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形態演進提供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也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開辟了新路徑。基于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在提升社會創新力和生產力的基礎上,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集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驅動力、支撐力。本文在明確創新創業教育本質及實現要求的基礎上,分析“互聯網+”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實施策略和實現保障,為教育活動改革提供參考,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  創新創業

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開拓與發展已經有20多年歷史,在時代進程中幾乎與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保持同步。創新創業與互聯網的結合,有效拓展了教育活動的形式,為項目運行提供了平臺支撐。在“互聯網+”模式多元發展的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必須實現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發展,豐富教育活動內涵,激發學生參與動力,提升創新創業水平,為培養具有創新力的新時代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及實現要求

1.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

自1997年清華大學開設創新與創業方向課程起,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經歷自發探索、多元探索、全面推進和深入推進等階段,如今已經形成覆蓋所有高等院校,多門課程共同支撐,學生積極參與的教育體系。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本質屬性可以界定為兩個方面:一是教育活動的邏輯起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冒險精神和探索意識,實現對大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激發。二是創業能力的培養,在充分提升大學生發現和把握機會的能力的基礎上,培養他們在各種不確定環境下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創業項目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互聯網+”的融合發展,既為創新創業教育活動開展提供多元化平臺支撐,促進創新創業教育成效提升,又將其本身蘊含的創新精神融入教育體系,實現對大學生的精神指引。明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本質,在此基礎上明確教育活動開展的基本要求,優化“互聯網+”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的實現形式,推動教學改革不斷深化,是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應當關注的重點問題,也是充分提升教育成效的關鍵路徑。

2.創新創業教育的實現要求

高等教育理論研究體系中,對創新創業教育基礎理論、教育模式、實踐路徑等方面的研究已經較為深入,有效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開展,同時也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動力。但是在創新創業教育的實現要求方面,相關研究還有所缺失,沒有形成系統性的認識。首先,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實現,需要明確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應當起到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育活動,全面提升教育實效。其次,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實現需要動態化調整教育理念,不同發展階段的實現形式各不相同,對學生創業能力培養要求也有所不同,要根據實際情況對教育理念進行優化調整,確保教育成效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再次,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開展需要以完善的教育平臺為支撐,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的有效銜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滿足創業項目運行環境要求。最后,將創新貫穿于創業項目運營的全流程,成為學生素養結構的基本組成部分,成為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內驅力,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動力支持。這些要求的實現,都離不開互聯網平臺在各個層面的運行支持,將互聯網的精神內涵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活動全流程,是確保教育成效不斷提升的關鍵條件。

“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的實現形式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已經成為經濟社會運行和信息傳播的重要形式,成為生產力水平提升的重要支撐條件。當前“互聯網+”技術體系下,互聯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主要包括如下幾種形式:(1)“互聯網+”課堂教學。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中,理論學習依然是基本的支撐條件,引導學生掌握創新創業的基本理論、實現形式、政策規范是開展創業活動的基礎,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優勢,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內容,能夠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2)“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各種形式的創新創業大賽信息都以互聯網為發布途徑,部分項目的參與和評審已經實現了互聯網平臺的全流程運行,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參與度,提升創新創業教育水平。(3)“互聯網+”社團活動。社團組織是學生參與創新創業項目的主要平臺,基于社團的規范化管理,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品質意識,推動項目成果孵化效率提升,實現對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激發創新創業潛能。(4)“互聯網+”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平臺是實現創新創業項目由理論轉向實踐的重要平臺,是充分發揮學生專業技術優勢的重要實現路徑,基于互聯網平臺構建校企合作體系,能夠讓學生更為深入地了解市場需求,把握創新創業發展契機,逐步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實現校企雙方合作共贏。(5)“互聯網+”社會服務。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和項目運行離不開社會層面的支持,利用互聯網平臺的多元銜接,能夠實現創新創業項目與社會團體、社區服務、銀行等機構的高效對接,為項目運行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互聯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多元融合形式,已經成為當前創新創業教育活動開展的支撐條件。隨著創新創業教育研究不斷深入,實踐水平不斷提升,還會出現多種“互聯網+”教育形式。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夠深刻認識“互聯網+”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重要性,結合課程教學和創業項目運行實際,對“互聯網+”應用方式進行拓展優化,對創新創業教育發展起到全方位、多元化的促進作用,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完善奠定堅實基礎,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積極的促進作用。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施策略

1.利用“互聯網+”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

創新創業精神培養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活動開展的邏輯起點,也是教育內容的核心。互聯網的產生,本身就是人類社會不斷創新的成果,并且依然處于創新發展之中。“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在轉變傳統產業運行模式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創新發展,推動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在創新創業教育活動中,首先要做好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明確在“互聯網+”與創新創業融合發展中,學生應當遵循的道德規范、法律規范、規章制度等,要求學生在樹立良好道德意識的前提下,深入學習互聯網技術,提升互聯網與行業技術的銜接水平。其次是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強化學生團隊意識和競爭意識的培養,強化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激勵學生不斷探索追求,更新創新方式,真正以創新驅動產業發展。最后是要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靈活應用理論知識和互聯網資源解決創業活動中遇到的問題,提高創新創業項目運行水平。

2.利用“互聯網+”推動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互聯網平臺最明顯的優勢就是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實現信息高效交互,在數字技術、新媒體技術的支撐下,信息交互方式也更加多元。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不同,不是側重于某一方面技能培養,而是以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為導向,更加側重于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因此在創新創業理論課程體系中,應當充分借助互聯網平臺創新資源豐富的優勢,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學習資料,創設與創業項目相關的實踐平臺,激發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積極性。在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運行體系中,教師應當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精神和堅強的毅力為主要內容,引導學生認識到創業活動中存在的不足,合理利用互聯網資源解決實際運行中出現的問題,提升創業項目成功率,為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3.利用“互聯網+”完善創新創業項目平臺

利用“互聯網+產業”體系,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平臺,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創業機會。互聯網運行模式中,合作分工體系更加優化,分工內容也更加細分。充分利用網絡優勢尋找創業項目突破點,確保項目運行能夠滿足特殊目標群體的需求,能夠實現與市場需求的有效對接,提升項目運行成功率。針對當前互聯網平臺存在的虛假信息、詐騙事件、違法違規行為等,應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提升學生辯證思維能力,有效避免片面追求項目成功而導致的受騙現象。在創新創業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要能夠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在信息交互方面的優勢,引導學生和創業團隊利用QQ群、微信平臺等,尋找與創新創業項目相關的信息,利用平臺發布相關信息,學會分析失敗創業項目的經驗教訓,有效彌補學生在創業理論和項目實踐層面的缺失,為創新創業項目運行提供良好氛圍,推動創新創業項目穩定發展。

4.利用“互聯網+”優化創新創業教育方式

當前多數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方式依舊以理論灌輸為主,即便有部分學生能夠參與實施創新創業項目,也是以學校和教師為主導,學生的參與度極為有限,難以實現對學生綜合素養、實踐能力培養的要求。“互聯網+教育”的多種應用方式是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方式改革的基本支撐,也是提升教育成效的重要條件。在創新創業課程教學活動中,依托互聯網技術和平臺衍生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法、微課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項目合作教學法等,都具有各自的優勢,能夠為教學方法改革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教育方法的應用和改進,應當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對各種教學方法進行靈活組合,避免陷入套用固定教學模式的現象,這樣才能夠切實提升教學水平,完善學生知識結構,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5.利用“互聯網+”完善創新創業評價體系

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手段,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推動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不斷優化,是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應當關注的重點。互聯網技術與評價體系的銜接,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利用計算機技術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結合德爾菲法、問卷調查法等確定指標權重,動態化對指標權重進行優化,以確保評價體系的適用性。(2)在課堂教學環節,利用云課堂教育平臺設計問題,并通過所有學生的回答情況,分析學生對創新創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分析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難點問題進行講解分析,提升學生對創新創業的基礎認知。(3)依托評價指標體系對創新創業項目運行成效進行階段性評估,分析項目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利用評價結果對項目運行進行指導,優化項目運行成效,提升項目成功率。(4)利用互聯網平臺分析創新創業項目客戶群體的接受情況,分析項目市場開發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對項目合作方式進行優化,推動項目健康運行發展。

“互聯網+”背景下實現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保障

1.完善“互聯網+”創新創業制度保障

互聯網平臺的應用,能夠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提供豐富的資源,滿足新時期教育活動開展硬件及環境要求,更好地提升教育成效。但是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教師群體和導師隊伍的互聯網素養有所不同,網絡層面的負面信息復雜多樣,創業團隊的信息辨別能力存在明顯差異,在創業項目運行中,由于多方面因素影響容易導致成功率不高,對學生就業和長期發展產生影響。因此相關部門應當強化“互聯網+”背景下創新創業制度保障體系建設,依托地方經濟社會中長期規劃,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制度,通過公共服務、市場規則的完善,強化對學生創業項目的支持。高校應當將創新創業教育與人才培養模式完善有機結合,將創新創業納入教育體系,明確學生在創業項目建設與運行中的主體地位,構建更為完善的產學研合作制度,為創業項目運行提供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盡量降低創業項目運行風險,切實提高項目運行成功率。

2.優化“互聯網+”創新創業政策體系

優化“互聯網+”創新創業政策體系,實現政府、企業、孵化機構、創業園區、創業團隊等各方面的有效銜接,充分利用政策支持降低創業項目運行成本,是當前大學生創新創業改革應當關注的重點問題。依托互聯網技術,將高校、人力資源部門、社保、稅后、科技服務、創新創業園區等相關結構涉及的管理服務內容納入統一平臺,盡量通過平臺辦理相關業務流程,實現遠程服務與現場辦理的有效對接,不僅能夠降低項目運行成本,還能夠將創新創業政策資源進行優化利用,為項目運行提供支撐。政府應當充分發揮引導作用,構建更加完善的政策體系,明確不同服務主體在創新創業項目運行中的職責,規范服務行為,推動項目運作水平不斷提升,為項目運行成功提供有力保障。對于互聯網平臺中出現的違法違規、欺詐信息等行為,相關部門應當通過技術手段進行溯源,有效提升互聯網信息安全防護水平,強化對學生創業團隊防詐騙意識的教育,引導創業團隊全身心投入項目運作,避免短視行為造成項目運行損失。

3.加大“互聯網+”創新創業社會支持力度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及創業項目運行管理都面臨學生實踐能力薄弱、社會認知水平低等問題,常發生走彎路、效率低的情況,對項目效益實現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在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中,還應當充分借助“互聯網+”優勢,提高社會各界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支持力度。在互聯網平臺中,增設金融中介服務模塊、信息中介服務模塊和知識產權中介服務模塊,在相關機構入駐前,政府和平臺應當做好相應的資質審核,對機構運營能力進行評估,為創業團隊選擇服務機構提供參考。同時,還應當在服務機構信息服務內容頁面設置對應的留言和評分模塊,由接受過服務的項目團隊對服務水平進行打分,通過留言對服務能力、服務態度等進行評價,為其他項目團隊選擇對應的服務內容提供參考。借助互聯網平臺的公開、透明化特征,有效規避社會服務中存在的欺詐現象,為創新創業項目運行提供良好環境,為提升社會機構服務水平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4.強化教師隊伍“互聯網+”素養培養

強化教師隊伍“互聯網+”素養培養,充分發揮互聯網平臺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支撐優勢,是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基本保障。由于當前創新創業教育中存在多種問題,所有“互聯網+”素養培養至關重要,應當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學校應當強化對教師“互聯網+”素養培養的重視程度,為教師繼續教育和知識結構完善提供良好環境,引導教師以不同身份參與到創業項目運行體系中來,能夠接觸項目運行真實信息,對“互聯網+”應用情況進行評估。二是要以課題研究的方式組建校內外共同協作的創新創業教育研究團隊,運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分析“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實現對項目整體情況的有效評估,為創業團隊工作開展提供指導,有效提升理論研究水平,為后續教育活動開展提供參考。三是要明確創新創業教育的根本方向,明確教師在創新創業教育中承擔的根本責任,避免教育活動出現運動化、功利化、簡單化傾向,切實保障創新創業教育保持良性發展,為創業項目運行提供堅實有效的支撐。

結  語

“互聯網+”的應用,本身就是互聯網創新基因的展現,通過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有機結合,將創新基因逐步融入大學生創業活動中,真正提升項目創新水平。“互聯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多元融合,在滿足教學活動基本支撐的同時,還為創業活動開展提供良好的運行環境,成為項目運行不可或缺的環節。因此在創新創業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必須轉變傳統教育理念,通過“互聯網+”多元形式整合、優化教育模式,為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提供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靳曉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階段、政策邏輯及推進策略[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19(5):125-131.

[2]景淑華.互聯網+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路徑探究[J].科技風,2022(13):29-31.

[3]辛海霞.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路徑探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8):8-9.

[4]靳曉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應警惕和防止三種傾向[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22,38(2):115-119.

[5]王志強.從“科層結構”走向“平臺組織”: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組織變革[J].中國高教研究,2022(4):44-50.

[6]陳思宇,肖九紅,陳媛媛.“互聯網+”背景下影響大學生創新創業因素的實證分析——基于SEM的實證分析[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6(2):126-129.

[7]葉紫茵.“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8):184-185.

[8]黃靖文.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策略分析[J].新聞前哨,2022(6):77-78.

(馬騰、韓亞平:榆林學院信息工程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