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實踐在藝術類高校聲樂教學中的研究
作者:王 欣
發布時間:2023-11-14 10:36:53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舞臺實踐對于聲樂的學習與教學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聲樂教學的關鍵一環。藝術類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高專業水準藝術人才的重要陣地,在聲樂專業教學當中,應當更大比重地投入舞臺實踐教學環節。本文從舞臺實踐與聲樂演唱的關系和聲樂演唱者在舞臺實踐中的影響因素兩個方面簡要闡釋了舞臺實踐對于聲樂演唱的重要意義,又從提高學生總體素質和提升教師教學水平等四個方面論述了在藝術類高校聲樂教學中,加強舞臺實踐教學的重要意義,以期為青年聲樂學習者和高校聲樂教學的有效進行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舞臺實踐 高校聲樂教學 意義研究
引 言
從歌劇、音樂劇等演出市場愈加繁榮的現狀即可看出,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在滿足了物質條件的基礎上開始對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層次的追求,對音樂尤其是較高質量的聲樂表演作品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因此,全社會對高水準的聲樂表演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漸變大,可以說,聲樂表演者服務社會,同時也反映了社會生活,在豐富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事業中也肩負了更多的使命。堅持課堂教學與舞臺實踐相結合是藝術類院校的聲樂教學理念,舞臺實踐是聲樂課堂教學成果的檢驗標準,也是聲樂學習者從課堂走向舞臺的必由之路,舞臺實踐訓練在藝術類高校聲樂教學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舞臺實踐與聲樂演唱者的關系
對于聲樂教學來說,舞臺表演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舞臺表演的實踐經驗為教學提供補充從而促進教學,因此舞臺實踐是聲樂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對于聲樂學習者來說,舞臺表演技能的掌握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將舞臺實踐融入到藝術院校的聲樂教學中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調動其主觀能動性,為未來的舞臺表演打下較為扎實的基礎。
聲樂學習者的舞臺實踐形式主要有三大類型,即考試、比賽、演出。這些類型的實踐可組織的形式十分多樣,規模可大可小、表演場域也各不相同,既可以提升學生聲樂舞臺表演能力、舞臺應變能力及表演環境適應能力,又可以檢驗學生學習成果,因此以上這些形式也是教師在聲樂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習者積極廣泛參與的實踐活動。聲樂演唱者的“舞臺”主要指音樂廳、劇院、劇場等,這是聲樂演唱者的表演平臺,也是演唱者與觀眾交流的平臺。在舞臺上,演唱者的表演是作為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進行立體化的全面釋放過程,是賦予聲樂作品生命力的創造行為。高水準的舞臺表演應該是自然、接地氣的,是能夠激發觀眾共情的,這也是舞臺表演魅力的體現。
聲樂演員在舞臺上的表演需要表現出強烈的參與意識,有控制舞臺的能力以及氣場,與觀眾產生共鳴。好的舞臺表演不僅可以震撼心靈,甚至可以彌補人們在精神上的某些缺失,它能將人帶入到由表演者制造的某種情境當中,眼前出現各種畫面感,是一股很神奇的力量,觸碰心靈,震撼靈魂。舞臺表演也需要表演者注重與觀眾的互動,通過觀眾的反應調整自己的表演,將音樂表演行為從舞臺傳遞給觀眾,再由觀眾反饋給演員,從而達到舞臺至觀眾席的整個表演場域的和諧自然。同時使觀眾在音樂的熏陶中沉醉,讓時間在樂聲中凝結、流淌、再凝結、再漸行漸遠。
聲樂演唱者在舞臺實踐中的影響因素
“聲樂藝術本就是視覺表演與聽覺的統一,演唱者在舞臺上的表演能夠充分地將聲樂藝術對人的感染力表現出來。”當下各高校聲樂教學的首要任務是為音樂界培養能夠將舞臺表演藝術駕輕就熟的優秀聲樂人才。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期,很多藝術類高校都固守著傳統的“老師教、學生學,學生模仿、老師示范”的聲樂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夯實學生的基本功,但是在舞臺表演意識的培養與藝術表現力的培養等方面容易造成缺失,只在琴房訓練聲樂基本技能而不注重舞臺實踐,從而嚴重脫離了學以致用,違背了學習聲樂就是為了站上舞臺的初衷,以至于大部分學生在完成本科四年學業之后,沒有足夠的舞臺表演能力,對于做一名合格的歌唱演員也缺乏一定的膽量。因此,只有將固有的傳統教學模式打破,才能改變這一現狀,使舞臺表演的基本要素充分融入基礎聲樂課堂教學,將實踐與理論始終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讓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以收獲更好的教學成果。
聲樂課堂教學與舞臺實踐表演是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的關系。歌者通過舞臺實踐,可以積累豐富的舞臺表演經驗,而豐富的舞臺實踐經歷與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相結合,必然能夠更好地提升演唱能力。聲樂演唱者的舞臺實踐主要有以下幾個影響因素:
1.肢體語言
在舞臺實踐中,肢體語言與歌唱語言的協調結合才會在演唱中呈現一場完整的表演,肢體語言也是一種“語言”,是輔助演唱表達的手段,這種表達方式雖然是無聲的,但是它具備良好的交流功能,更準確地說是一種信息載體。肢體語言具有多個屬性的意義,它根據歌唱語言的變化而變化,能更加生動簡潔地表達作品內涵。
演唱中的聲音和肢體,一定是和諧共生的,也是人情感表達、藝術表演的自然形態,包括聲音的狀態、身體的姿態,同人的情緒、心理、情感息息相關,通過表演者的面部表情、身體姿勢、手腳動作等從視覺上傳達心理活動。生動的面部表情能夠彌補語言的空白,眉毛、眼睛、嘴巴的變化是表現情感變化的重點,微妙的動作都會影響到作品的內容表達以及觀眾對作品的理解。身體姿勢主要指靜止與動態的體態,身體前傾或后仰,手腳動作主要指手或腳的擺放位置。人的形體姿態需要在音樂中隨著作品要表達的情感與內容而發生變化,并與觀眾產生交流,幫助觀眾理解作品的意義,與觀眾產生溝通,從而拉近演員與觀眾的距離、觀眾與音樂作品的距離。不同內容與風格的作品要以不同的方式去表現,不僅是有目的地將歌詞的字面意義用肢體語言表達給觀眾,還要將眼神、手勢、步調協調起來,融為一體,才能將人的整個形態與表演深度結合,自如地演唱,也才會使作品內涵更形象化、具體化。因此在表現作品上,通過對肢體語言的合理運用,可以幫助演唱者表達情感,影響觀眾對作品認識的深度,遞進情緒,增加作品的完整性與美感。
2.表演環境
聲樂表演的舞臺有很多,劇場、劇院或是戶外搭建的舞臺都會對聲樂演唱產生不同的影響,當聲樂學習者突然換了自己經常練習的琴房或場所,有一大部分學習者容易因為找不到自己的歌唱狀態而影響演唱。學習者在學習初期本來就容易緊張和缺乏自信,聲場的變化會加劇他們的緊張,如由于聲場關系會出現“聽不到”自己聲音的情況,所以需要增強學習者對表演環境的適應能力。
教師通常會叮囑學習者不論在什么地方唱歌,都應按照平時正常的演唱方法演唱,但是往往與現實情況有所差距。不管是作為聲樂學習者還是歌唱演員,表演環境的改變必然會對正常的歌唱狀態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所以需要彩排提前熟悉場地,讓演唱者有調整自身狀態的時間和空間,但是也有很多場地不具備彩排的條件,這就更需要學習者在聲樂學習初期就在教師的引導下養成良好的習慣,盡可能多地參與表演實踐,適應各種舞臺,為以后成為一名合格的歌唱演員打好扎實基礎。
3.心理素質
在聲樂演唱中有很多因素影響演唱效果,客觀因素包括場地、鋼琴伴奏、樂隊、演出服裝等,而主觀因素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心理素質。演唱者的心理狀態決定了一次演出成功與否,這與平時的唱功訓練和心理素質的培養是分不開的。演唱能力決定了演唱狀態是否處于自然的狀態,心理素質決定了對意識的控制能力。
聲樂藝術的任何表現都離不開演唱者的心理活動。無論是聲音技巧還是感情拿捏,都是內心活動的感知,特別是在舞臺表演中,這一切心理活動都處于被放大的狀態,思維控制和心理素質的任何微小變化都會對舞臺表演產生影響。心理活動的變化反映在生理活動上,而這兩者又是互相影響的關系。因此,演唱者應該練習控制自己的意識,強化自己的心理素質,展現最佳的演唱狀態。演唱者演唱不同的作品、在不同的場合,抑或面對不同的人群都一定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活動,因此演唱者應該對自己的心理變化規律要有一定的掌握,正確的歌唱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質對演唱都十分重要。我們常說相由心生,性格舒緩者,講話一般徐緩柔和,性格活潑者,講話一般快速流利,可見,心理與外在的表現是一致的。所以只有心理素質穩定、心無雜念才能保障歌唱狀態不受影響,才能更好地進行演唱。另外,在演唱實踐中要保持不放棄任何一個音的心態,例如,在實際表演中如果第一句沒有發揮好,那么在演唱下一句時要快速調整好演唱狀態和心理狀態,積極投入到音樂中,這也是一個演唱者必備的專業素質。當然,演唱前適當的緊張是正常的,但在演唱中,要將緊張的心情調整好,使發聲的各個器官以及身體處于協調自然的狀態,隨自己的意志調整演唱,保持心理的平衡。演唱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養成良好的習慣,增強自己的信心,集中注意力,以積極的狀態進行表演。同時,熟悉舞臺、環境等細節,演唱前可以做些深呼吸,有助于平復心情,緩和緊張,確保演出的成功。
在聲樂教學中,學生通過大量的舞臺實踐,不斷積累經驗,豐富自己的演唱與舞臺表現力,不僅可以鍛煉聲樂演唱者的心理素質,穩定歌唱表演中的心態,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更能夠提高綜合演唱技巧和情感詮釋的能力,對自身的音樂審美與修養更會有極大的提升,從而成為更加全面優秀的歌者。
舞臺實踐對聲樂教學的現實意義
1.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造能力
將表演藝術與聲樂相結合是舞臺實踐的關鍵內容,對聲樂演唱者而言,舞臺表演經驗的積累是十分必要的,舞臺表演可以有效鍛煉一個演唱者在舞臺表演時的心理素質,提高聲樂演唱者的藝術技能,檢驗聲樂演唱者某階段的學習成果。因此,注重并且開展舞臺實踐教學,對提高藝術類高校專業教師的聲樂教學能力和學生聲樂學習能力與演唱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進而對聲樂教學實踐引發新的思考。聲樂教學來源于聲樂舞臺表演實踐,反過來又為聲樂舞臺表演實踐服務。因此,在聲樂教學中融合舞臺表演實踐訓練就自然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在日常的排練、演出和比賽中不斷進行鍛煉,對于演唱者聲樂技術的提高、思維的增強以及知識的轉化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聲樂演唱者實現自身價值的必要途徑。在聲樂教學中,教師也應該建立以培養綜合能力為模式的新理念,使學生逐漸成為具有實踐能力的綜合型人才。
2.提升教師教學思維方式與實踐指導能力
聲樂教學是表演實踐的基礎,表演實踐是聲樂教學的最終目的。聲樂藝術中包含著視覺與聽覺元素,作品只有通過歌唱者在表演實踐中表現出來,才能展現它的藝術感染力。一個完整的聲樂表演是由聲樂演唱與舞臺表演藝術共同組成,缺一不可,因此聲樂教學與表演實踐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對學生進行聲樂表演訓練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審美水平,激發其創造潛能,增強其在舞臺上的表現力。在舞臺實踐中,學生能在自我體驗以及老師、同學的反饋中發現自身的不足,進而引發思考,并積極努力地尋找方法來完善和克服。教師也能在學生的表演實踐中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方法,并作出及時的調整,如此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表演實踐相對于單純的聲樂教學來說,是綜合的、多方面的,對聲樂教學來說,它豐富了聲樂教學的內容,是對傳統聲樂教學形式的創新,增加了聲樂課堂的趣味性,對聲樂教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完善學生舞臺駕馭能力
在藝術類高校中,經常出現很多學生已經到大三仍然對舞臺有恐懼感的現象,這說明學生的舞臺經驗仍然較少,自身缺乏自信,以至于學生沒有足夠的勇氣在舞臺上展現自己,表演時也不能很好地做到全身心投入,這些現象告訴我們,培養學生的舞臺把控與駕馭能力是必要的。
讓學生走出琴房學習聲樂,只有考試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讓學生參加比賽,積極廣泛地參加學校的各類演出活動,聲樂教師也應該積極為學生創造上舞臺演出的機會,并將舞臺當作課堂,不僅可以告訴學生在舞臺上應該注意什么,還應該引導學生在舞臺上找到適合自己的舞臺風格。對學生而言,舞臺實踐之后的反思格外重要,在面對不同數量的觀眾時,在舞臺上演唱學生的心理也會不同,會出現觀眾越多心理越緊張的情況。在經過舞臺的經驗積累有了一定的駕馭能力之后,應該鼓勵學生多參加比賽,在比賽的競爭中增強學生的舞臺實踐經驗,也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一次次舞臺實踐和比賽打磨之后,學生駕馭舞臺的能力會有質的飛躍。當學生有了駕馭舞臺的能力,就可以引導其思考自身對于音樂的審美追求,在舞臺上怎樣詮釋音樂等。可以說,積累充足的舞臺實踐經驗,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舞臺駕馭能力,還能對學生聲樂學習有相當大的幫助。
4.促進學生自我演唱風格的形成
聲樂演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靈魂在于情感表達,而每一位歌者對于作品的理解均有所差別,個性及情感表達亦是多樣的,因此,歌唱演員形成自我演唱風格是音樂發展多樣化的必由之路。聲樂演唱的過程是對作品的二度創作,而個人演唱風格的體現也是二度創作的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標準化”教學模式使得聲樂演唱似乎在朝著趨同化發展,基于這一現狀,教師應專注培養學生發聲技能,幫助學生完善個性展現與心理表達,并鼓勵、引導學生培養自我演唱風格,更好地為舞臺表演服務。
音樂作品的表現必然是由內而外散發出光彩,也是演唱者內在與外在相統一的綜合體。音樂作品與文學作品類似,是作者思想、閱歷、個性、修養的體現,而演唱者的風格不僅指發聲技巧,也同樣與個人的性格、經歷、演唱方法與音樂修養密不可分,是演唱者本人的語言色彩、表演方式、個人氣質以及藝術追求等的綜合。自我風格的形成包含了一定知識的積累,形成一種自我風格也就意味著一個演唱者各個方面的成熟,是個人演唱特征氣度與風骨的體現。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演繹作品時,一方面要指導學生不斷精進演唱技巧,另一方面要引導其加強文化素養及獨立思想的形成,并通過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文化修養去分析作品,進而根據作品的特征對自己的演唱進行調整,做出最佳的設計與安排,使之更加貼近創作者意圖。
結 語
聲樂教學來源于舞臺表演實踐,又為舞臺實踐服務,在聲樂教育發展過程中,舞臺表演又為聲樂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實踐借鑒,聲樂教學與舞臺表演之間的關系可謂緊密。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由于聲樂表演專業的特殊性,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實踐比理論更為重要,真正的舞臺表演實踐又與課堂當中的演唱實踐不同,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習者都應當明確舞臺實踐在聲樂學習中的重要意義以及與歌唱者的關系,要進行針對性的訓練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高校聲樂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聲樂演唱者,聲樂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更好的舞臺表演,因此在聲樂學習的各個階段進行舞臺表演實踐是極有必要的,也是更高效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舞臺實踐,在豐富自身教學內容的同時提升教學水平;聲樂學習者要在參與舞臺實踐方面提升主觀能動性,并在不斷實踐當中體會肢體語言、表演環境、個人心理素質對舞臺表演產生的影響,進而在提升演唱技藝及作品分析解讀能力、完善舞臺駕馭能力,并積極促進自我演唱風格的形成。
參考文獻:
[1]王穎.中國民族歌劇實踐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3,32(3):105-108.
[2]王雪. 探索中國民族歌劇在地方高校聲樂教學及藝術實踐中的應用價值[D].哈爾濱師范大學,2021.
[3]張敏敏.中國民族歌劇實踐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0(14):112-113.
[4]胡眺.中國民族歌劇實踐與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相結合的重要性[J].黃河之聲,2019(10):81+125.
[5]馬宇飛.中國民族歌劇實踐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樂,2018,38(13):109+112.
[6]武玉.傳統民族歌劇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重要價值[J].戲劇之家,2021(16):52-53.
(王欣:西安音樂學院聲樂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