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作者:楊 敏
發布時間:2023-11-07 10:42:52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是城市和農村地區教師之間建立起的一種跨地域、跨校際的合作研究與學習機制,具有專業、共享、協作支持等顯著特點。陜西省實施的中小學“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是教師教育改革的一項重大探索,對促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動“學有所教”邁向“學有優教”,實現面向現代化的全面育人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建設的實踐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為深入貫徹新時代黨和國家教育發展戰略,嚴格執行黨的教育方針,推動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2020年陜西省啟動了“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全面開啟了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實踐探索。
城鄉教師共同體的建設有著深厚的實踐基礎。近20年來,陜西省先后開展了“陽光師訓”“名師大篷車”和骨干教師培訓等一系列“送教下鄉”活動,城鄉教師開展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交流與學習活動。自2013年起,經過十余年的培養,初步建成了具有陜西特色的涵蓋省、市、縣三級,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等三類骨干在內的“三級三類”骨干教師體系;2023年又啟動實施了中小學幼兒園“三級兩類”骨干校園長培養計劃,進一步推動了全省骨干教師隊伍建設發展。經過數十年的接續奮進,陜西省城鄉教師共同體的形成積累了堅實的教學實踐基礎和教師梯隊基礎,城鄉教師互幫互學、互相支持的教育體系基本建立。
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戰略任務,吸取了“學習共同體”這一現代發展理念,適時提出了“以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為抓手推動教師隊伍建設的新舉措,有利于促進城鄉教育協同發展,推動不同地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積極發掘已經培育的各類教師教學資源,先后組織省級骨干教師與縣域中小學教師結成學習共同體,省級教學名師依托“名師工作室”與鄉村“種子”教師組成“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為陜西省城鄉學校和教師之間架起交流學習的“連心橋”,讓鄉村教師有“名師”帶,讓城里的“名師”深入鄉村,“走親戚”般地幫扶互助,充分發揮了教學名師的示范引領作用。自此,以名師引領行動為特點的陜西省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協作機制基本構建,以城帶鄉、以鄉促城、相互依存、互補融合、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鄉教師學習發展關系得以確立,實現了在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方面對一線教師實實在在的幫扶。這一機制,既解決了制約鄉村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難題,實現了對鄉村教育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又為破解城鄉教育二元結構、促進城鄉教育共同發展、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等貢獻了陜西智慧,探索了陜西經驗。
二、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建設的特點
在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培育和建設實踐中,陜西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為目標,圍繞“以德為先、骨干引領、全員提升”的強師計劃,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重要位置,緊緊抓住制約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突出問題,科學規劃,精準施訓,加強區域協同,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在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建設中形成了鮮明特點。
專注教育目標,促使教師專業性發展。各級各類學習共同體以課堂教學、課程改革為基準,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培植學生學科素養、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為主題,通過推廣經驗、公開教學、組織研討、現場指導、專題研究、公開課講評、觀摩考察等形式,努力提高學習共同體各成員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教學研究水平,發揮名師示范引領、輻射作用,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圍,極大激發教師的進取力量,促進教師的內生發展。在名師引領、觀摩“晾曬”、案例研究、課例評析、校本培訓等教研活動中,形成獨特的教師成長新模式。
多種平臺協調,追求教師隊伍建設的均衡發展。“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以“名師+”學習共同體為抓手,形成了各自的研修特色,豐富的活動有力提升了鄉村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也為城市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縮小了城鄉教育差距,促進了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緊追教育改革前沿,全面落實各項教育政策。各級各類共同體結合教育熱點和問題開展系列研究,開展“‘雙減’背景下課堂提質增效”專題研討;以“解讀課標、研讀教材”主題研修活動為載體,助推各學段教學銜接和校本化課堂改革,深化“課堂革命 陜西行動”;深入開展課后服務調查研究,為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奠定了堅實基礎。
加強多樣化的校本研修,推動教育高質量扎實提升。各級學習共同體總結深化研究成果,圍繞教育教學中的突出問題,選擇主題,積極申報課題,面向本學科領域全體教師,開展以示范課、研討交流、專題講座等為主要形式的多樣化主題研討和校本研修,助力教學創新,扎實推動教育質量持續提升。
三、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建設的思考
“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作為陜西近年來探索創新的送教模式和教師隊伍建設機制,旨在為名師培養與鄉村教師能力提升搭建起“立交橋”,實現城鄉教師的“雙向奔赴”。從實踐來看,“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為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提供了重要的支撐,但一些問題也值得反思和總結,主要表現在:
一是主動變革還是消極跟進的問題。在“送教下鄉”和名師引領等計劃具體落實和執行的過程中,被幫扶的部分教師往往存在著消極跟進的現象,缺乏主動變革的自覺性。究其原因,既有因長期封閉保守的環境造成的因循守舊的習慣,又有對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不理解而造成的被動接受的應付心態,還有以應試的心態求穩拒變的消極思想,當然還有對幫扶教師不信任的想法。
二是實踐需要與形式主義之間的矛盾問題。在名師引領的“送教下鄉”等各種活動中,課堂教學示范、專家點評、名師報告等活動也存在一些形式主義的表現,示范課堂和點評指導缺乏現實針對性,這也造成了教師的不信任和消極應付。只有切實找準問題、了解需要,真誠回應困難與關切,才能充分調動起廣大教師參與的熱情,“送教下鄉”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三是教育目標與現實功利性之間的矛盾問題?!八徒滔锣l”改變了鄉村保守封閉的教育現狀,改變了其單一的人才培養方式,在城鄉教育協調發展中引領和推動了鄉村教育的全面發展。但由于鄉村教育長期投入不足,師資力量不足,教育教學活動中往往追求功利性、重視應試學習,從而給轉變教育觀念和豐富教育實踐活動帶來諸多弊端,給“送教下鄉”和城鄉協同發展帶來許多挑戰。因此,克服教育目標與現實功利訴求之間的矛盾性問題是未來城鄉教育協同發展,追求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挑戰之一。
四是教師參與與行政主導之間關系的處理問題。在名師引領“送教下鄉”等各種項目的實施過程中,被幫扶地的行政主導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送教目的地的教師參與動力不足,影響了培訓效果。在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培育和機制建設中,應尊重教師在教育研討和教學實踐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通過尊師重教和行業身份認同,推動專業性發展和創造性教育教學實踐。
四、改進與提升的對策建議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新時代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培育和建立,為鄉村教育事業的全面提升提供了新的平臺,為改變教育發展不均衡局面,實現城鄉教育協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是動態全面提升和建設教育人才隊伍的重要方式。通過總結實踐經驗,筆者提出了以下改進提升的思考和建議:
一是不忘初心,提升和塑造科學的教育理念。培育和建設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首先應該培養教師科學的教育理念,培養教師服務于黨和國家新時代教育發展戰略和人才培養的教育理想;培養教師自我成長、自我發展、獻身教育的事業理想,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保持面向現代科技的時代精神和現代化視野,通過共同的教育理念確立城鄉教師職業理想和身份認同的榮譽感,從而以科學的態度從事和推動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是建設城鄉教師人人可觸及可信賴可參與的有效學習平臺。十余年的“送教下鄉”、名師引領以及各種形式的教師培訓活動,打破了地域性的空間限制,培養了各個層級的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和教學能手等骨干教師團隊,推動了城鄉教育的協同發展,激活了教育的“一池春水”。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如果以現有骨干教師團隊為基礎,建立更加便捷的“云上教師學習共同體”,讓每位教師通過云平臺隨時隨地進行溝通交流,則更有利于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
三是加快云平臺建設,搭建有層級跨層級跨區域的專業學習和研究平臺。有層級,就是以教學名師工作室、學科帶頭人工作坊、教學研究工作室等既有平臺為基礎,建立各個學校、各個縣域、各個區域的教師學習共同體云平臺;跨層級,就是以一個個小平臺為基礎,構建全省的大平臺,真正實現全體教育行業學習共同體的培育和建構;跨區域,就是打破地理空間局限,時時共享優質教育資源,處處傳播教育最新動態,適時開展不同范圍、不同主題的線上線下研討活動、培訓活動、分享活動等,更好發揮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價值和作用。
四是堅持以學生培養為導向,服務于教學實踐,筑牢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建設、培育和發展的基石。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建設和培育,一定是以人才培養為中心,服務于教學實踐,因而其本質屬性是行業性和專業性的學習共同體,是建立在教學實踐基礎上的專業群體發展平臺。平臺的建設應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功利主義的侵蝕和利用,要以專業、敬業的身份意識專注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五是寬松包容的教育環境與多元互動的創新機制的建設。包容寬松教育環境的核心是建立多元互動的創新機制,只有在多種個性、多樣創新的碰撞中,才能持續激發出新的創造性“火花”,才能實現“將人的創造力量激發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這一教育本質。因此,學校要營造寬松包容的教育環境、建立多元互動的創新機制,這是未來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建設、線上線下的教研培訓工作應堅守的原則,是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城鄉教師隊伍、促進教育優質均衡、“讓每一個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應有的追求,也是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長效機制的前提和保障。
作者單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