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優化策略探究
作者:石 敏
發布時間:2023-11-07 16:27:07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需要整合現有教學元素,優化教學方式,拓展學生思維。語文課堂要有核心任務,有思路遵循,最終才能指引學生一步步提升自己的能力。語文教學堅決杜絕天馬行空,走走停停,左顧右盼。
“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是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學論思想的核心,要求從特定標準的角度,有科學根據地探索,選擇并實施在這種場合時最好的教學方案?;诖?,筆者再結合自己的所思所行提出一些提高語文學科素養的課堂優化策略。
一、任務出示少而精
課堂需要立體設計、精心研磨。少而精的課堂任務會讓學生更加明晰課堂關鍵內容,龐大的任務群會讓學生產生心理焦慮,進而放棄任務,精確的任務能夠將教學重點有效串聯起來。
每節課皆有明確任務,每個任務設計清晰有梯度,既給予學生自信,又能促使其能力有效提升。如設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5課《燈籠》時,只設計一個問題:燈籠是什么?學生通過默讀課文,批注燈籠的價值和意義,并進行展示活動,這樣學生既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練習了寫作能力。
二、活動設計貫穿始終
教學應強調主動學習,學生親自探索事物,即重視主動發現而不是被動接受,因此教師必須處理好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的關系,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教師要創設課堂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的機會,從而提升學生表達能力,提升學生思考領悟能力。教師在課堂中要增加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提供平臺,讓學生在自由寬松的環境中完成學習任務,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
部編教材形成了“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制。自讀課文有隨文的“批注”和“閱讀提示”。學習七年級下第一單元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時,筆者設計了以下活動。
活動一:擬定小標題。在學習課文《鄧稼先》時,讓學生通過理解文中的六個小標題,感知小標題的作用。由于文中有關魯迅先生的事件頗多,所以讓學生在理解文中小標題的基礎上,概括事件內容,抓關鍵詞擬出言簡意賅的小標題。根據文章內容,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概括文章四分之一的內容,然后相互交流,最終確定最適切的小標題。
活動二:有關人物形象的概括。讓學生寫下若干個概括魯迅形象的詞,在反復的展示交流后,學生對魯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說明詞語的過程也是學生突破自我、增長自信的過程。
三、大單元教學設計
大單元教學設計能讓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教師一篇一篇地教授課文,學生腦海形成的只是對單一文本的賞析印象。大單元教學設計則會形成一條明晰的線,以主題為中心設計教學,將文本串聯起來,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引導學生更加靈活高效地表達和使用語言文字,在設計八年級下第五單元的“演講詞教學”時,筆者便運用大單元教學的理念:在活動中探究,在活動中思考,設計了三個主題,依次是:演講詞的內容、演講詞的語言、演講詞的寫作。在學習“演講詞的內容”時,重點關注演講的針對性要素;學習“演講詞的語言”時,重點關注演講詞的語言特點;學習“演講詞的寫作”時,重點關注演講詞框架結構的搭建。
語文課堂教學中, 教師要不斷優化教學,尋求多樣途徑,才能“撥”開課堂的“云霧”,帶領學生在課堂中看到“日”出。教師要引領學生深入解讀和鑒賞文本,打破學生和文本對話的一個個瓶頸,讓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呈螺旋式上升。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經開第一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