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學習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只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讀書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總是執著于課文,學生的所得就是極為有限的。只有讓學生大量涉獵,才能豐富學生知識,鍛煉學生思維,開闊學生視野。下面,筆者結合自身多年一線工作經驗,從主題式閱讀的運用展開分析,旨在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一、精選閱讀主題,篩選閱讀素材

主題閱讀是以特定主題及閱讀素材為基礎的閱讀模式,想要提高主題閱讀的質量,教師必須謹慎選擇閱讀主題及相關素材,可以從學生的成長、學習特點及教材內容等方面選擇。教材中每個單元的主題都可以作為閱讀主題參考,這些單元主題是由教育專家聯合制定的,其中收錄的課文和學生的成長、學習特點非常契合,如有的主題與“尊敬父母”相關,有的引導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情懷,有的重在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例如,統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共8個單元,涉及的主題有校園生活、秋天的美景、童話、預測、觀察、自然風光、大自然、愛。秋天的美景這個主題下的課文除了三首古詩外,還有三篇較為簡短的課文,如《秋天的雨》。這三篇課文從不同角度為讀者展現了秋天的美,有的表達童真童趣,有的表現秋天的成熟和收獲,有的呈現了秋雨的靈動。在教學本單元主題時,筆者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一組秋日風情的圖片,讓學生圍繞“美麗的秋天”展開聯想。接下來,筆者以該主題為出發點,為學生拓展了課外閱讀素材,如《美麗的秋天》《我愛秋天》《三峽之秋》及《五花山》等。這些素材洋溢著滿滿的秋意,且與單元主題完美契合,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秋天的獨特韻味。

在篩選主題閱讀素材時,筆者非常注意素材的難度和篇幅問題,且其必須符合學生的學習、成長特點,這樣才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從中享受主題閱讀的快樂,從而將閱讀深入下去。

二、制訂閱讀目標,提高閱讀成效

主題閱讀涉及多篇文本,而課堂教學時間只有45分鐘,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在如此緊湊的時間里教師是很難高效完成主題閱讀任務的。因此,在制訂主題閱讀目標時,教師可從三維目標出發,明確學生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技能,幫助學生建立積極向上的情感、價值觀。在主題閱讀實施過程中,教師應通過清晰的表述,讓學生明確閱讀時需要完成的任務、應該怎樣做、做到什么程度等,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主題閱讀效率,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

例如,統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女媧補天》一文主要講述的是女媧為了拯救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人們,煉五色石補天的故事。這是一篇經典的神話故事,學生特別感興趣。因此,筆者以“美麗的神話”為主題,在班級中組織了主題閱讀活動,為學生拓展了《哪吒鬧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閱讀素材,并為學生擬定了如下的閱讀目標:(1)在閱讀過程中了解故事中每個人物的特殊經歷,體會這些神話人物具有的精神及品質;(2)了解神話故事獨有的特點,從生活化的角度思考神話故事的內涵,體會生活和神話之間的差距,了解神話故事所運用的夸張表現手法;(3)分析神話人物,感受現實和想象之間的內在聯系。這些閱讀目標不僅能夠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還能夠讓學生沉浸其中,在閱讀中享受快樂,在閱讀中獲得成長。

三、緊扣閱讀主題,設計教學流程

如果將閱讀主題比喻成“窗口”,那么該主題下的所有文本素材便是“景”,只有通過“窗”,才能看到“景”。所謂主題閱讀就是圍繞某個特定主題展開的閱讀活動,“主題”便是閱讀活動的精髓所在,脫離了主題的文本,就不能稱其為主題閱讀了。因此,在組織主題閱讀活動時,教師應緊扣閱讀主題設計教學流程,讓學生在具體的流程中充分感知主題的深刻內涵。如此一來,既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成效,又能加深學生對主題的理解。

例如,筆者根據統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第6單元的內容在班級中開展了“美麗的大自然”主題閱讀活動,要求學生閱讀《美麗的小興安嶺》《海濱小鎮》《富饒的西沙群島》等。筆者對具體的教學流程進行了設計:首先要求學生在閱讀以前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如搜集與小興安嶺、海濱城市及西沙群島有關的圖片、視頻、文字介紹等。其次讓學生精讀文本,這是整個閱讀過程中最重要的步驟。筆者圍繞這些文本設計了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文本,這樣就能夠加深學生對文本主題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筆者設計了隨堂練習活動,如選取文本中的精彩片段讓學生仿寫,還拋出了一些有趣的話題,讓學生在小組內展開交流,如你最喜歡去哪些地方,這些地方留給你怎樣的印象等,這樣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最后,筆者對主題閱讀活動進行了總結。如此一來,既完成了整個閱讀流程,又加強了學生對主題的認識和理解。

可見,在組織主題閱讀活動時,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流程,讓學生深刻理解單元主題的內涵,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主題閱讀活動才算是圓滿的。

四、促進學生交流,深刻剖析主題

在主題閱讀活動中,交流環節是極為關鍵的,甚至可以說是整個活動的主體。學生閱讀推薦素材后,教師可為學生營造合適的教學情境,積極引導學生在班級進行討論,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在互動環節中,教師可以將主題素材中的1~2篇文章作為精講內容,并通過提問、話題設計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文本對話。學生在交流中深刻剖析主題,從不同角度深入挖掘主題內涵,這樣既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又加深了對文本素材的理解。

例如,在組織“哲理性寓言故事”主題閱讀活動時,筆者為學生篩選了《守株待兔》《亡羊補牢》《紀昌學射》《自相矛盾》等素材。在講解《守株待兔》這個寓言故事時,筆者先讓學生認真閱讀文本,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大意。并問道:“這個農夫為何不去干農活,而是守在樹樁旁邊?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了嗎?”接著,筆者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讓學生與組員討論剛才的問題。小組互動后,筆者組織學生集體討論,鼓勵每個小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觀點。在互動過程中,有的學生說這個農夫之所以守在樹樁旁邊,是因為曾經遇到了一個撞在樹樁上的兔子,他以為每天都可以這么走運,所以干脆不去做農活。但是這樣的運氣不可能每天都有,所以農夫只能是白白浪費時間,讓原本可以產糧食的地逐漸荒蕪。此時,筆者繼續問道:“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學生思考后說道:“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即便有也是偶然事件,人還是應當靠自己的雙手改變現實。”筆者講完這個寓言故事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繼續閱讀其他相關的文本。這樣一來,在互動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深刻領悟單元主題的內涵,還能夠提升自身閱讀能力。

主題討論是整個閱讀活動中最為關鍵的步驟。在課堂中,教師可圍繞一兩篇素材進行精講,并向學生示范互動的相關流程,讓學生以同樣的方式閱讀剩余的素材,并在閱讀中完成互動交流,這樣可以有效加深學生對單元主題的領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五、鼓勵實踐拓展,強化閱讀效果

在主題閱讀教學中,實踐拓展是最后的步驟,但很多教師并不重視這一步,導致閱讀效果大打折扣。事實上,主題閱讀的目標并不只是讓學生閱讀多篇文本那么簡單,而是讓學生借助閱讀加強實踐,在實踐中領會主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融入社會、融入自然、融入實踐,這樣才能加強學生對主題閱讀的領悟。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開展不同主題閱讀活動時,應圍繞主題設計相應的實踐活動,這樣才能保障實踐的效果。

例如,統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一篇日記體游記,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文章先寫沿途所見美景,繼而寫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寫孔隙,然后寫內洞,最后出洞。在講授這篇課文時,筆者設計了“走進大自然,融入自然風景”這一閱讀主題,并組織了不同形式的語文課外實踐活動。如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自己喜歡的景區的相關資料,歸納整理后加上一些真實的圖片信息,完成一篇精彩的游記,并將景區介紹給身邊的朋友,可以向朋友說一說自己的真實見聞,還可以與同學進行交流。鼓勵學生利用周末去自己喜歡的地方拍攝一個10分鐘左右的視頻,并在視頻中介紹自己身邊的美景,可以將視頻發送到朋友圈,比一比誰的視頻拍得最好。此外,筆者還鼓勵學生根據自身旅游經歷制作一幅手抄報,展現祖國的壯麗河山。這些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夠加強學生對閱讀主題的領悟和認識。

為了加強學生對主題閱讀的認識,教師可以從主題出發,為學生設計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主題,在實踐中感知主題,在實踐中領悟主題,這樣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六、增強師生互動,引導主題感知

主題閱讀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涵,拓展學生對某一主題的認知。由于小學生語文素養有限,他們在閱讀這些文本時,很難捕捉其中的深意,經常停留在淺顯閱讀層次上。為了避免這一現象,教師一定要重視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在主題閱讀實施過程中,應增加師生間的互動頻次,密切關注學生整體狀態,了解學生對單元主題的理解程度,把握學生的心理動向,并在學生情緒波動的第一時間加以正向引導,這樣才能提升主題閱讀的效果。

例如,統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搭船的鳥》一文是以小孩子的身份,寫他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景象,筆法淺近、樸素、清新,具有一種純真明凈的童趣,給人以難忘的印象。在講授這篇課文時,為了提升主題閱讀教學的效果,筆者在教學中增加了更多互動環節,使師生有更多機會交流、溝通。提問是互動的主要形式之一,筆者借助提問順利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掌握了學生對主題的把握情況。“同學們,通過閱讀這篇課文,你認為本單元的主題是什么?你認為應該如何分析這一類課文?其閱讀要點是什么?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你對主題有哪些認識,能說說你的想法嗎?”提出問題后,筆者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并對學生進行了引導,極大地加深了學生對單元主題的理解和認識。有的學生只針對《搭船的鳥》這篇課文分享了自己的閱讀收獲,筆者提醒學生要從整個單元分析整組課文的內在關聯,可以以《搭船的鳥》為代表進行具象分析,這樣才能加深對單元主題的理解。有的學生在分析課文主題時比較淺顯,認為人應該保護自然環境,熱愛自然生命,但本單元的主題不只限于此,而是讓學生放眼于自然,認真觀察自然之美,感受觀察事物的奇妙之處。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對單元主題有了深刻的理解,他們的閱讀興趣非常濃厚,學習積極性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對單元主題的理解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引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增加師生互動的頻率,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讓學生從更深層次把握單元主題,深入理解單元主題的內涵。

七、促進家校合作,拓展閱讀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學校的教學、教育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想要實施主題閱讀,除了堅守課堂教學陣地以外,還需要家庭的全面支持,教師的引導固然重要,但家長的監督與陪伴更重要。大多數教師只關心主題閱讀教學的方法,卻忽略了學生有2/3的時間是在家中度過的,家庭對學生的閱讀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教師要積極拓展家校合作渠道,將主題閱讀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學校延伸到家庭,讓學生在親子閱讀中掌握主題閱讀的精髓,感受主題閱讀的魅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家校共育是新型教育模式,在實施主題閱讀過程中,教師既要注重自身的引導作用,又要發揮家長的監督與陪伴作用,雙管齊下,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對閱讀主題的理解和把握,使學生感受到主題閱讀的魅力。

在家校合作背景下,筆者采取了如下策略實施主題閱讀:首先給學生預設了一些閱讀主題,如走進美麗的神話世界,并給學生提供了一些主題閱讀素材,如《中國神話故事》《山海經》等,然后與家長共同商量閱讀周期,由家長監督、陪伴孩子閱讀,并與孩子進行讀后感交流。在親子共讀過程中,家長還可以和孩子一同制作閱讀書簽、思維導圖,做讀書筆記,進一步加深孩子對主題閱讀的理解;其次組織家長交流會,讓家長互相推薦一些經典書籍,并以家庭為單位開展“共讀一本書”活動,讓孩子在互相交流中增強閱讀感悟。家長的引導和督促,不僅能夠幫助孩子養成科學的閱讀習慣,還能夠有效拓展主題閱讀的內涵。

綜上所述,主題閱讀是非常有效的閱讀教學模式,在實施主題閱讀活動時,教師不僅要精心選擇主題、素材,還要設計明確的教學目標及流程,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課堂互動,并以實踐的方式加深學生對主題的領悟,這樣才能提高主題閱讀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學中,廣大語文教師應精心研讀新課標,積極落實“雙減”政策,有效引入主題閱讀,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讓學生暢享語文的魅力,讓課堂煥發勃勃的生機。

作者單位   甘肅省正寧縣北辰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