欣賞、創編、故事欣賞、仿編、猜謎語、繞口令、成語故事、散文欣賞、繪本閱讀等教學內容,為學生學習“寫話”積累詞語,積累句子。

總之,學習是一個個性化、綜合化的循序漸進的主動建構過程,不同階段的兒童,思維發展水平不同,學習內容和方式不同,學習效果自然也不同。皮亞杰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認知結構的構建和再構建是認知發展的本質所在,兒童的認知發展取決于認知結構的發展水平。因此,教師在幼小銜接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尊重兒童的學習規律,還要積極創新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有效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作者單位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