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在小學教學中應用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作者:■文/焦文祥
發布時間:2023-11-09 10:10:43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2022年度課題“‘家校社’多元聯動下的兒童體質健康促進模式研究”,編號:SGH22Y1357。
一直以來,教學模式被視為影響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在小學課堂教學中,選擇適宜恰當的教學方式可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三疑三探”作為一種基于新理念的教學模式,在基礎教育階段中備受推崇,應用效果也在教學領域得到了較好反饋。小學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基礎,其教學內容是整個義務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采用實驗法對“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具體效能的實證結果,對豐富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學模式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意義。
一、“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及其介紹
“三疑三探”教學模式最早出現于河南,地處西峽的西峽第一高級中學最早應用此教學模式,并在全國優秀課示范中獲得較高關注。“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基本實施流程為“設疑自探→解疑合探→質疑再探”三個環節,另外“運用拓展”也被部分教師作為重要的環節之一。其核心要意為采用疑問與探究結合的教學范式,引導學生不斷提出問題,同時基于探究、合作、思考,激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對問題敢于質疑,主動表達、評價和繼續反思。“三疑三探”模式的基本思想是依據“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要求角度出發,給學生營造“想學、會學、能學好”學習氛圍,促進學生感悟創新、快樂學習。在課堂教學中,“三疑三探”模式的深化探究對促進教學效果具有迫切需求,同樣對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啟發性較大。
二、“三疑三探”教學模式的應用步驟
“三疑三探”教學模式的突出特點是具有較大實踐性,是將理論模式方法化、可操作化的過程。這種教學模式必須由師生全過程參與,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操作,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實施環節:
設疑自探。此環節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主探究完成,主要指課堂開始階段根據教學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強烈的求知欲,同時根據學生的困惑,歸納梳理后續課堂需要探究的核心問題,讓學生獨立自主探究問題,并嘗試解答問題。以達到激發學生對學習的基本興趣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
解疑合探。是在師生合作互動的基礎上,對設疑自探環節的學習效果進行檢查,同時合作完成余留問題的探究,繼而深化學習效果。這一環節主要是在學生合作的前提下完成。解疑合探環節主要是在學生合作的前提下完成,其對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具有重要的育人價值。
質疑再探。此環節主要是師生論證和深入解決遺留問題的重要步驟。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學生先要根據前期完成的學習任務對有疑惑的問題予以提出,而后教師通過鼓勵,引導學生質疑并深入探究。其要意在于培養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挑戰權威和提出新層次問題的能力,同時達到查漏補缺,鞏固深化所學。
運用拓展。這一階段是為達到知識遷移目標,通過設計新內容讓學生展示、運用所學知識點,完成理論到實踐的知識轉化。同時,拓展運用環節也是對前三個環節學習效果的升華與實踐運用,對促進學生完成知識的遷移具有重要作用。
三、“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實驗設計
首先,本研究設計采用隨機對照實驗方法,選取X小學四年級178名學生為實驗對象(實驗班3個),另外選取150名同年級學生為參照對象(對照班3個)。其次,以整學期(18周)為實驗周期,實驗班采用“三疑三探”模式進行教學,對照班采用常規教學方式。分別在學期始、末,使用學習行為評價量表對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學習行為(包含:積極性、主動性、合作學習意識三個維度)測試評定。最后,對實驗前后測得數據通過SPSS26.0分別進行檢驗分析,通過差異性和均值差反映不同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行為及其效果影響的顯著程度。
四、“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證結果及分析
(一)實驗數據正態分布檢驗及其說明
在統計學分析中,數據是否符合正態分布是后續分析和處理的基礎。“三疑三探”教學有效性驗證實驗中,通過學習行為評價量表對實驗前后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習積極性、學習主動性、合作學習意識三個維度的數據進行了采集,并通過SPSS26.0對測得數據進行了正態分布檢驗,結果表明: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前測、后測數據K-S值均符合正態分布要求(sig=0.091、0.088,p>0.05),在進一步Q-Q圖檢驗中,檢驗結果符合正態分布結論。
(二)實證結果及其分析
學習行為是學生學習狀態和學習心理活動的直觀表現。在學習評價過程中,學習積極性、學習主動性、合作學習意識常常作為評價學習行為的主要指標。具體而言,學習積極性是學習的積極心理狀態;學習主動性是學生主動設置目標、自主探究的表現;合作學習意識是和同伴、教師、家長共同協作完成學習過程的主觀意識。本研究以學習行為評價量表中的學習積極性、學習主動性、合作學習意識為觀測學生學習行為表現的三個基本觀測維度,對實驗班和對照班三方面的數據在實驗前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如下:
從試驗前的實驗數據T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學習積極性方面,表現為差異性不顯著(T學習積極性=9.43,p<0.01);學習主動性表現為差異性不顯著(T學習主動性=2.61,p<0.05);合作學習意識表現為差異性不顯著(T合作學習意識=1.88,p<0.01)。通過分析可以明確,試驗前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學習積極性、學習主動性和合作學習意識方面均未表現出差異。在此基礎上,為探究“三疑三探”教學和常規教學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影響,在為期一學期的不同教學模式實驗干預后,對實驗班和對照班三方面的數據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如下:
從實驗數據T檢驗結果可以看出,通過18周教學實驗,實驗班學習積極性高于對照班,且在學習積極性方面表現為差異性極其顯著(T學習積極性=13.43,p<0.01)。實驗班學習主動性高于對照班,且在學習主動性方面表現為差異性顯著(T學習主動性=3.71,p<0.05)。實驗班合作學習意識高于對照班,且在合作學習意識方面表現為差異性顯著(T合作學習意識=4.37,p<0.01)。通過分析可以明確,相比常規教學模式,“三疑三探”模式對普通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主動性和合作學習意識的促進作用更為明顯。
五、“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在小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重點是說、寫、讀等能力。為適應社會發展和新課改要求,越來越多學校的課堂教學模式都發生了變化。“三疑三探”是基于新課改要求,解決傳統教學瓶頸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在小學教學中,“三疑三探”教學應用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順應小學教學改革趨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創新教學方法、內容和手段是基本措施。“三疑三探”模式以基本問題為導向,以教師引導為前提,讓學生通過“自探→合探→再探”流程發現問題,在不斷探究和思考中提升創新思維。第二,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三疑三探”模式以營造和諧教學氛圍為基礎,使講臺不再是教師的“獨舞”,促進了師生共同討論和研究。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都會增強。第三,轉變學習方式,提升綜合素質。在設疑自探環節,自主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在解疑合探環節,通過合作討論學習,提升學生的團結協作和人際交往能力。在質疑再探環節,不斷探索可以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最后,提升教師的綜合能力。“三疑三探”要重視課堂教學的啟發性,引導學生提出一些突破性的探索議題,教師要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回答,因此教師要不斷學習,提升專業學識。同時“設疑”過程,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專業涵養對學生予以引導,避免出現課堂秩序混亂,以此更好地適應新課改要求。
在學習興趣、課堂參與度、學習能力三個方面,“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均能對學生產生顯著的促進作用,對學生全面發展的意義較為顯著。總之,“三疑三探”模式在教學中能夠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和潮流,對學生和教師的發展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能夠助力課堂教學中文化建設和自主傳播的基本任務,體現中國教育的文化自信內涵,在小學課堂教學應用中具有較大優勢。
作者單位 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西川學區李洼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