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的大背景下,數字化教學技術已經成為各高等院校教育教學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作為學校履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將數字化教學更好地融入其中顯得尤為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制定了一系列促進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相關措施,積極推動高等教育向數字化轉型。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了教育數字化戰略,這是當前中國教育事業的一項重大改革,必將給教育高質量發展帶來新的動力。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如何把握好教育數字化機會,推進課程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落實思政課培根鑄魂重任的關鍵。

一、高校思政課開展數字化教學的重要意義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不計其數的信息在全球范圍內快速傳播,不同價值觀念碰撞激烈,這在一定程度上沖淡了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民族文化認同感以及個人身份認同感,容易導致大學生的愛國情懷淡化。思政課是一門潛移默化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課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生思想觀念的發展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是在一點一滴、日積月累中逐漸成形的。高校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然而,在傳統的思政課模式下,相對死板的教學一直無法達到課程預期目標。因此,思政課融入相對活潑的數字化教學就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事實上,以在線、實時、可視、大空間、大數據、高存儲、高傳輸為特征的數字化教學,使得思政課教育更加智能化、智慧化。思政課數字化為大學生個性化學習、課堂過程性管理、老師精準性指導提供了更多方便。我們要立足于數字化教學的發展特點,對高校思政課教學加以有效改進,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水平,進而及時對大學生的思想進行正確的引導。

二、數字化教學與高校思政課融合的現實挑戰

1.數字教學資源有限且應用深度不夠

隨著時代的進步,高校思政課普遍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上增加了一些信息化手段。但目前高校的數字化教學資源還不夠豐富。一方面,數字化技術在思政課上的運用比較單一,主要體現在多媒體教學與管理學生方面,教師需要多樣化的數字化教學資源來充實課堂。另一方面,數字技術應用深度不夠。VR技術、3D眼鏡等雖然開始進入課堂,但資源的應用深度不夠,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數字化的技術屬性與思政課的融合還有待加強。

2.網絡思政平臺建設尚未完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這為網絡思政平臺的建設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大學生的思維習慣、生活學習等都呈現出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態勢。高校思政教育也緊跟時代步伐,以“互聯網+大數據”為核心,推進網絡思政平臺建設。但網絡思政平臺的建設還處于一個過渡時期,一方面因為網絡思政發展時間較短,網頁的制作質量良莠不齊、內容單一,對高校學生的吸引力不強,關注度和點擊量常常需要班主任或輔導員的督促才能提高。另一方面,多數平臺存在服務重疊現象,如今很多類型的“大思政”云平臺層出不窮,但很多都是照搬其他網站的內容,缺乏創新性和針對性,而高校學生則需要在很多網絡思政平臺進行打卡,嚴重影響學生的積極性。

3.教師數字素養和信息技術能力不足

數字技術是一種教學輔助工具,應該充分應用其革新教學方式,重塑教學模式。教師只有在夯實知識的基礎上創新理論和方法,才能滿足高校學生的需求。目前,思政課教師對于數字技術的認知具有局限性,這大大削弱了數字技術與思政課之間的融合度。大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師能夠獨立完成簡單的信息化教學環節,如多媒體教學、學生管理環節,但對于其他教學軟件,如虛擬仿真教學、互動教學等的使用率極低。同時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有部分教師排斥數字化轉型,有部分教師的數字素養和技術能力不足。

三、數字化教學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的實踐路徑

1.擴大思政課數字技術應用場景和深度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數字游戲的發展速度可謂是一日千里,優秀數字游戲作品所蘊含的強大魅力與傳播能力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其所具有的互動性與參與感對現在的大學生更具吸引力。筆者認為如果能將之運用到思政教育中,要比從PPT、書本中獲取知識更具魅力,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目前,思政課通過VR、3D等技術營造情境化的教學方式,但市面上給教育行業匹配的數字游戲資源較為粗糙,大多數仍是宏大敘事與理論性說教,相比其他數字游戲資源顯得過于呆板和單調,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筆者認為可以在市面上尋找做得比較優秀的數字游戲資源作為教學資源在課堂中進行展示,精美的畫面、生動的敘事、豐富的情感交流,這種高品質的可視化享受是當代高校學生獲得認知的一種途徑,有利于擴大思政課數字技術應用場景和深度。

2.建立高校自己的網絡平臺

網絡思政平臺是思政教育的宣傳陣地之一,相較于其他自媒體平臺,高校自己的校園網絡平臺更具本校特色,更貼近學生生活,可以借助其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特點,對學生開展網絡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加強校園網的服務作用,掌握學生的學習、生活、工作等相關的信息,及時幫助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理解當前學生普遍關心的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做到貼近校園、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縮短廣大學生與“主旋律”思想的距離,提高他們思想上的認同度。其次,高校的主題網站要及時更新,緊扣高校大學生的實際生活需要和心理特征,弘揚社會主旋律,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此豐盈大學生的內心世界。最后,適當對自媒體平臺進行篩選,減輕學生壓力,重視校園網絡平臺的內容建設和創新,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增強平臺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寓思政教育于各種活動之中,強化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育人效果。

3.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師信息化素養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高校學生發現自己學的知識技能和現實的差距越來越大。這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了解網絡、學會一些基礎操作到運用網絡將思政課教育與新型軟件技術相結合,這些給思政課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數字教育的效果與思政課教師自身的素質密切相關,思政課教師的信息化素養是影響思政課教學實踐的重要因素。思政課教師除了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還要提高數字化操作能力,這樣才更能讓思政教育活起來,實現思政課“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的目標。

高校要積極實施“青藍”工程,注重取長補短,交流互鑒,以老帶新,以新促老。老教師可以在教學經驗教學方法上指導青年教師,青年教師同樣可以在網絡技術方面對老教師進行指導,提升老年教師開展信息技術教學的能力。與此同時,要建立容錯機制,鼓勵思政課教師在授課時進行數字化的創新突破,并結合實際給予硬件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數字化教學技術的轉型。

本文系2022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政課教師研究專項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擇優推廣項目——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視域下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學+做+創”模式探索(項目編號:22JDSZK119)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