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漢水,閱盡千年興衰;巍巍秦嶺,鑄就一代英才。”秦巴腹地、漢江之濱,坐落著一座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陜西省歷史文化名城,她就是被譽為“張騫故里,神奇橘鄉”的城固。考院實驗小學就是閃耀在城固這片沃土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學校占地面積15畝,現有教職工167人,學生3290人,先后榮獲全國第一批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陜西省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示范學校、陜西省中小學慈善教育優秀學校、陜西省優秀少先隊大隊、漢中市精品學校等榮譽。

20231107163509679-5-30232.jpg

自北宋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縣學(舊時供生員讀書的學校)開辦以來,先后歷明、清、民國數代更迭,易縣學、考院、考院高等學堂、城固縣立高級小學等數個名稱,直至1997年,終正式更名為城固縣考院實驗小學。縱覽學校的歷史沿革,正是一部以“啟蒙”為核心主題,于“敦品勵學、崇實篤行”的校訓中,跨越了千年人文發展,映射著中國教育千年變遷的厚雅歷史。

懸樂城書院匾額 載城固千年文脈

漢水流域,向來有“漢人老家”之美稱,順巴山而走,天然屏障使稻作文化、麥粟文化在這里兼種并華,八百里秦川孕育了這片人杰地靈的熱土;沿漢水而來,荊楚、巴蜀、秦隴三大文化于此交匯,千余里漢水護佑了這里千載悠悠的文脈。南朝宋時,改原蜀丞相武鄉侯諸葛亮所設東城為城固縣,屬漢中郡,至北宋崇寧二年,改稱“城固”,同年,耆老鄉紳各聚資財,同修縣學,是為如今城固縣考院實驗小學的最早前身。此后,縣學綿延歷經南宋、元、明,至清代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邑候黃明府增修書院,首懸“樂城書院”匾額;道光二十年,時任城固知縣李煒修葺縣學,興除舊弊,擴“書院”為“考院”,一改此前縣無考院,縣試之時“考場設置于堂下,學童編柵席為之”的情況,至道光二十二年,考院竣工,正式為城固縣科舉考場,“考院”之稱,由此而來,至今沿用。

20231107163509682-14-dac97.jpg

自縣學初立,至明清兩代,城固考院始終是此地興教化、除蒙昧,講學明道,啟人文之盛的核心所在。據府、縣志記載,自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至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考院實施壬癸改制為止,五百載中,城固平均不到10年出一進士、不到2.6年出一舉人,其中包括官至湖南布政使、長沙知府的清咸豐五年進士高萬鵬,率民眾追隨林則徐銷煙大事、于鴉片戰爭中支援前線負傷失聰的道光元年舉人高建瓴等諸多受四鄉百姓稱頌、見于史筆之下的優秀人物。考院的設立,與城固人文風尚之鼎盛,正可謂相輔相成。

癸卯改制新學始 破舊去偽弄潮來

春江水暖鴨先知,歷史的遷延總是最先為教育界所感。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清政府已是內憂外患、岌岌可危,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失敗的陰影籠罩著這個中華大地上最后的封建王朝,為再次嘗試自救,光緒帝在積極改革科舉辦法,廢止八股之后,開始嘗試推行學校教育。受此影響,樂城書院改為高等小學堂,校名定為“城固縣立高等小學堂”,因是考院舊址,故亦稱“考院高等小學堂”,且遵循光緒旨意,癸卯學制,實行“五四”分段制,即初等小學修業5年,高等小學修業4年,課程仍以讀經,講經為主。此為城固縣實施新式教育之始,也是城固考院作為中國教育改革“排頭兵”“先鋒軍”,不斷承接教育新思潮的沖擊,幾經變革的開始。

20231107163509688-50-f5acd.jpg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中華民國成立,遵照當時的教育部《普通教育暫行辦法》,校名更為“城固縣立高級小學校”,改“癸卯”學制為“壬子癸丑”學制,即初、高小實行“四三”分段制;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舊的儒家封建思想與新文化運動提倡的民主科學精神勢同水火、格格不入,諸多進步青年于探索中紛紛認為,舊思想乃至教育體制已到了不得不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的地步。民國10年(公元1921年),邑籍進步青年熊文濤、陳愈霆、傅鶴峰等相繼回縣任教,并以新文化新思想的先進性,沖擊千年的封建余音。最終在進步青年熊文濤的帶領下,學生罷課斗爭取得勝利,1922年,學校正式改學制為“壬戌學制”,初高小實行“四二”分段制,廢除“讀經”,取消了“修身”課程,增加了“公民”和“衛生”課程,同時將“體操”改為“體育”,“國文”改為“國語”,并逐步建立了“學生自治會”與“十九人讀書會”。

在新文化的洗禮與愛國救亡精神的指引下,考院于民國19年(公元1930年)正式成立了黨、團組織,打出了反帝、反封建、反對舊禮教舊文化的鮮明旗幟,并在時任中共陜北特委書記兼城固縣委書記賈拓夫的領導下,于民國20年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非基運動”,驅逐了外國神父,搗毀了前來鎮壓學生運動的偽縣長的轎子,有力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利用宗教對我國進行侵略的罪行。可以說,從沿襲千年的科舉制度喪失活力,新的教育改革伊始,城固考院便是站在時代潮頭之上的“弄潮兒”,新舊文化交鋒的主戰場,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進步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烽火歲月砥礪民族精神 寧靜書桌承續人文事業

抗日戰爭爆發后,中華民族儼然到了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眾多知識分子中,有人高歌著“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選擇棄筆從戎,也有人選擇固守書院,為中華文脈與精神之存續而斗爭,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奔走在抗日救國的戰線上,來自城固考院的新學生們,也不例外。

一方面,在1935年,時任城固縣委書記,曾在《陜西特委給中央的報告之三》中留名“不見特委想特委的城固縣委書記”劉善長與其兄弟,被反動派迫害犧牲后,城固考院的學生們不僅沒有因此屈從于白色恐怖的淫威,反而緊緊跟隨著黨的旗幟,在中共城固縣委的領導下,成立了“抗敵后援會”,經常走上街頭散發傳單或宣言,激勵各界同胞抗日救亡;另一方面,城固考院全力承接了保護西北聯大西遷人員的重責大任,為西北教育事業發展,乃至整個中國教育界保存了寶貴火種。彼時,在西南聯大南遷昆明的同時,由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工學院等高校中的千余名師生,為保存寶貴文化資料、免于敵人迫害,一路西行而來,抵達城固,并于此正式創立了“西北聯大”,校本部和文理學院(現西北大學)就設在考院,繼續宣傳抗日救亡思想。從民國32年(1943年)到城固解放,考院小學恢復招收學生,年齡多在6歲至15歲之間,但因為學生年齡幼小,斗爭意志薄弱,且白色恐怖日益加劇,學校隨即轉入關門教書,不問政治的軌道。

20231107163509679-61-950e8.jpg

這段烽火歲月的歷史,讓考院小學成為城固地區的文化符號,也讓人們記住了劉秉鈞、龔逢春、龍文等一大批從這里走出的革命先輩和仁人志士。而在這戰火紛飛的歲月,考院為西北聯大保存的那一張“寧靜的書桌”,不僅為開啟當地民智作出巨大貢獻,更為民族保留下了一度如風中之燭的高等教育火種,也正是這“一張寧靜的書桌”,逐漸演化成為如今的西北大學、西北師范大學等西北著名高校里的千萬張書桌,為西北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基礎,也塑造出如今高校林立的陜西這一教育大省的雛形。據統計,西北聯大從秦巴山區走出了202位兩院院士和近百位文學家、教育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完成了70余項有重大影響的人文與科技成就。這些,均離不開城固考院的默默支持。更為重要的是,這段歷史涵育出了“敦品勵學、崇實篤行”的校訓文化,成為未來幾十年考院堅持辦學、砥礪前行的重要思想之基。

教改探索啟蒙路 實干建功新時代

1949年12月,城固解放,次年2月,全新的人民政權接管了考院小學,并更名為“城固縣考院完全小學”,由此開啟了城固考院小學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里,不斷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啟蒙教育發展道路的嶄新篇章。

作為一直以來站在中國教育改革前沿的排頭兵,城固考院小學一如既往地保持著勇于探索、勇于變革的創新精神,1952年,學校率先引入了凱洛夫教育學,推廣五環教學法,改革成效位于全國領先水平;1955年,全縣首先在考院小學試行教育頒發的《小學生守則》;1956年率先實行工資改革,教師改發貨幣工資;1978年,初中學制恢復三年,校名更為“城固縣考院八年制學校”;1982年,改革開放后,初中班停辦,學校更名為“考院中心小學”,并被確定為縣辦重點小學;1984年,獲評縣級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單位,成為全縣行政管理和教學管理的八種規章制度改革推行的實驗試點;1985年,考院小學在一年級(1)班試行“小班化”探索,以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培育學生綜合素質;1997年,正式更名,成為如今的城固縣考院實驗小學。

在漫長的改革探索時期里,考院小學堅持延續新文化時期的啟蒙思想,堅持以“啟蒙”作為學校育人工作的核心,在勤思精研,深入教研開發校本課程的同時,更堅持與社會各界多方聯動,保持實干本色,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批判思維,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獨立思考,并且始終保持著全國領先的教育發展水平。從1952年至今,校內先后涌現出了1959年全國少先隊優秀輔導員張振衣、1983年全國三八紅旗手梁桂茹、1988年省實驗室管理先進工作者蔣心田、1989年國家級優秀教師常詠紅、1989年地區勞動模范楊興民等一大批先進教育人物。此外,學校更多次獲評省、市、縣先進集體,以教師李少堯的數學教學經驗為代表的多種先進教學理念、方法在漢中地區被示范推廣,全校師資力量更實現了從1950年的15人,到1988年僅小學高級教師就有17人,再到如今總計167人的教職工團隊的高質量、規模化增長。

自北宋崇寧二年開始,至今900余年的光陰里,無數志士仁人、教育界先輩、地下黨員、人民教師在城固考院實驗小學這片土地上嘔心瀝血,辛勤耕耘,九百年敦品勵學,千秋歲崇實篤行,寫就了跌宕起伏、蕩氣回腸的城固考院校史,也成了中國教育事業千年篇章中至關重要的音符,為救亡圖存、育才興邦作出巨大貢獻。

而今,黨的二十大高屋建瓴,明確了“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新征程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更在二十大報告中作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指示,并再次強調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大意義。全校教職工也一如既往地自“敦品勵學 崇實篤行”的校訓校史之中汲取力量,持續推動“厚雅”校園文化創建,以為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培養、輸送更多的“四新”“四化”新時代人才,為譜寫考院實驗小學校史更為光輝的篇章而接續奮斗!

作者單位: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考院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