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普及應用,促進了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創新,豐富了小學語文課程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凸顯,為小學語文教學各個環節注入新鮮活力。然而,現階段我國一些小學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存在著局限于課堂、過于隨意盲目、尚未滲透家庭教育等突出問題,不利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優化。因此,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加強相關研究,巧用現代信息技術,多措并舉優化小學語文教學。

一、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應用具有諸多優勢,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手段,小學語文可以憑借其不同的教學優勢,將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全面調動起來,促使學生課上和課下語文學習的深度融合,這一方面可以有效減輕教師課堂45分鐘內的教學壓力與難度,另一方面還可以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與行為習慣。

(一)運用直觀性,培養學生預習興趣

學生如果具備良好的自主預習能力可以顯著提高學習成效,然而目前來看,很多學生在課前缺少有效預習,只是簡單閱讀一遍課文,對課文內涵、學習的重難點沒有形成一定認識,預習難以達到預期效果。而信息化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學,非常重視學生的課前預習,將課前指導與學生自主預習有機結合起來,在具體實踐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直觀性特點,通過視頻、圖片、音頻等不同形式直觀展示教學內容,讓學生的語文課前預習更加生動、形象、豐富多彩,培養學生的預習興趣和能力。

例如,在教學《大禹治水》這篇課文前,教師可以制作5分鐘左右的微課視頻,將故事的背景、過程、結果等通過動畫直觀呈現出來,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十分喜歡看動畫,將微視頻內容與課文內容聯系起來,既提高了學生課文內容的理解速度,又通過動畫中民族傳統文化的滲透提升了學生的民族精神,為他們接下來的高效學習打下基礎。

(二)運用交互性,培養學生合作興趣

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那么如何激活學生的合作興趣呢?教師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具有的極強交互性優勢,為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創造便利條件,同時提供源源不斷的教學互動話題。值得注意的是,課堂上教師對現代信息技術交互性特點的應用,要順應學生的合作學習需求,避免適得其反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與資源。

例如,在教學《朱德的扁擔》時,當學生提出想要對朱德有更多了解時,教師及時搜索相關教學資源,并通過投影儀播放給學生,學生圍繞這些課外資源討論“朱德有哪些好品質”“如何向朱德學習”等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合作學習解決了很多的問題,互聯網教學資源切實補充和延伸了教學內容,也促進了學生合作學習興趣和能力的全面發展。

(三)運用便捷性,培養學生的復習興趣

很多學生在課后由于沒有及時復習而難以鞏固學習成果,這就對教師培養學生自主復習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在落實該項任務時,可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便捷性特點,引導學生隨時隨地通過觀看多媒體教學課件、微課等進行課后復習,加強記憶效果。

例如,在《守株待兔》教學結束后,為鞏固學生對“守”“株”等生字的記憶,教師教學生使用計算機登錄班級公共郵箱下載并觀看生字教學多媒體課件的方法,為學生的課后復習順利進行提供支持,提高課后教學指導的靈活性和便捷性,保證學生的復習需求得到及時滿足。

二、依托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的創設能夠帶給學生逼真、豐富的學習感受,對學生形成體驗式學習模式有重要作用。基于傳統教學技術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師往往喜歡用語言描述教學情境,由于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有限,所以難以進入到具體情境之中,進而影響了教學情境功能的發揮。所以,教師在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對語文教學模式進行優化時,要積極依托信息技術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氛圍的多樣化體驗中順利達成學習目標。

(一)還原課文情境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文體形式多樣,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學生融入課文情境的難度,特別是古詩詞文體,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容易打擊他們的學習信心,因而成為教學中的難點。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將課文情境還原出來,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視覺感受、聽覺感受等發揮想象力融入課文情境,激發學生情感共鳴,進而解決問題。

例如,在教學《惠崇春江晚景》時,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疑問,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教學課件還原“竹外桃花三兩枝”“蔞蒿滿地蘆芽短”景象,讓學生直觀感受江南仲春的景色,從而更好地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體會到為什么“春江水暖鴨先知”,為什么作者認為“正是河豚欲上時”,學生也仿佛置身于江南春色之中,感受到了古詩學習的樂趣,提升了古詩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二)還原生活情境

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學不能與學生生活脫節,為了拉近教學內容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還原生活情境,讓生活情境走進語文課堂,引導學生從生活情境中發現更多問題,鍛煉學生觀察能力,進而形成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靈活運用生活資源掌握更多知識和技能,強化自己的語文素養。

例如,在《這兒真美》習作訓練中,教師發現很多學生沒有寫作素材和寫作思路,于是使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將當地的城市公園、郊區美景等學生生活中常見卻容易忽視的情境呈現出來,有學生在觀察城市公園的照片后回憶起自己和父母一起在城市公園放風箏的趣事,有學生在觀察郊區美景時想到了自己曾和親朋到這里野炊過,學生聯系個人生活經歷獲取了寫作素材,順利寫出了富有真情實感的文章。

三、運用信息技術,細化教學內容

小學語文教學中需重點進行學生知識的積累、情感的熏陶、思想的感悟、創造思維的塑造,同時要重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語言運用的訓練,還要通過實踐活動的開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并以此為目標設計一系列教學活動。而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充分利用網絡上豐富的教學資源,大量文本、圖片、影像、音頻獨特的表現力與感染力、互動的靈活性,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展示語文教學內容的重點,分化難點,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教師在明確重點與難點后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優化。

(一)突出重點,明確重心

任何學科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當中都強調要緊扣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開展,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充分發揮作用,為教材重點的突出和重新明確提供有利條件,將抽象的內容、概括的文字符號等轉化為形象化與具體化且符合學生理解能力的要點,確保文字和客觀事物之間形成更加清晰的聯系,從而做到化抽象為形象,使總體概括性內容更加具體,使原本靜態的知識動態化,從而做到重點突出,逐步幫助學生掌握學習要點。

例如,在教學《蝙蝠與雷達》時,課文主要講述了科學家經過反復試驗而獲知了蝙蝠在夜間飛行的原理,并根據蝙蝠這項能力發明了雷達,為飛機在黑夜中安上了“眼睛”,這篇課文是屬于科普知識短文,整個敘述思路清晰,有著較強的邏輯性。課文內容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利用飛機夜行的現象來提出如何保證其安全飛行的問題,開篇點明了全文要討論的或說明的主題,課文第二段是情節的過渡,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將飛機夜行的能力引出后激發學生好奇心,進而主動了解蝙蝠夜里飛行的能力。第二部分是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蝙蝠在夜間飛行依靠的并不是視力,而是嘴和耳朵。第三部分講的是科學家在蝙蝠身上受到啟發之后,發明了雷達,并為飛機安裝了雷達,確保飛機在夜間可以安全飛行。在演示蝙蝠發出聲波并利用耳朵接收障礙物反射聲波這一段,教師就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制作動態畫面來演示蝙蝠用嘴發出聲波,并用耳朵接收回聲波這一重點。

(二)分化難點,降低難度

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當中注重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所以教師也要重視對學生審美情趣的激發,而小學語文教材內容不但有著極為豐富的知識,同時還蘊含了大量的文化、情感、美景等審美因素,但要想將文章中蘊含的情感、文化、美景呈現出來,降低從文字與語言角度進行文化、情感、美景等描述的難度,讓學生可以快速理解這些難點就需要借助信息技術。因此,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制作一些動態化且蘊含豐富藝術、科學等的畫面或視頻來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訓練,使學生能夠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展現美,從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將視頻影像和音頻搭配起來,把學生難以理解或抽象出的有關“美”的元素具象出來,使學生能直觀地看到這些蘊含的文化、情感、美景,將一些學生難以見到的事物適時展現在學生面前,創設特定環境喚醒學生審美意識,使學生明確審美重點,實現重難點分化,降低學生審美和理解方面的難度,從而使學生更好地認識美、感受美、欣賞美,進而懂得語文的魅力所在。

例如,以感受小學語文課本當中所表現的人格美為例,教材當中有著很多美好的人物形象,重點凸顯人的情感美、人格美和智慧美等,并且還集中體現社會美的內涵,但這些內容對于學生來講有著一定的理解難度。在《我的弟弟小蘿卜頭》當中,滲透的是兄弟之間的情感,同時也是對刻苦、機智的小戰士由衷的敬佩,而《方志敏》體現出革命先輩方志敏一心為黨、忠誠不渝、清貧廉潔的人格節操之美,《劉胡蘭》反映了劉胡蘭在被敵人抓到之后,不懼怕敵人的利誘、酷刑和恐嚇,針鋒相對地與敵人展開斗爭,這表現出了劉胡蘭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和人格美。要想讓學生體會到這些課文當中文字描述的人格美有著一定的難度,因而這些內容也是課堂教學的難點。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設計一些形象直觀、感染力強、動靜相宜、聲畫并茂、視聽結合的課件或視頻,將這些故事情節“活靈活現”地呈現給學生,從而讓學生能夠從視頻氛圍當中去感受、領悟人物所具有的偉大人格,進而領悟人格美。

四、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推動家校共育

近年來,大數據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現今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逐漸向著合作共享、互聯互通的方向持續邁進。學校作為擔負育人使命的教育教學主體,應順應時代潮流,思考基于互聯網環境下的有效工作模式,思考如何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深度融合起來,凝聚成教育合力共建智慧教育體系。在此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優化也要重視家園共育工作,通過線上、線下的結合,讓教學工作與家庭教育處于共通狀態,在具體實踐時,教師要依據相關政策文件要求,做好“互聯網+小學語文教育”一系列工作,將現代教育理念滲透到家庭教育中,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促進家校共融共育全面開展過程中的獨特優勢。

(一)加強宣傳,革新家庭教育觀

有些學生的父母自身教育觀念陳舊,認為語文分數高就是孩子學得好,語文分數不理想就是孩子語文學得不好,忽略了語文學習過程中孩子的心理、思想、情感、態度等,沒有將語文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途徑,影響了家庭教育的效果。為此,教師要加強科學觀宣傳工作,既保留并運用家長會等線下宣傳的優勢,又能靈活運用線上宣傳的靈活性、即時性等優勢,保證家長有一個正確的教育觀,準確認識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

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家長會與C生父親溝通時,發現這名家長存在著“強制性”家庭教育的問題,在語文學習方面,要求孩子每天放學后必須完成一篇課外閱讀、一張字帖、一次演講、一篇日記,沒有采取有效方式培養孩子的課外閱讀興趣、書法興趣、口語表達興趣和寫作興趣,久而久之使得孩子開始抵觸語文的聽、說、讀、寫等的練習。教師在家長會后通過微信向C生父親滲透科學教育觀,把符合C生心理特點和年齡特點的教育方法圖文并茂教授給家長,家長教育觀念改變后,形成了民主、輕松、開放的家庭教育氛圍,將強制性的課外閱讀變成親子睡前的繪本閱讀,把演講變成家庭成員的“今日分享”……孩子的語文綜合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明顯提升。

(二)共享數據,強化管理

雖然線上教學具有很多優點,但是其缺點也不能忽視,很多學生由于自我約束力較弱,在線學習中容易分心,而處于屏幕另一端的教師難以及時發現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問題,進而影響線上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師在優化線上教學工作時,要加大與家長的溝通力度,通過共享數據動態了解學情,強化對學生線上學習的監督管理。

例如,教師可以與學生家長制訂線上監管機制,明確彼此職責,在語文線上教學中合理分工,保證線上教學秩序、效果等不受各種因素的影響。

總而言之,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意義重大,能夠構建起包容性、個性化的語文教學環境,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將學生生活引入語文課堂,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銜接起來,全面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目前,雖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小學語文教學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和成果,但還需要廣大教師不斷完善、堅持應用、持續深入進行探索,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開放的語文學習環境和直觀生動的語文學習內容,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熱情和語文學科素養。

作者單位   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城關街道阜臨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