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 Space可視化分析的空中乘務專業建設和改革研究
作者:王建惠
發布時間:2023-11-13 15:54:01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文章以中國學術期刊出版總庫(CNKI)1989年至2022年487篇有關空中乘務專業的研究文獻作為研究對象,從文獻作者、研究機構、發表期刊、作者合作、共被引、關鍵詞等方面著手,基于Cite Space進行數據可視化的比較和分析研究,采用文獻計量方法,繪制了知識圖譜,以期理清我國空中乘務專業研究的發展脈絡,把握研究熱點和研究趨勢。結果表明:我國空中乘務專業領域的學者多以小范圍合作方式進行研究,合作領域內容匱乏,成熟的學術體系有待完善;《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學報》《成才與就業》《教育教學論壇》等期刊是主要的傳播載體。文章建議我國空中乘務專業研究要立足專業特色,匯集教研主體,搭建產教研共同體,推進“三教”改革,賦能專業發展,聚焦“雙高”建設,打造高水平專業群。
[關鍵詞]空中乘務專業 教學與改革
課題: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項、省級重點課題《子洲縣“農旅、文旅、康旅”三融合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策略研究》(編號:2023HZ0672);2023年度陜西職業技術學院“省級高水平專業群”專項項目課題《“雙高”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現狀研究——以陜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編號:2023SGZX09)。
引 言
未來10年,航空運輸企業各類人才的需求將呈現穩步增長的勢頭。空中乘務專業是高等院校培養民航運輸類人才的主要途徑,研究空中乘務專業對民航運輸服務人員整體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筆者運用Cite Space可視化計量分析工具和科學圖譜研究方法對我國空中乘務專業研究近20年的文獻進行計量與可視化分析,以期理清研究脈絡、分析研究趨勢、把握研究熱點,為推進我國空中乘務專業建設和發展工作提供參考意見。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通過檢索中國學術期刊出版總庫(CNKI),搜索到空中乘務專業研究文獻共計491篇、撰文作者436人,檢索截止時間設置為2022年12月26日,檢索區間設置為“不限”,檢索條件為“主題”,對“空中乘務”這一關鍵詞進行了匹配檢索,剔除會議、學位論文、報紙等后,通過人工篩選的方法共得到487篇期刊文獻,作為本次研究的樣本數據。
研究結果和數據分析
1.研究時間和文獻總量
分析2004—2022年的空中乘務專業研究文獻發表情況可知,文獻數量呈現逐年增長趨勢,其中2004—2018年文獻發表量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2019—2020年度達到文獻發表量的最高點,2020—2022年受疫情影響,民航運輸行業受挫,研究文獻數量有所下降。
根據我國空中乘務專業歷年發表文獻的數據分析以及院校空中乘務專業的發展進程,可將空中乘務專業研究歷程劃分為四個階段:研究的初始階段、研究的探索階段、研究的發展階段、研究的爆發階段。
第一階段(2005年之前):是研究的初始階段。由于空中乘務專業起步較晚,就政府層面而言,空中乘務專業建設和發展的正式文件尚未出臺,研究者多聚焦對“院校”“高職院校”等基本概念的詮釋,以及對“高職教育”職能屬性的研究。
第二階段(2005—2014年):是研究的探索階段。隨著中國民航業的發展,以高職高專院校為主體的各大院校紛紛申辦空中乘務專業,引發研究者對空中乘務專業大類的專業建設進行思考,空中乘務專業管理的有效路徑和方法探索成為該階段的關注點。
第三階段(2015—2018年):是研究的發展階段。國家層面出臺相關政策,特別是教育部、財政部相繼推行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及國家骨干專業建設之后,對空中乘務專業要素和深層實踐的探索不斷加強,研究成果總量增長呈現出逐年遞增態勢。
第四階段(2019—2022年):是研究的爆發階段。2019年之后,空中乘務研究論文發表的總量達到了歷史最高,研究領域多分布在空中乘務專業建設、“三教”改革、課程思政等方面。
2.文獻發表作者與研究機構
空中乘務研究領域發文量排在前列的學者主要有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的江群、湖南女子學院的劉是今、邯鄲職業技術學院的張濤等人,具體見表1。江群發文量最多,其次是劉是今,就發文量來看,許多作者的發文能力不是可持續的。
3.文獻發表作者的合作情況
相關圖譜顯示,大多數空中乘務專業研究者是以個人或小團體進行研究,信息交流合作不夠密切,連通性不緊密,合作關系比較松散,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學術體系。就合作關系而言,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科研合作圈,一個是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的呂娜、黃華、趙淑桐等人,另一個是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的羅亮生、鄧永萍、張曉明、張岸濱等人。
4.主要研究機構
以一年為間隔,檢索相關數據時可以看到,發表文獻的主要研究機構為: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武漢職業技術學院、中國民航飛行學院空中乘務學院、湖南女子學院等高職院校。研究機構的主體以高職高專類學院教師為主,研究者之間沒有形成有效的合作關系,研究領域偏向于單打獨斗。
通過計量分析可得出各研究機構的成果產出情況(如圖1所示):文章發表數量排名前15的主要研究機構是中國民航飛行學院空中乘務學院、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幾乎沒有民航運輸類企業參與,表明研究機構數量較多但研究主體單一;許多研究機構的發文有階段性,分布較為離散,合作次數較少,沒有形成跨院校、跨區域的合作關系,整體輻射和帶動作用較弱,研究機構大多數位于經濟發達地區,西北地區研究機構較少。
5.學術期刊被引頻次分析
通過檢索文獻中空中乘務專業被引頻次可知,排在前10位的國內期刊主要有:《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學報》《成才與就業》《教育教學論壇》《產業與科技論壇》等,均是傳播空中乘務專業研究成果的主要載體。其中《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學報》發表空中乘務專業研究論文20篇,成為論文總量的首要期刊。具體見表2。
6.對關鍵詞分析
關鍵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研究領域在網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用Cite Space軟件提取空中乘務專業領域關鍵詞,可獲取空中乘務專業研究領域的熱點。經過軟件運行、合并剔除,比較頻次數量,一共展開分析了487篇文獻,檢索出排名前15的高頻關鍵詞有課程改革、教學改革、校企合作、專業建設等。
空中乘務專業研究熱點與研究趨勢
分析相關研究數據和結果可以發現,我國空中乘務專業研究呈現出萌芽—探索—深化—爆發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研究熱點和趨勢。
1.萌芽階段(1989—2005年)
這一階段的文獻檢索關鍵詞是高職教育和高職。我國空中乘務專業建設比較晚,1999年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民用航空學院開辦了空中乘務專業專科教育;2003年,南昌航空工業學院開辦了全國首個本科層次的空中乘務專業,至今在全國范圍內,相繼開設空中乘務專業的專科、本科院校有200多所。檢索顯示,對空中乘務專業研究最早的文獻是吳衛紅老師1989年在《學校體育》發表的《職業空中乘務學生體育教學與訓練的實施方案》一文,接著2001年,劉暉在《航空科學技術》上發表了《我國民航空中乘務人才對策研究》一文。2002年和2003年共有2篇,2004至2005年共發文12篇。這一時期對空中乘務專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空中乘務專業的定義、內涵、課程建設等方面的理論思辨和建設構想。如季正茂老師在《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學報》上發表《試論空中乘務專業學生應具備的知識結構》;中國民航飛行學院空中乘務學院院長李文川在《高校招生》發表《“空乘”面試的準備與技巧》。初期的研究顯示了學者對專業建設的思考,特別是“培養民航運輸行業較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的認識對后期有較大影響。綜觀這一時期的文獻,研究出發點大多從專業建設經驗積累的角度出發,在理論層面上有了一定的創新,但缺乏對專業建設路徑和建設體系的深層研究。
2.探索發展階段(2008—2014年)
這一階段的文獻檢索關鍵詞是人才培養、實踐教學、專業建設、課程改革等。2006年11月,教育部、財政部發布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和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為了貫徹意見精神,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各高職高專院校和研究者開始轉向對空中乘務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的深入研究。2007—2011年共發表文獻162篇,2013年,最大新增文獻量為30篇。2014年鄭州大學李紅毅老師發表《空中乘務專業的教學管理研究——以河南藝術職業學院為例》,提出了空中乘務專業教學管理發展的理念,并從師資力量配備、學生素質培養、教學設施等方面進行研究和探索;臧楊柳、徐明撰寫的《基于崗位需求的空中乘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基于空中乘務專業就業崗位需求及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分析了高職空中乘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研究者發現了制約空中乘務專業發展的兩個瓶頸:一是專業師資力量薄弱和專業硬件設施落后;二是學生就業后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研究者對專業課程建設、課程體系搭建、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模式和實踐教學實施、職業證書考取等做了研究,但經驗總結居多,缺乏實證研究。可見,研究者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建設路徑的理論研究和專業建設內容的應用研究中,人才培養、實踐教學、專業建設、課程改革等成為關注領域。但研究多處于單個、小范圍探索,且研究者之間比較分散,并未形成規模。
3.深化發展階段(2015—2018年)
這一階段,空中乘務專業研究的關鍵詞是:產教融合、崗位需求、實訓課程、職業素養等。2015年,教育部頒布了《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2015—2018年的4年間,研究者共發文147篇,平均每年發文36篇,年最大新增文獻量為29篇,其中2017年文獻首次達到了40篇/年,研究成果的總量比前一年增長了64%,呈較高的增長態勢,空中乘務專業建設研究進入了深化期。黃趕祥、李鳴鏑、虞雪發表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空中乘務專業建設與發展——以桂林航天工業學院為例》一文,詳細介紹了空中乘務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組建、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將專業建設的主要要素作為研究的重點。總體而言,研究者對課程及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比較深入,在課程體系構建上有一定創新,但對專業建設整體框架和范式的探索還需要進一步加深。
4.爆發階段(2019—2021年)
空中乘務專業建設研究爆發階段的關鍵詞是:產教融合、課程思政。2019年1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發布,隨著職業教育新目標、新論斷、新要求的實施,這一階段的研究文獻達到了頂峰。經檢索后可發現,2019—2021年,3年的文獻總量達到178篇,平均59篇/年,其中2019年最大新增文獻量達到83篇,成為歷史最高。對比這一階段和前三個時期的發文總數量、年均發文量、年最大新增文獻數量,得出2019—2021年的發表文獻總數占樣本數據的36.6%,說明空中乘務專業研究呈現爆發態勢。研究主要聚焦在產教融合、課程思政、課證融通等方面,分析了專業發展概況、崗位能力要求、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校企合作育人機制、人才培養要素、課程體系建設、教師團隊建設、管理與考核評價,提出要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加強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的對接,強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一時期的研究領域較前更加寬泛,研究問題更加深入、內容更加豐富,多側重于理論研究的反思、重構和創新。研究者對專業的含義、重要性和必要性已達成共識,對專業要素的研究更為全面,但對專業建設統一和有效的質量保證體系的研究仍是任重而道遠。
空中乘務專業教學和研究的思考
1.匯集教研主體,搭建產教研共同體
“十四五”時期,新市場、新需求為行業發展帶來新動力,民航服務需求將更趨多樣化、個性化,標準化。高校要不斷擴大研究機構主體,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等方面的研究,把研究滲透到企業、行業、協會、政府等各個層面,搭建產教研融合共同體;緊密結合民航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將研究重點轉向校企協作、產教研協同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等方面;定期安排專家、企業骨干進入教研組,指導課程設計、課堂教學和教育科研;重視教師培訓,結合教師實際,制訂并實施教師專業發展研訓計劃,切實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同時,學校還要與理論研究機構、實踐機構加強聯系,強化跨區域、跨行業之間的協作,以點帶面地加強示范效應,提升研究成果的價值。
2.推進“三教”改革,賦能專業發展
空中乘務專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專業,不僅對從業人員的面貌形象、身體特征、身高年齡等身體條件有一定的要求,還對其服務意識、溝通技巧、服務技能、安全操作、服務心理、綜合素質等不斷提出新要求。為了提升民航運輸服務人才培養質量,高校要深入推進教師、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一方面要打造專兼互補、名師引領的“雙師型”結構教學團隊,提升教師的教學改革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要滿足企業需求,可校企聯合開發新型智慧教材、活頁式教材。教師要主動融入企業文化,準確把握民航業發展的新形勢、新特征和新任務,用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產業技術資源及平臺優化教學資源,全面開展翻轉課堂、信息化教學課堂、虛擬情境教學等新教學模式,提升專業發展的綜合實力。
3.聚焦“雙高”建設,打造高水平專業群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民航業也在迅速發展,民航運輸服務的各崗位如售票、值機、機場大廳、安檢、候機廳、VIP頭等艙旅客接待、民航賓館、航空餐飲與配送等都需要吸納大量勞動力。空中乘務服務人才的供給要及時適應這一新變化,將空中乘務專業的研究方向與重點轉到高水平專業群建設與特色課程建設之上。陜西職院旅游管理專業群所包含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與數字化運營、空中乘務三個專業同屬現代服務業技術技能領域范疇,面向的是旅行社、酒店、賓館、旅游景區、旅游產品開發、機場、高鐵、民航等現代服務業的相關崗位。專業群建設了打破以往的專業壁壘,通過群內資源共享,不同專業各有側重地發展,專業群凸顯了高擴展性、強互補性的特征。高校主動尋求變革,按照“職業通識能力+專業基本能力+崗位核心能力+職業遷移能力”的模塊建立了“專業基礎相通、技術領域相近、職業崗位相關”的專業群課程體系,共建共享專業師資、校內外實訓基地等教學資源,以適應產業崗位需求新變化,分層分類地提升學生的崗位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吳衛紅.職業空中乘務學生體育教學與訓練的實施方案[J].學校體育,1989(3):23-24.
[2]劉暉.我國民航空中乘務人才對策研究[J].航空科學技術,2001(2):19-20.
[3]季正茂.試論空中乘務專業學生應具備的知識結構[J].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學報,2004(3):31-33.
[4]李文川.“空乘”面試的準備與技巧[J].高校招生,2005(Z1):25-26.
[5]李紅毅.空中乘務專業的教學管理研究——以河南藝術職業學院為例[D/OL].鄭州大學,2015.
[6]臧楊柳,徐明.基于崗位需求的空中乘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OL].教育與職業,2014(15):123-124.
[7]黃趕祥,李鳴鏑,虞雪.應用型本科院校空中乘務專業建設與發展——以桂林航天工業學院為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8(7):77-79.
[8]張晶璟.天津市高校空乘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及對策研究——以天津市兩所高校為例[D/OL].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2019.
[9]趙昆鵬.廊坊市高職院校空乘專業發展對策研究[D/OL].河北師范大學,2019.
(王建惠:陜西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