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是一種訓練思維和表達的語言交流形式,是觀點的碰撞和語言的較量。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好辯明理的美好風尚,莊子和惠子的濠梁之辯被傳為佳話,蘇秦的縱橫捭闔,桑弘羊的巧舌如簧,諸葛亮的舌戰群儒更是讓人拍案叫絕,歷史上的許多學者、外交家、文學家都是辯論家,這些時代的領先者無一不是善于思考、長于辭令的達人,可以說,在他們的身上到處閃耀著思辨哲學的光芒。

在當前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語文教學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現象,這種現象有利于語文教學思路的創新和教師個性的展現,語文教學成功的首要標志就是要培養出一個能言善辯的學生,也就是聽說讀寫中的“說”占了第一位。教師教出來的學生如果連說話都不會,更何談五育并舉?然而在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下,語文課堂“輕聽重說”的教風與學風依然存在。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口才大多不佳,畢業走上社會普遍缺乏自信、社交能力薄弱,影響就業甚至耽誤了美好的前程。因此,培養學生“說”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語文教學離不開適當的辯論活動,辯論活動對學生成長的作用和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辯論活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語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長期的實踐中,采用較為靈活的辯論教學手段,結果是學生普遍喜歡這一新的上課形式,并且會認真準備,積極參與。辯論中的論戰方式對于進入青少年時期的學生極富刺激,很容易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和好勝心。

第二,辯論活動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口頭表達必是有所為、有所思之后方可有所言,尤其對于高中學生沒有切身的體悟,就難以說得連貫、清楚。切身體會可以來自身體感官,也可以來自內心感受。總之,只有真正參與其中,才能在需要表達時娓娓道來。在眾多的口語表達訓練中,辯論是最為高效的。進行辯論前,要確定辯手、查找資料、篩選資料、撰寫發言稿、商定戰術,鍛煉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寫作能力、思辨能力。辯論時要專注聆聽,根據對方言論立刻做出反應、調整戰略,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應變能力。辯論后要及時反思,為下次辯論會做準備,鍛煉了學生的總結能力。在辯論準備過程中,辯論雙方要收集整理各種資料,這本身就是一個增長知識的過程。而在辯論中,雙方把自己的信息傳遞給對方,這也使雙方獲得了更多新的知識。辯論是口頭語言的最高形式,是一種高層次的說話藝術,辯論幾乎把語文里一切“聽”與“說”的訓練都貫穿起來,一次辯論就是一次系統而有力的聽說訓練,也是對學生聽說能力的綜合測驗。在一定意義上,評價一個人的口才,可以說辯論能力是重要的標準。真正掌握辯論的技巧并靈活有效地加以運用,有利于口才的培養、鍛煉和提高。實踐證明,經常進行辯論會,能夠迅速把學生訓練得能說會道,是提高聽說能力的捷徑。經過長期觀察,會辯論的學生思想活躍,反應敏捷,口頭表達能力強,課外閱讀面廣。

第三,開展辯論活動有助于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語文課堂。課堂辯論以學生活動為主,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合作競技要求團隊精神,對問題的深入探討,讓課堂真正成為養成思考能力與探究能力的場所,避免了傳統“注入式”的教學方式,為創造性思維開拓了廣闊空間。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一系列實踐活動,由于辯論活動強化了意見的分歧,使學生的思維呈發散型,圍繞著討論的問題正反兩方面的觀點,從不同側面、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見,探新求異,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例如,在講授《雷雨》這篇課文時,我們可以設置這樣的辯題:周樸園懷念侍萍有沒有真情?通過對論題的辯論,學生對于這個人物有了深刻認識,并認識到高明的作家絕不會簡單化地處理人物,這樣的人物才有立體感。

第四,辯論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他們的創新意識。辯論要贏,必須有理有據。理與據大部分來源于課外閱讀,辯論前根據選定的觀點,查閱大量的資料,搜集必要的論據,面對突然的攻擊,才能胸有成竹,引經據典,牢守防線。學生一旦喜歡上辯論,就會主動查閱資料,無形中就培養了一種良好的自學習慣,不僅豐富了知識,還拓寬了視野。要想贏得對手,就要選擇新穎的角度,這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第五,辯論可以培養學生尊重他人的儒雅風度。辯論雙方有了不同觀點后,要能心平氣和地擺事實講道理,文明地溝通和交流。通過辯論,學生表現得溫文爾雅,禮貌得體,正反方辯友皆是在認真傾聽對方發言后再起身反駁對方的觀點,充分表現了“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尊重你發言的權利”的重要原則。同時,盡管正反方語氣咄咄逼人、辯論尖銳激烈,但是言辭得當,理由充分,沒有過激的語言和不禮貌的肢體動作,這是其他教育形式很難達到的教育效果。

第六,辯論可以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于個人而言,辯論能讓人的口才和思考能力得到鍛煉,讓人懂得用辯證的思維去看待這個世界。于整個團隊而言,辯論讓學生懂得了協調合作的重要性,在收集資料和商討的過程中,會有爭論,會有矛盾,不過最終他們收獲的是團隊的凝聚力和難能可貴的友誼。

第七,辯論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勝不驕、敗不餒的思想作風。課堂辯論給學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優秀的學生充分展示自己語言、思維、邏輯方面的優勢,讓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全方位的展示和發揮。即使是性格沉默內向、缺乏自信的學生,當他們參與過幾次辯論活動后,他們的性格會有很大改觀,他們會變得陽光且自信。在辯論過程中,處于劣勢的團隊會積極思考,努力尋找突破口,爭取反敗為勝。處于優勢的團隊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爭取更大的勝利。

開展辯論活動對語文教學有如此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那么如何行之有效、切合實際地開展辯論活動呢?

首先,教師在辯論教學中,應把握三個環節。一是精心設計辯論的題目。結合課文內容選擇辯題,要把辯題和一般的課堂提問區分開。一般來講,教師在選擇辯題時既要緊扣教材主要內容,又要適宜學生生活體驗,從而使雙方有話說、有理講,促進學生更好地張揚個性。把帶有分析、綜合性的話題放在總結課上進行,以辯論形式分析,最后由師生共同得出結論。例如,《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分析,我們可設計這樣的論題:祥林嫂是自殺還是他殺?正方一組人,反方一組人,課后思考準備,課上辯論總結。二是重視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要防止把辯論搞成幾個參賽學生的小范圍活動。要面向全體,使每個學生都能從中收獲成功的喜悅和快樂。我們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辯論組,布置不同的辯題進行,還可以對辯手進行自由提問等。三是認真做好辯論評價。這是對辯論結果的明確答復,激發學生對下次辯論的熱情和期待,更重要的是對本次論題有一個升華性的認識。教師結合課文內容就雙方邏輯思維、語言表達、臨場反應等辯論技巧作出評價,而且要分析雙方論據的正誤,闡明正確結論,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其次,作文教學要緊密結合辯論。高中主要學習議論文的寫作,而一篇好的議論文本身就是一份好的辯詞。辯論可以豐富學生議論文的寫作思路,議論文講究論證過程,而論證本身就是說服對方的一個過程。學生寫不好議論文是因為思路不清,觀點不明,材料缺少,而這些都可以在辯論中找到相應的訓練點。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現象,并且提出自己的見解,對發生爭議的問題可以開展辯論活動,通過一場辯論賽學生對問題的看法必然會得到深化。具體做法是先出好題目,以順、逆相對的一組題目出現,以啟發學生的思路。接著,輔之以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提示用順向類比思維、逆向求異思維、多向發散思維等,最后通過辯論確定各中心論點下的分論點。只要學生言之有理,那么中心論點均予成立認可。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會得到提高,議論文的寫作水平也相應提高。

最后,課堂辯論還應該注意兩個問題。一是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師生關系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方面。只有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和教師才能像朋友一樣無話不談,教師才能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心理,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和指導。所以,在辯論或者教學中,如果學生表現得比較出色,教師就要給予鼓勵,增加學生的獲得感;如果有些學生回答錯誤,教師也不能一味批評學生,更要鼓勵這些學生,引導他們繼續思考,最終得出正確答案。所以,只有師生關系融洽,學生的思維才能活躍,課堂氛圍才更加友好,這有利于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升。二是課堂辯論還應順勢而為。有時在語文課堂中展開辯論不必刻意挑選時機,應當以課堂氛圍為主,自然為之,最能帶動氣氛,啟迪思維。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并不必刻意地選擇論題,應當跟隨學生的思路,把握課堂走向,這也是提升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絕佳時機。

總之,辯論是一次語言的運用,一次思想的交鋒,一次思辨的升華,這種活動能夠豐富語文課堂教學,同時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筆者深刻認識到課堂辯論對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與自由表達能力的價值,通過辯論的形式,在語文課堂上用自由的氛圍去包容學生稍顯稚嫩的思想,以開放的精神去支撐學生思辨的習慣,真正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這對學生一生的成長具有舉足輕重的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   陜西省楊陵區電化教育中心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