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日語專業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難點分析
作者:安 蓉
發布時間:2023-11-10 09:50:52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日語在我國高校外語類專業人才培養中占據重要地位,當前開設日語、日語應用等相關專業的高校有近300所左右,為日語翻譯、商務、旅游等各個行業培養大批人才,為促進中日文化、經濟、社會交流奠定良好基礎。隨著日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也成為教學體系運行的基本方式,對人才培養成效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在簡要概述我國高校日語專業人才培養現狀的基礎上,分析課程教學中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難點,并結合實際提出對應的突破路徑,以此為相關教學改革提供參考,為提升人才培養成效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高校 日語專業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難點
課題1:陜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雙一流”建設目標下陜西高校日語專業混合式教學的難點與突破路徑研究,SGH21Q034;課題2:2021年咸陽師范學院專項科研基金項目,跨文化交際中的身份認同構建研究——中國抗疫故事日譯為例,XSYK21001;課題3:2020年咸陽師范學院青年骨干教師項目,XSYGG202003。
引 言
當前我國高校開設日語專業的高校近300所,院校等級覆蓋雙一流高校、普通本科院校及高職高專各個層次,整體教育力量較為雄厚,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為中日文化交流、商務活動開展及旅游產業發展奠定堅實人才基礎。但是由于多元因素影響,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過程中,還存在諸多方面難點問題,對人才培養實效產生一定影響。分析這些難點問題產生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優化改進,是教學改革推進應當關注的重點問題。
我國高校日語專業人才的培養現狀
1.高校日語專業開設現狀
近年來,隨著國內外經濟社會形勢發生明顯變化,高校層面在日語專業方面的調整力度也不斷加大,部分高校開始撤并日語專業,也有部分高校開始增設日語或相關專業,更好地適應人才需求結構變化特征,推動人才培養體系優化。但就整體上而言,不同高校之間的日語專業在師資力量、教學質量、橫向專業構成方面還存在較大差異,人才素質水平與社會需求之間也存在一定偏差,對深化教學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2.日語專業人才需求現狀
人才需求動態變化特征是日語專業教學改革的基本導向,是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影響因素。教學方式方法的具體應用,會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實踐應用能力和綜合素養產生直接影響。當前中日經濟、文化交往仍保持較高水平,雙邊交互類型更加多元化、更加細化,由此使得日語專業人才需求出現新型特征:一是高水平專業性人才需求數量不斷增加,語言學、文學、翻譯、社會文化、商務交流、技術交流及應用、旅游等各個方面,都需要以高層次日語人才作為支撐。二是人才需求類型更加細化,既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知識應用能力,又要具備跨文化思辨能力,具備良好的國際視野和愛國主義精神,能夠滿足各個產業國際交流需求,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不同方面的促進作用。三是對復合型日語人才需求量不斷增加,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語言知識能力外,還要能夠具備計算機和信息應用、數據分析、科技前沿把握能力,及較好地社會適應能力,能夠滿足相關企業復合型人才需求。
3.高校日語專業教學改革導向
在日語人才需求環境和人才培養目標導向不斷變化的背景下,高校日語專業課程教學同樣需要進行深層次改革。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推進過程中,應當明確如下導向要求:首先要堅持能力培養與創新實踐相結合導向,日語同漢語言、英語課程相同,具有人際交流傳播、知識傳播載體和技術創新載體等多種功能,在專業人才教育體系中,不僅要確保學生掌握基本的應用能力,還應當借助新型教學方法推動學生綜合素養培養,實現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其次要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利用混合式教學線上與線下有機結合的特征,為學生創設多元學習場景,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層次性做好學生學術品位和人文關懷,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夠真正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復合型日語人才。最后是堅持主體轉變原則,明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以提升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推動教學改革不斷深化。
高校日語專業混合式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1.人才需求方向轉變的驅動
中日兩國是重要鄰邦,各領域交流活動較為頻繁,務實化合作居于主導地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對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專業領域性較強,又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需求量明顯增加。相關調研顯示,高校逐漸加大商務日語、旅游日語、科技與信息日語等課程開設力度,適應人才需求特征,加大人才培養轉型力度。但是在這些課程教學活動中,需要同時強化教學模式改革,明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在依然采用傳統教學方法的情形下,學生難以適應綜合學科學習要求,人才培養模式變革效應難以體現出來,社會適應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無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充分利用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優勢,構建混合式教學模式,已經成為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
2.混合式教學具有明顯優勢
混合式教學是在信息化教學基礎上產生,是線上線下教學的有機統一。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雖然在實施途徑和環境方面有較大差異,但是通過二者的有效銜接,能夠充分彰顯建構主義理論指導,實現知識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的橋梁對接。當前高校日語人才培養逐步朝向應用型、復合型轉變,由傳統的文化和商務交流場景逐漸細分至電子商務、旅游等方面。混合式教學能夠根據不同課程、不同課節內容對具體教學方式進行靈活調整,充分激發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因而在教學改革中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
高校日語專業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難點
1.教學流程重構
教學流程重構是混合式教學模式具有的基本特征,尤其是采用翻轉式課堂教學方式時,將傳統的知識教學環節前移,由學生利用線上平臺在課前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時間則更多地應用于小組討論或項目分析,有效提升了課堂教學組織的靈活性。但是教學流程的重構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新型問題。例如部分專業課教師信息化平臺應用能力有所不足,所制作的微課與課堂教學重點、難點關聯性不強,微課內容只是簡單地將理論要點以文字形式展現出來,沒有添加對應的圖片和視頻內容,使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足。對于學生而言,多數學生對課堂學習依賴性較強,沒有能夠積極適應混合式教學流程轉變的現實要求,課前自主學習存在應付態度,沒有能夠深入進行課前自主學習,沒有主動查詢相關資料,更沒有對知識難點進行分析。同時,在課堂教學環節師生之間的溝通互動形式也發生明顯變化,但如果學生參與課堂討論不夠積極、深入,也會對教學組織和效率產生影響,難以實現新型日語人才培養要求。
2.教學內容更新
日語專業混合式教學流程重構屬于形式上的變革,而教學內容不斷更新,則是在內涵層次的適應性變化,必然對教學形式應用產生顯著影響。教學內容更新是由專業課程科目變化和教材版本更新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對教學設計和教學成效都會產生極為明顯的影響。首先是教學內容更新使得對應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發生變化,教師必須改變原有的教學設計方案,根據內容更新和混合式教學應用要求重新設計。其次是教學內容的不斷更新,也會對學生思維定勢產生影響,單純采用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必然無法滿足教學目標要求。在當前多數教材版本中,主要是以語言、藝術、心理哲學、跨文化交流、日本文化和文學等內容為主,在全球化、和平、文化多樣性、跨文化交際等方面內容明顯較為薄弱,涉及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培養,國際視野方面的內容更是明顯缺失,這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必然會產生桎梏。同時,部分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沒有關注教學內容與學生專業技能培養、跨學科專業素養之間的關系,使得學生對教材內容理解不夠深入或者是產生主觀偏差,這對教學成效產生了負面影響。
3.教師角色重構
教師角色重構是日語專業混合式教學改革面臨的根本問題,傳統教學方式中,教師居于主體地位,學生則是處于被動接受狀態,使得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積極性明顯不足,知識轉化效率較差。混合式教學最為明顯的變革,就是教師在教學活動組織中由主體地位轉變為主導地位,更多是起到引導作用。但是對于多數教師而言,對主導地位的認識產生偏差,將教師的主導地位與學生主體地位實現對立起來,放棄了主導地位概念中內涵的“主要地位”,忽視了教師應當處于關鍵位置,使得混合式教學重心產生偏差。同時,還有部分教師對主導地位具體實現形式認識不夠清晰,將主導地位實現等同于課堂指導或總結,忽視教師在教學活動全流程的引導作用,也會使學生忽視課前自主學習和課后拓展的重要性,難以體現出混合式教學的應用優勢。
4.學生角色重構
日語專業課程體系不斷細化、教學內容不斷更新,使得學生學習目標導向與專業選擇訴求之間產生偏差,部分學生認為在專業學習過程中無法獲取所需要的知識,并逐漸喪失學習興趣。同時,在當前高校學生就業環境較差情況下,部分學生也會對專業課程學習失去信心。混合式教學改革的基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改變學生在教學流程中的被動接受地位,從思想層面轉變其對專業課程學習的認識,讓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在當前日語專業混合式教學改革推進過程中,只是在形式上實現了學生主體地位,也就是只要求學生做好課前自主學習、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按時完成課后任務,但是對學生是否能夠主動參與整個學習流程,并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卻沒有對應的評價標準,或者沒有能夠開展對應的評價活動。學生只是在教師驅動下開展學習活動,必然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主體地位,由此也對教學成效產生負面影響。
5.評價導向偏差
對教師和學生的全面評價,是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導向,也是教學改革成效水平評估的基本依據。在當前多數高校日語專業混合式教學改革推進過程中,教學評價體系構建相對較為滯后,導向作用難以發揮出來,這方面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教師的評價相對較為單一,主要是集中于教師的職稱晉升,對教學質量評估重視不足,教學方法應用能力評估不夠。在對教師進行評價時,主要是以上級領導考核和同事互評方式為主,缺乏學生評價環節,由此使得評價結果不夠準確。二是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仍舊以終結性評價方式為主,缺乏過程性評價環節,教師無法準確把握混合式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學習動態,無法及時優化教學設計,必然會對教學成效產生影響。三是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仍側重于學生知識掌握水平的評價,缺乏應用能力評價和思想素質評價,沒有體現出混合式教學在實踐能力培養和思想引導方面的優勢,同樣會對人才培養成效產生影響。
高校日語專業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突破路徑
1.靈活設計教學流程
在當前混合式教學應用更加廣泛、相關研究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在實際應用中出現了片面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實效的問題。因此,在高校日語專業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要確保混合式教學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必須結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靈活性設計教學流程,避免由于形式固化產生負面影響。在教學目標設計中,不僅要重視學生知識理解和應用方面的基本要求,還應當強化學生操作與協作技能培養、自我認知能力培養、交流與創新能力培養等。結合教學內容,在優化課前自主學習微課設計的基礎上,靈活性組織線下教學,將課堂測驗、小組討論、項目設計與仿真、總結反思、話題討論等形式納入線下教學,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學習場景。在課后拓展環節,則需要提升學生習慣養成、交流互動、數字化閱讀資源查找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有效彌補課堂教學不足,全面提升整體教學成效。通過更加靈活、多元化的教學組織,才能夠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推動學生知識體系的有效構建。
2.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
網絡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是混合式教學改革應當突破的重點問題,在線上教學組織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學習資源,還要引導學生自主利用網絡查找相關的學習素材,積極高效地開展自主學習活動。針對專業性較強的日語課程,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相關的文獻資源查詢途徑,讓學生自行查找相關方面的資料,在資料整合分析過程中,實現線上線下的有效結合。在部分教學難度較大、學生學習困難的章節,可以引導學生利用MOOC平臺進行自主學習,以中國大學MOOC平臺為例,當前已上線日語相關課程20多門,覆蓋基礎日語、綜合日語、日語語音、實用交際日語、日語高級視聽等細分類型,能夠較好地滿足學生自主學習需求。同時,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搭建自主學習資源庫,將社會實踐、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中的圖文、視頻資料上傳至數據庫,滿足學生的多元化學習需求。
3.重新認識教師的主導地位
在高校日語專業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中,要切實彰顯應用優勢、提升教學效率,就必須從教師層面入手,明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地位。這方面的具體實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理念,理清主導地位與主體地位的關系,明確學生知識建構理論指導意義,做好教學設計、教學組織,優化教學活動模塊,確保線上學習與課堂混合教學有機結合。其次是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強化對教學視頻的重視,應根據教學內容要求和學生群體特征自己制作相關內容,盡量不要直接在網絡上下載微課資料,避免出現內容針對性不足、學生重復觀看等問題。在教學設計中,還應當結合教學重點和難點問題,有針對性地設計思考題,引導學生思考并為小組討論等環節做好準備。最后是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要避免出現知識點重復講解現象,利用云教學平臺提出問題,根據后臺分析結果掌握學生學習動態,確定小組討論主題。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時,盡量不要直接參與討論,在學生進行集體匯報后,再進行相應的點評。通過這些方面的優化,才能夠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4.重新認識學生的主體地位
重新認識和明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是充分彰顯混合式教學優勢,提升教學成效的重要支撐。在教學組織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轉變,是在教師引導下實現的,尤其是在課前自主環節,當前多數學生依然缺乏主動學習動力。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應充分把握學生學習預期,確保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進行學習。在課堂討論環節,可以通過學生自主組織的方式,圍繞課程學習重點和難點問題,結合問題導向教學法,對教學流程進行優化,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學生遇到學習困難時,可以利用思路指引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避免直接給出答案等。在課堂教學中,還可以利用項目教學法或辯論教學法等,為學生提供辯論活動場景,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5.深層優化教學評價體系
深層優化教學評價體系,實現對教師和學生群體的全方位評價,根據評價結果進行系統優化,是確保混合式教學優勢彰顯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在教師評價體系中,要適當納入學生評價,并合理確定評價權重。其次是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充分利用線上平臺在學習動態數據采集和整理方面的優勢,構建學生動態化學習曲線,結合實際情況對教學過程進行調整,確保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各個教學流程。最后是在評價體系中,強化學生應用能力和思想素質評價,明確新時期高等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導向要求。
結 語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在信息化教學資源不斷豐富、教學改革不斷深化背景下產生的,以線上微課教學、MOOC教學等為支撐,與線下教學形成良好對接,并推動線下教學方式不斷創新的新型教學方式。混合式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推動教師與學生角色地位發生轉變,具體應用方式也更加靈活,由此為教學改革創新提供開放的空間支撐。因此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明確混合式教學應用要點,全方位推進教學改革,以此為日語人才培養體系優化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呂娜.高校日語專業教學改革與發展研究[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5(6):42-45+73.
[2]周曉冰.跨文化思辨培養為導向的高校日語聽力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內江科技,2021,42(9):157-158.
[3]馬園園,劉曉昱.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高校日語教學評價體系建構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17):170-172.
[4]楊丹.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基礎日語課程思政的內在機理和實踐路徑[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1(5):47-49.
[5]吳瓊.混合式教學在高校日語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20(33):269-270.
[6]米麗萍.基于微課的“基礎日語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J].韶關學院學報,2020,41(2):87-91.
[7]許蓓蓓.大數據背景下日語混合式教學評價體系構建與實踐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20):73-75.
[8]連聯.日語聽力教學中混合式教學策略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13):183-184.
(安蓉:咸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