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國背景下高校網絡心理咨詢的現狀、困境和優化策略
作者:董 雪 譚寶書 比拉熱·依拉里丁
發布時間:2023-11-13 09:54:03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網絡心理咨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高校存在心理咨詢師的專業化水平與大學生的需求有落差、線上線下心理咨詢協同性不夠、網絡心理咨詢平臺黏著力不足等問題。主要原因是咨詢師勝任力不足,網絡心理咨詢科學普及不夠,平臺技術賦能不足。因此,加強心理咨詢師勝任力,促進網絡心理咨詢與傳統心理咨詢協同發展,完善網絡心理咨詢平臺功能成為重中之重。
[關鍵詞]高校網絡心理咨詢 現狀 困境 優化策略
課題:2022年度陜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一般課題“新時代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行為及教育引導路徑研究”階段研究成果(課題編號:SGH22Y1284);2023年度西安市社科規劃基金一般課題“自媒體視域下青少年網絡表達的道德失范及其治理研究”階段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3LW32)。
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要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個部門印發的《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中提出: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實把心理健康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協調發展,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率呈上升態勢,已經引起了國家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開展網絡社會化的心理健康服務工作勢在必行。網絡心理咨詢是近年來興起的心理咨詢模式,是指心理咨詢師通過各種網絡通信工具,運用心理學原理和技術給來訪者提供心理咨詢幫助的一種新型心理咨詢形式。與傳統心理咨詢方式相比,網絡心理咨詢具有互動便捷性、隱匿性、靈活性等優勢,彌補了傳統心理咨詢的短板。如何更好地發揮網絡心理咨詢優勢,提升高校網絡心理咨詢的有效性是當前值得深入研究的前沿問題。
高校網絡心理咨詢的現狀調研
為掌握網絡心理咨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應用現狀,了解大學生對網絡心理咨詢的行為傾向,2022年6—7月,筆者以西安市某高校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為調查對象,采用自編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538份,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和研究生分別占比41.88%、18.20%、14.65%、12.16%和13.25%。通過對調研數據的分析,高校網絡心理咨詢的現狀如下:
大學生對網絡心理咨詢的期望較高,但高校心理咨詢師的專業化水平與大學生的需求存在落差。一是大學生對網絡心理咨詢的認可度與專業要求逐漸提高。調查顯示,大學生對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高度認可,較為了解心理咨詢的途徑,91.65%的大學生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比較重要或非常重要,且有69.19%的大學生了解學校的心理咨詢途徑。調查還顯示,有65.01%的大學生表示了解網絡心理咨詢,81.33%的大學生表示比較能接受這一新形式。另外,大學生對網絡心理咨形式的要求較高。調查顯示,61.15%的大學生青睞通過文字進行咨詢,35.11%的大學生傾向于語音咨詢,46.81%的大學生想要通過視頻這一方式進行咨詢,傾向于微信與QQ咨詢的大學生分別占52.6%和25.33%,并且有93.35%的大學生認為網絡心理咨詢有效。二是大學生對網絡心理咨詢師的專業能力存在疑慮。調查發現大學生把需求傾訴給咨詢師后,29.6%的大學生對被治療效果存在疑慮,主要認為網絡心理咨詢師的水平不夠專業。其中包括掌握網絡技術的熟練程度不夠(40.2%),咨詢師的網絡共情能力不夠(33.4%),咨詢師的治療方式欠缺專業性(22.3%)。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不斷提升,對心理咨詢的神秘感和病恥感逐漸弱化,但學校心理咨詢師的專業能力還滿足不了大學生的心理需求。
高校網絡心理咨詢成為傳統心理咨詢的有效補充,但網絡心理咨詢與線下心理咨詢的協同性不夠。一是網絡心理咨詢有其價值與優勢,成為傳統心理咨詢的有效補充。線上線下心理咨詢模式相結合可以有效、全面地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心理問題。但是與線下心理咨詢相比,當大學生遭遇挫折失敗等應激事件,出現情緒困擾時,只有46.3%的大學生選擇網絡心理咨詢。網絡心理咨詢獨有的優勢成為大學生選擇的主要原因,有18.24%的大學生認為網絡心理咨詢有較好的匿名性,可以輕松與咨詢師談話;16.36%的大學生認為網絡心理咨詢的時間靈活,可以節省時間成本;11.7%的大學生認為網絡心理咨詢方便、快捷,可以隨時進行上網咨詢。二是網絡心理咨詢和線下心理咨詢的協同性不夠。相對于網絡心理咨詢形式,大學生仍傾向于傳統的線下心理咨詢模式,當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53.7%的大學生還是選擇較為傳統單一的線下面談咨詢。對接受網絡心理咨詢仍存在一些顧慮,主要擔憂的是個人信息安全(69.19%)、時效性(40.82%)、心理咨詢師的專業能力(46.61%)、非面對面表達的局限性(25.1%)等問題。由此可見,雖然網絡心理咨詢具有獨特的優勢,逐漸成為傳統心理咨詢的重要補充,但其應用的廣泛性和科學性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高校逐漸加大對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的建設力度,但網絡心理咨詢平臺的黏著力不足。一是網絡心理咨詢平臺的功能發揮不足,嚴重限制大學生的心理咨詢行為。高校雖然搭建了網絡心理咨詢平臺和獨立的心理咨詢微信公眾號平臺,但是在線測評、在線預約、在線咨詢等頁面功能還不夠完善。有79.3%的學生都認為網絡咨詢平臺內容的豐富性影響自己的咨詢意愿,其中在線測評、在線預約、在線咨詢和心理課堂的功能占比分別為17.2%、19.5%、25%、17.6%。這些都說明了網絡咨詢平臺建設的不足,缺少對學生的吸引力,網絡咨詢效果不顯著,高校應當予以重視。二是大學生較少通過官網官微進行網絡心理咨詢。調查顯示,當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首選方式是發郵件給高校心理咨詢師,占比高達39.9%,其次是打熱線電話,占比25.2%,而通過安全、方便快捷、科學的網絡途徑,即在線平臺預約和關注微信公眾號的占比分別為20.2%、14.7%。由此可知,高校的網絡心理育人技術平臺建設還不夠完善和通暢。
高校網絡心理咨詢的現實困境及原因分析
1.學生對心理咨詢的專業性要求高而高校師資力量和勝任力不足
高校心理咨詢師的師資力量與勝任力是影響大學生主動進行心理咨詢的重要因素。心理咨詢師的勝任力是指心理咨詢師在咨詢實踐中用以執行特定行為或行為標準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的綜合。第一,高校心理咨詢師師資力量薄弱。2021年,根據教育部《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規定,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要具備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關學歷和專業資質,按照1:4000的比例配備,每校至少配備兩名。事實上,只有985、211重點院校能夠配齊達標,多數普通院校心理咨詢師人數嚴重不足,都是招募輔導員、思政課教師等符合一定資質和條件的教師擴充心理咨詢師資隊伍。第二,高校心理咨詢師開展網絡心理咨詢的勝任力不足。由于高校開展網絡心理咨詢的技能培訓、繼續教育及督導缺乏系統性,許多心理咨詢師無法掌握過硬的網絡心理咨詢技術,都是在知識儲備不足、技術不過關的情況下就匆匆勉強上陣進行網絡心理疏導,實際效果非常有限。另外,有一些心理咨詢師故步自封,不主動學習網絡咨詢專業技術,難以將情感反應等技術與網絡深度融合,不利于心理咨詢師勝任力的提升,對大學生提供專業幫助的能力十分有限。
2.學生心理問題日益增多而對網絡心理咨詢的認識不夠
加強對網絡心理咨詢的科學認識是提高大學生主動進行心理咨詢的重要舉措。目前,大學生對網絡心理咨詢認識有限,主動求助的比例不高,仍持觀望或疑慮態度。第一,大學生心理求助污名化嚴重。俞國良等人調查發現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比較高,主要是睡眠問題(23.5%)、抑郁(20.8%)、自我傷害(16.2%)、焦慮(13.7%)、自殺意念(10.8%)。與大學生日益增多的心理問題相比,大學生主動求助率非常低,據調查,大學生咨詢人數占在校總人數的比例在2%至4%之間,有的學校甚至不到2%。調查數據表明大學生對心理問題仍舊有嚴重的病恥感。“病恥感”也被譯為“污名化”,指由于自身所患疾病而產生的一種恥辱體驗。研究證實,自尊與心理疾病污名都會對專業心理求助態度產生直接影響。對涉及自身隱私與自尊的心理問題,大學生選擇不輕易表達,更不愿意將自己的隱私隨便暴露在虛擬網絡平臺上,傾訴給網絡心理咨詢師。第二,大學生對網絡心理咨詢干預的適用范圍認識不足。有針對來訪者的調查顯示,網絡心理咨詢更適用于情緒情感、學習、人際交往、個人發展、家庭矛盾等發展性與適應性心理問題,對于一些嚴重的心理障礙、自殺危機傾向、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等的障礙性咨詢,還需要面對面心理咨詢。而傳統心理咨詢適合干預心理問題的領域更廣,既包括社交問題、戀愛問題等發展性咨詢問題,更可以有效進行心理危機、嚴重心理問題等障礙性問題的干預治療。網絡心理咨詢適合干預的心理問題類型有限,導致大學生更傾向于傳統心理咨詢。
3.高校網絡心理咨詢平臺功能不健全,技術賦能不足
網絡平臺是網絡心理咨詢中的重要載體。高校普遍存在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建設落后,心理咨詢平臺功能與大學生的心理需求不匹配的問題。第一,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功能不健全。目前我國高校網絡心理咨詢平臺仍然以傳統平面化網頁為主。俞國良等人調查發現,我國有80%以上的高校都建成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平臺,而多數高校網絡心理咨詢平臺不健全,平臺功能僅滿足心理預約和心理咨詢,心理素質評估和互動留言等其他功能還不夠完善。網絡心理素質測評功能不夠健全,多數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評估時缺乏科學的標準測試,難以滿足大學生的精準心理自我評估需要。網絡心理咨詢預約功能不夠完善,高校極少利用手機端APP在線預約,未能形成“指尖上”的便捷。網絡心理咨詢互動留言功能不夠優化。網絡心理咨詢的互動形式主要以文本形式進行,但咨詢師未能客觀分析網絡話語在互動中的適用性,互動咨詢過程不夠具體化,難以滿足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心理體驗;由于高校跟蹤反饋機制不健全、心理咨詢師人數有限,難以保證對大學生的留言做到即時反饋。第二,高校網絡心理咨詢平臺的技術賦能不足。由于資金投入有限,高校網絡咨詢平臺未能開發AI聊天技術與大學生咨詢互動。平臺缺乏用戶思維,沒有基于大數據精準分析學生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推送相關信息,實現心理咨詢資源的智慧匹配。另外,平臺安全保護技術不高,容易遭受外部侵害,出現數據泄露和隱私泄露等問題。
優化高校網絡心理咨詢效果的對策
1.加強高校心理咨詢師心理咨詢水平和勝任力
高校心理咨詢師隊伍的咨詢水平與勝任力是提升網絡心理咨詢有效性的關鍵力量。有學者發現咨詢師對所使用的遠程技術的熟悉程度、專業技能培訓及咨詢經驗是影響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一,配齊配強心理咨詢師隊伍。高校要按照《綱要》要求配齊專業教師隊伍,招聘校外專業咨詢師兼職,不斷壯大專業隊伍。對心理咨詢師的要求應包括具備臨床心理學、咨詢心理學、精神病學碩士及以上學位,還要擁有心理健康教育授課、心理危機干預和哀傷輔導等經驗。其二,加大對心理咨詢師的培訓與督導。隨著網絡心理咨詢的發展,推動咨詢專業人員遵守準則和專業技能發展成為重中之重。高校應積極開展網絡心理咨詢工作專業能力培訓,培訓互聯網知識、網絡咨詢倫理、網絡心理測評、網絡心理咨詢關系的建立等內容。心理咨詢師在開展網絡心理咨詢工作時需要定期接受心理督導,處理自身的情緒,提升工作能力。其三,高校心理咨詢師要樹立網絡思維,主動學習網絡共情能力、良好的網絡表達能力、網絡情感反應技術與網絡內容反應技術等專業技能。
2.促進網絡心理咨詢與傳統心理咨詢協同發展
網絡心理咨詢與傳統心理咨詢協同發展是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的新形式和新常態。其一,線上線下相協同。高校可以為學生提供互為補充、協同的線上線下一體化心理健康服務。通過線上心理咨詢主要解決學生職業發展、社交問題、學習適應問題等發展性問題;通過線下面向重點心理障礙個體,開展補救性或障礙性心理咨詢,提供心理危機干預和障礙性咨詢,解決線上心理咨詢無法達到的效果,最終形成線下咨詢為主,線上咨詢配合的雙渠道模式,助推心理咨詢的高質量發展。其二,線上心理咨詢和線下心理咨詢互為補充。一方面,學校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實時便捷、實時交互、資源共享的優勢,將線上心理咨詢服務常態化,提供不受時空限制的心理咨詢,根據大學生需求選擇咨詢方式,打破線下心理咨詢受時空限制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利用線下心理咨詢信息具體化、互動可視化、面對面交流的安全感等優勢,使心理咨詢師更清晰地獲知大學生的各種反應,彌補線上非面對面表達的局限性。其三,線上線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相融合。發揮心理健康課程主渠道作用,善于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育空間,為學生提供多方面、個性化的心理課程。采用大數據等新技術準確評估大學生情緒和行為心理動因,挖掘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在課程教學設計中重點加入心理咨詢內涵、形式和特點,給學生滲透科學的心理咨詢觀。
3.優化完善網絡心理咨詢平臺功能
高校要健全網絡心理咨詢平臺功能,增加大學生黏度,達到網絡心理咨詢效果的最大化。其一,加強高校網絡心理咨詢平臺建設。高校加大資金投入,建設APP、微信、微博、網站等一體化網絡心理咨詢平臺,為心理咨詢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呈現”。建設手機端大數據平臺系統,支持預約管理、預約統計、咨詢管理、咨詢統計等操作,形成“指尖”上的網絡心理咨詢平臺。其二,健全網絡心理咨詢平臺功能,增加用戶黏性。不斷優化心理知識、心理測評、在線預約、在線咨詢、AI咨詢結果分析、互動留言、案例查詢等功能模塊。心理知識功能包含設置心理知識宣傳欄目、在線輔導課程等內容,傳播心理健康知識;心理測評功能用抑郁癥自評表(SDS)、焦慮癥自評表(SAS)等規范的心理測評幫助學生檢測自身潛在的心理問題;在線預約功能提供心理咨詢師的資格認證、專攻領域等信息,便于大學生選擇更合適的心理咨詢師;在線咨詢功能幫助心理咨詢師通過文字、語音、視頻實現與大學生的咨詢互動;AI咨詢結果分析功能是在咨詢前通過AI心檢進行心理健康或個性發展綜合評估;互動留言功能是基于人工智能實現心理咨詢的及時跟進反饋;案例查詢功能是存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案例,便于保存、督導、查閱和參考。其三,增強對網絡心理咨詢平臺的技術賦能。開發AI心理咨詢機器人,結合虛擬與現實情感計算與大學生互動交流,調整咨詢策略。還可建立AI樹洞救援,監控和分析大學生在微博、抖音等網絡平臺上發布的信息。利用大數據技術,借助大數據預測功能生成“推薦系統”,為大學生精準匹配合適的心理咨詢師和治療方案。建設高效穩定的網絡安全技術體系,在網絡心理咨詢平臺設置網絡防火墻,對大學生的信息進行多重密碼上鎖,防止隱私信息泄露。
參考文獻:
[1]賈曉明.網絡心理咨詢理論與實務[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
[2]樊富珉.心理咨詢師核心能力之我見[J].心理學通訊,2018,1(3):177-180.
[3]俞國良.中國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及其教育啟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2,43(4):20-32.
[4]張海燕,李正云.上海市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研究[M].上海:格致出版社,2020.
[5]汪妤婕,汪玥,宋利,尹金瑜,甘維,張慶華.青少年心理健康病恥感研究進展[J].中國健康教育,2022,38(4):344-347.
[6]彭亭亭,郝志紅.希望對大學生專業心理求助態度的影響:自尊和污名的鏈式中介效應[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0,28(6):1270-1273.
[7]賴麗足,陶嶸,任志洪,江光榮.我國大陸地區網絡心理咨詢現狀和倫理議題:“大數據”視角及倫理評估[J].心理科學,2018,41(5):1214-1220.
[8]馬麗萍.網絡心理咨詢效果影響因素分析[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7,29(6):28-31.
[9]俞國良,趙鳳青,羅曉路.心理健康教育:高等院校的地區差異比較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12):89-92.
[10]鄧占梅.高校網絡心理咨詢現狀分析與思考[J].鎮江高專學報,2019,32(4):59-62.
[11]靳宇倡,張政,鄭佩璇,安俊秀.遠程心理健康服務:應用、優勢及挑戰[J].心理科學進展,2022,30(1):141-156.
[12]閆麗娟.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析——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三版)》[J].中國教育學刊,2022(11):124.
(董雪、譚寶書、比拉熱·依拉里丁:陜西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