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黨外知識分子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與實踐研究
作者:景 娜
發布時間:2023-11-13 15:50:18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積極推動不同專業學科課程與思政課進行融合,有效發揮融合效應。本次研究以高職院校黨外知識分子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為對象,分析了其發展中的問題,并探索了發展路徑,具體路徑涉及明確思政工作目標、構建特色校園文化、突出不同學科的思政功能、強化課程思政的專業群建設等,以期為高校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參考。
[關鍵詞]黨外知識分子 課程思政 建設路徑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2020年度一般專項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新時代高校黨外知識分子思想政治引導工作研究》(編號:20JK0459)。
引 言
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其統戰工作的關鍵就是以黨外知識分子為對象,以凝聚共識為根本,以愛國奮斗為目的,鼓勵他們立足本職建功立業,積極投身教學改革一線。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在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的融合過程中,高職院校要對各科所蘊含的思政資源進行深入挖掘,以促進人才全面發展。這意味著,學校不僅要積極建設思政學科,凸顯其主渠道教育功能,還要將課程思政建設貫穿黨外知識分子專業課教學全過程,對育人功能進行有效強化,真正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有效融合。
高職院校黨外知識分子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當前,高職院校在思政教育方面面臨著諸多挑戰,強化課程思政建設就顯得極為重要,具體體現在:第一,在全球化發展下,各類思想文化在網絡環境中得到廣泛傳播,文化交流變得更為便捷、頻繁,不少非主流文化已經嚴重影響到高職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思想涌入國內,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部分高職學生因缺乏較高水平的辨識能力與分析能力,容易受到利己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等負面思想的影響,不利于其健康成長。第二,部分高職生因缺乏豐富的思政理論素養和學習主動性,未能深入了解國家政策、行業發展趨勢,在學習上困難重重。第三,高職生的自我約束與管理能力較為薄弱,容易出現網絡上癮的現象,未養成較佳的行為與生活習慣。第四,高職學生的耐挫折能力較弱,害怕吃苦,沒有面對困難勇于拼搏的堅強毅力。分析當前高職學生的思想道德實際情況,有利于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價值觀引領,避免走彎路。然而,該工作僅靠思政課教師及輔導員發揮作用是很難取得預期效果的,還需要不同學科教師共同努力,借助課程思政建設,促使不同學科產生合力,有效提升高職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高職院校黨外知識分子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問題
1.各類課程各自為政
一些教師還沒有形成協作教育的觀念,對教育責任沒有明確的認識,在育人方面各自為政,導致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孤島”現象。具體體現在以下兩方面:首先,少數綜合素養課教師與黨外專業課教師的認知存在較大差異,沒有充分意識到教學過程中教書育人的關鍵職責。目前,雖然有的高校已經建立了黨外知識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但還需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機制。高校教師,無論是黨外知識分子,還是黨內知識分子,都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要責任,均應積極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實際工作中,高校已建立了完善的黨員和思想政治教師教育工作機制,具有規范的支部組織生活,為指導黨外知識分子開展思政教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由于高校民主黨派基層團體建設的人員較少、設施不足,整體建設還不夠規范,即使開展了一些教育活動,也難以取得理想效果,主要原因是工作機制不完善、組織性不強,缺乏切實有效的工作抓手。其次,多數思想政治教師根據思政課的學科性質開展理論教學,但往往只限于完成課程內的任務,與黨外專業課教師缺乏溝通和聯系。高校也未將黨外知識分子所授專業課的特點和企業實際用人標準相結合,對其開展針對性的教育培訓,導致黨外專業課教師沒有和輔導員形成協同育人目標,影響了人才培養的效果。
2.教師思想政治素質不高
提升課程思政建設質量的決定性因素是教師。雖然黨外專業課教師都具有較強的專業素質,但一些教師僅精于自己的專業與學科,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還需進一步提升,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不深,對時事政治新聞和國家方針政策不夠重視,沒有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方法,以及黨的創新理論成果。這些問題會直接影響黨外專業課教師對思想政治要素的挖掘,不利于其創新專業的課程思政育人方式,無法將相關思想政治元素有機地融入課程教學中,降低了德育成效。
3.思想政治元素沒有充分挖掘
從人才培養角度來分析,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科帶頭人在編制相關標準與人才培養方案時,未能將德育融入其中,難以有效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在實際教學環節,一些黨外專業課教師雖然具備較高的專業教學能力,但是思政育人能力不足。他們無法將專業知識與思政知識進行結合,不能對課程中所蘊含的德育資源進行充分挖掘,同時也無法很好地創新教學設計,難以將思政素材與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方法等融合。
4.學校缺少頂層設計
部分高職院校未高度重視課程思政建設,在頂層設計上存在一定局限性,沒有創建協同領導機制,比如實現黨委書記與校長的協同。有的學校未及時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未曾明確分工,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負責部門、考核主體等,都比較模糊。此外,很多學校沒有構建完善的激勵體制,依然使用傳統的終結性考評,未將育人擺在人才培養的核心位置,沒有將立德樹人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不重視教師的德育成果考核,導致部分教師僅在口頭上支持課程思政建設,未在具體教學環節中扎實落實。
5.教學缺乏針對性
大學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在教學活動中,高職院校應對不同教育主體進行針對性教學。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比較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養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因教師隊伍中的黨外知識分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已經基本塑成,有的人會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產生輕視現象,僅關注自己的專業教學,未能將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沒有根據學生的特點對其進行針對性引導。一些高職院校的黨委和二級黨組織統一戰線工作部沒有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對黨外知識分子的團結不到位,未及時將其引入課程思政建設團隊,影響了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提升。
高職院校黨外知識分子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1.加強機制創新
完善工作體系、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以及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高校黨外知識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條件。高校黨委要統籌規劃黨外知識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其作為學校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突出重點、加強考核制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牽引力。
(1)堅持思政課的育人核心地位
積極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并不是要弱化思政學科的教育功能,恰恰相反,進一步突出了思政課的關鍵地位。為此,高職院校必須要對課程思政建設給予高度重視,完善相關的管理體系,科學決策,有效協調各個部門。從育人導向層面來分析,要將思政課和其他課程有效融合,為國家培養綜合素養較高的接班人,在此過程中,應把思政課擺在核心地位。從合作分工角度來分析,思政課教師應和其他專業課教師積極交流,尤其要多與黨外知識分子溝通,前者要對后者進行科學的理論指導與培訓,以確保德育能更好地融入各學科教學過程中。從地位差異角度來分析,課程思政建設會呈現出同心圓模式,思政課無疑是此模式的核心,與各專業教學開展協同育人。
(2)在黨外專業課教師的課程中合理融入德育內容
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之間有著密切關系,前者要服務于后者,后者則需通過前者實現。高職院校更加注重專業課建設,因此黨外知識分子的專業課教學占比較高。為了高水平建設課程思政,學校需對相關機制進行創新,使各專業課也能產生較佳的德育效應。第一,要引導專業課教師科學挖掘學科中的思政素材,如科學精神、職業素養、創新精神、工匠精神、團隊精神等。第二,要正確認識思政教育在專業教學中的重要性,深入理解思政元素對專業發展的促進作用。譬如會計專業,可以通過思政教育幫助學生培育良好的職業道德,嚴禁出現做假賬的行為;對于電工專業,應加強工匠精神培養,使學生養成愛崗敬業的思想,提高安全意識與程序意識。
(3)堅持教法創新,凸顯合作育人成效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應跟隨時代的變化與時俱進。教學效果的好壞主要取決于是否有一個好的教學模式,所以,我們需創建一個多維的教育系統。第一,將第一、二課堂相融合,通過實訓課讓學生感受職業精神的重要性。第二,教師需深刻認識到,一名好教師不僅是專業知識的傳道者,還是專業精神的引導者,可以為大學生提供專業人士的指導,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第三,借助現代化科技促使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相結合,可通過各種社交軟件,如微博、微信及QQ等平臺,實時發布與教育教學和行業發展相關的信息,讓學生了解行業最新動態。同時,教師也可借此時刻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通過互動機制消除個別大學生的錯誤思想傾向。
2.注重師資培訓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因此,不僅思政課教師要發揮自身主渠道的作用,其他學科教師也應主動在不同“段渠”內與思政課教師多溝通,協同育人,共同朝著相同的目標前進,即培養契合時代需要的德才兼備的大學生。
(1)思政課教師應發揮主渠道作用
從思政課教師角度來分析,他們要做好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工作,為思政教育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持和指引。同時,高職院校應加強黨外知識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組織他們參加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對其宣講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又要用實際案例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和政治認同,使其更好地為學校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所以,強化黨外專業課教師隊伍建設尤為重要,要讓教師擁有更高的專業能力、更為堅定的信仰,主要措施有以下三點:第一,強化理論學習,如引導黨外專業課教師對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文獻、著作進行深入分析與思考,并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讓教師從宏觀層面明確不同學科的教學目標,為其有效開展個性化教學提供重要支撐。第二,增強教師的責任感,使其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緊密圍繞在黨的周圍,聽黨話、跟黨走,成為高職生未來成長之路的指路人。第三,不斷探索課程思政建設的方式方法,積極改善育人環境,促使教師發揮表率作用,努力實現德才兼育的人才培養目標。
(2)專業課教師應提升自身思政教育能力
從專業課教師視角來分析,為了更好地推動課程思政建設,他們需及時調整角色,進一步提升自身思政教育水平和課程思政開發能力。首先,要全面了解學生,掌握其興趣愛好、專業能力,以及價值觀與思想態度等;其次,積極創新教材內容、教學方式等,如在教材中科學融入工匠精神、職業道德等德育內容,或與思政課教師共同協作,更好地提升教學質量。最后,要創新運用思政教學技巧,引入分組討論、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突出育人功效。
3.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立德樹人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就需要創建一支思想素質過硬、綜合能力過強的思政教育團隊,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不斷推進職業教育良性發展。
(1)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
課程思政建設能夠推動學生與教師實現雙向成長,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學生及學校的相關職能部門都可以是教學評價的主體,其中應該突出學生評價的權重。在評價中,應讓黨外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其他管理教師和其他學生都對學生進行評價,最終按比例總結評價結果。
(2)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
對教師教學質量進行評價時,不能片面注重科研數量、論文數量、上課時長等指標,而要將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德育能力提升作為重要的評價依據;突出教學質量與教學過程的融合,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將評價結果與科研項目申報、職稱評審、職務晉升等掛鉤,對課程思政教育表現優秀的教師應給予相應激勵。對高職生進行評價時不能片面注重考試分數,在評優評獎、推薦入黨時,要綜合評價學生的思政課成績、專業課成績、學習態度、思想道德素養等,對表現突出的學生可破格選拔。
(3)縱向評價與橫向評價相結合
橫向評價就是教師之間、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評價。在具體評價環節,引入差異的核心就是發揮激勵效應,若可靈活使用各種評價就能顯著擴大激勵范圍。縱向評價顧名思義就是自身在一段時間努力后的自我評價,又被稱作發展性評價,引入該評價,可激勵師生朝著更高水平的發展而努力。總而言之,需要科學運用評價工具,持續提升課程思政建設實效,通過評價教師,鼓勵他們不斷提升教學水平;通過評價學生,促使其主動學習,有效提升自身德育水平。
結 語
高職院校需積極建設黨外知識分子隊伍,幫助其提高思政教育能力。高職院校教師必須高度重視課程思政建設,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根據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優化教學內容,有效發揮課程思政作用。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有機融合,強化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結合不同學科特點,探索課程思政建設新路徑,深入滲透思政元素,使大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能獲得思政熏陶,更好地提升綜合素養,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顯著提高課程思政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志俊.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2(6):37-39.
[2]蒲梅.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研究現狀與熱點——基于知識圖譜的可視化分析[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33(2):23-29.
[3]沙印.基于政校企多元協同的高職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索[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1,31(3):70-73.
[4]管小青.精準教學與協同育人: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兩個著力點[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21,20(6):15-19.
[5]張小琴,王容.高職護理專業課程思政實施的路徑與效果分析——以清遠職業技術學院的實踐探索為例[J].衛生職業教育,2022,40(3):13-15.
[6]孫祖勇.立德樹人視域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2,41(2):60-62.
[7]張遠.高職專業課課程思政改革實踐——以餐飲服務與管理為例[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4(1):27-31.
[8]耿秀.“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以“商品實務”課程為例[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2,40(1):236-239.
[9]林寶霞,高陽,胡慶華.高職院校在線教學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索——以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為例[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0(1):69-73.
[10]梁金鳳.“課程思政”視野下高職院校《應用寫作》教學改革研究[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2(1):84-87.
[11]劉彥宏,齊莉麗.高職電子商務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析[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6(1):93-97.
[12]許孟杰,孫俊.高職院校Java程序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探究——以湖北科技職業學院“Java編程技術基礎”為例[J].湖北開放大學學報,2022,42(1):41-44.
[13]卜文銳.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基于OBE理念的課程思政人才培養優化研究[J].輕工科技,2022,38(1):145-147.
[14]鄭振華,馮寶晶.現代學徒制模式下高職學生課程思政認知、實施及評價調查研究——以北京市某高職院校為例[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2022,38(1):68-72.
[15]姚麗麗.基于“雙主線、三層面”模式的課程思政教學——以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課程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22,24(1):52-55+59.
(景娜:榆林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