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的應用
作者:■文/郗燕娜
發布時間:2023-11-14 10:48:38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普通高中美術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通過以美育人,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參與美術學習,學會在現實生活情境中發現、提出和分析問題,綜合運用美術學科及跨學科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形成高中生必備的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等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目前,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形式單一,教師大多使用教材與多媒體進行授課,部分教師甚至把美術教材當作唯一的教學材料,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教學內容雖然豐富,教學目標也能達到,但筆者認為教師對學生美術鑒賞能力的提升不夠重視。實踐表明,情境教學法能夠加深學生的記憶,當這段記憶從高中美術鑒賞課堂轉向生活實際時,學生可以快速聯想到鑒賞知識,并將這些知識運用到現實情境中。因此,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將學生生活中出現的現象和問題融入美術課鑒賞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情境教學法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應用的意義
美術鑒賞課教學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視覺感知能力,使學生能夠獨立分析、識別、評價、鑒別藝術作品等,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使得學生有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之感,以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提升能力的教學方法。在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合理地應用情境教學法不僅能夠豐富教學資源,給課堂注入生機和活力,還能夠調動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情境教學法的應用
在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過程中,筆者根據學情為學生創設了合理、多樣的教學情境。如游戲情境、生活情境、角色扮演情境、故事情境、問題情境、幽默情境、激勵情境、導讀情境、直觀情境等。此外,筆者通過查閱資料還找到了很多教學方法,并根據教學內容選擇了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1.創設適合的情境
在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過程中,筆者根據教材內容,以圖片、音視頻講解的方式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并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教材無法展示的精彩內容,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核心素養。
2.創設真實的情境
在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過程中,筆者采取最常見的角色扮演法為學生創設了特定的情境,讓學生在角色互換中體會人物內心微妙的變化,從而更加形象地表現人物的狀態,這樣學生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美術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讓學生在繁華的十字路口觀察人們的舉手投足,了解人們過馬路的一舉一動,包括各自的神態,積累創作素材,讓學生真正覺得有東西可畫,有東西可表現。
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更好地研究情境,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轉化。例如,在鑒賞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時,筆者讓學生認真觀察,從中感受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嘗試著用“笑臉”或“哭臉”表達自己鑒賞時的心情。只見學生一會兒滿心歡喜地畫個笑臉,一會兒又面帶憂傷地畫個哭臉,調整一下情緒,滿懷傷感但卻畫著笑臉,滿懷開心卻畫了哭臉。學生通過鑒賞充分感受到了藝術作品帶給自己的“喜怒哀樂”和視覺沖擊。
3.借助文化背景創設情境
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可以將美術作品與時代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相結合,為學生拓展特定時代背景對藝術作品的影響等相關內容。吳樂年在《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教師讀本》中針對美術作品欣賞課給教師提了幾個建議:一是教師可以從作品藝術語言的角度著重分析作品的繪畫構圖、色彩布局、明暗對比效果等,以及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還可以圍繞作品的主題進行講解。二是可以從傳記的角度詳細為學生介紹作品的創作背景,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作品的內涵。三是可以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講解,把重點放在作品的歷史背景或某一歷史事件上,而不是藝術語言上,還可以從藝術史的角度講解,讓學生了解不同畫派及不同時代的美術作品。此外,教師介紹藝術作品時要重點關注作品在畫派中的地位,及其在美術史中的貢獻。四是可以從文化的角度講解,將不同歷史時期的作品進行對比,讓學生沉浸式體驗作品展現給鑒賞者的“高雅美育”。這些教學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極大地提升了課堂效率,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創設教學情境
1.在感知階段創設情境
在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前,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和使用多媒體為學生直觀地呈現說明性內容。例如,在講解人教版高一美術《皇權的象征——北京故宮建筑群與天壇》一課時,筆者在材料準備環節中設計了高質量的“任務單”,以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建筑文化藝術特點和美術語言。其中包括概念、布局、屋頂樣式、結構和裝飾手法的詳細介紹,還重點介紹了本課的重點——皇權至上的思想。在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過程中,筆者給學生展示了《故宮記憶》的視頻片段,學生從中感受到了故宮宏偉、磅礴的氣派,視頻中精美的畫面和氣勢磅礴的音樂很容易就將學生帶入到了那個年代。莊嚴的古代建筑群是皇權的象征,古代建筑的裝飾手法和寓意處處彰顯著皇權至上及古代禮制思想。筆者借助慷慨激昂的音樂及與故宮有關的影視作品,為學生創設了直觀的教學情境,充分激發了學生探究古建筑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提升了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2.認知階段情境問題的產生
在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和學情,重點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倡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以學生發展為本,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體現循序漸進與啟發式的教學原則。例如,在講解《“巨人”輩出——文藝復興美術》這節課時,筆者為學生展示了兩幅美術作品——《圣路易的生活》《蒙娜麗莎》,讓學生討論、分析兩幅作品的不同之處,并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學生通過探究問題,充分了解了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圣路易的生活》是中世紀美術作品,人物呆板,毫無生氣,畫面沒有留白、沒有層次、沒有空間感。《蒙娜麗莎》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達·芬奇創作的油畫,主要表現了女性典雅和恬靜的典型形象,人物逼真、形象,畫中的蒙娜麗莎眼睛看向左邊,面帶微笑,這是當時標準的肖像畫。學生可以根據西方藝術的時代性從橫向、縱向來對比這兩幅作品,從中感受不同時代作品的藝術風格。《最后的晚餐》是達·芬奇藝術成就的最高峰,標志著文藝復興藝術創作的成熟與偉大,這幅作品被后世畫家重復畫了很多次,但后世這些作品與達·芬奇的壁畫,以及荷蘭畫家迪爾克·鮑茨的作品帶給鑒賞者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3.為深入研究創造條件
隨著學生的成長,他們對美的認知和判斷有了新的標準(即審美情感和審美態度)。在初中階段學習過程中,他們已經掌握了鑒賞美術作品的要點。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情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引導學生在小組內相互探討,積累理論知識,了解美術符號,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實踐能力。例如,在講解《三度空間的藝術——古代雕塑》一課時,筆者根據地域特色,帶領學生參觀了歷史博物館及周邊名勝古跡,讓學生認真觀察其中的雕塑作品。在講解印象派畫家莫奈的作品《印象·日出》時,當學生畫出日出時的景色后,筆者為學生展示了莫奈的畫作,以此增強學生創作的深度。
四、整合美術鑒賞內容
人教版美術鑒賞這本書雖在全國中學廣泛使用,但受民族教育水平及地域性影響,南北教育差異較大,甚至同一地區、不同學生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在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生搬硬套教材是不科學的,不利于學生的個體發展。因此,教師應根據地域差異,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以此培養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不是應試的填鴨和枯燥的欣賞,而應煥發出新的光彩,以一種新的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創新,豐富美術鑒賞知識。例如,在講解《兵馬俑——秦朝軍威的象征》一課時,筆者根據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地域性,制作了微課視頻,為學生詳細地介紹了秦始皇兵馬俑,學生從中直觀地感受到了兵馬俑的宏大氣勢。
第一章:結合歷史認識兵馬俑的人文內涵。筆者帶領學生回顧歷史,讓學生帶著問題尋找秦始皇(嬴政)為我們留下的文化藝術遺產。
第二章:深入探究。讓學生觀看兵馬俑群,感受兵馬俑的宏大氣勢,并提出問題:兵馬俑是中國古代群雕的經典之作,它的表現手法有哪些獨特之處?它的特點主要突出在哪些方面?筆者將答案寫在黑板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印證。學生發現兵馬俑的表現手法主要是寫實:一是人物刻畫了然于目;二是注重面部和衣飾細節刻畫;三是關注現實以外精神層面的世界。
第三章:文化價值。筆者為學生詳細分析了兵馬俑的寫實技巧,并提出問題:秦始皇兵馬俑為何會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師生總結:大、多、精、美。大——規模龐大,多——數量繁多,精——工藝精湛,美——神態各異。此外,筆者利用多媒體開展了互動式教學,如游戲互動、小組討論與有獎競答等,讓學生真正融入課堂,在游戲互動、有獎競答中交流、分享,學會解決問題,提高美術認知及審美能力。
第四章:藝術之美。在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過程中,筆者將兵馬俑與古希臘雕塑藝術進行了對比,并提出問題:通過前面的講解,你能總結、概括出秦始皇兵馬俑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嗎?課堂總結:一是藝術價值。宏大的氣勢、高超的技藝,將古代寫實主義藝術手法推向極致,成為中國古代雕塑史的絕唱。二是歷史價值。反映了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體現了秦朝的國勢和軍威,為后世研究中國古代政治、軍事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五、完善評價體系
學生知識的靈活運用取決于情境教學是否貼切,教學環節是否主次分明等。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教師在教學評價、知識推廣等方面應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評價要體現因材施教和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根據學生的成長環境、個人特點和發展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和分析。
美術作為一門視覺藝術,學生只有大量欣賞美術作品,才能提高鑒賞能力,而美術教材受篇幅限制,只能登載少量美術作品。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大量、大幅、高清、最新的美術作品,以滿足學生的欣賞需求。在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過程中,筆者利用相關圖片、視頻及環境等媒介,有針對性地提出提問,有效增強了學生的專注力,培養了學生的學科素養,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美術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五個方面。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漸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評價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評價學生美術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還要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關注和評價自己在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上的發展水平。
此外,在情境教學的基礎上,筆者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對藝術品進行了比較。比較的方法有很多種,如橫向對比、豎向對比等。橫向可以對比藝術品創作的文化背景與歷史背景,如同一時代中西方繪畫表現的差異性。豎向可以對比不同流派的不同畫風,如達達主義和流行藝術形成的不同繪畫風格。例如,畢加索藝術創作的藍色時期和粉色時期。畢加索的藝術生涯長達半個多世紀,但無論形式還是內容,人們從他的作品中似乎看不到統一、連續和穩定性。畢加索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他的藝術歷程沒有規律可循,從自然主義到表現主義,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然后又回到現實主義。
為了考查教學效果,筆者根據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這是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的有益補充。當學生沒有理解、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時,筆者會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分析、糾錯、釋疑,并根據教學內容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解決相關問題。
總之,在任何情況下,有利的教學環境及與學科內容相關的主題都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當然,這些離不開教師的不斷鉆研、感悟和學習。因此,在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過程中,筆者采取情境教學法,提升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雖有一定的收獲,但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 一些新問題,還應進一步深入探索,以提高高中美術鑒賞課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市瑞泉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