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的是,參與交流的大部分教師確實較好地發揮了示范引領和幫扶提升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在對陜西省部分縣域的調研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部分參與交流的優秀老師進入交流學校后,其個人的教學狀態明顯下降,甚至出現消極怠工等現象。

交流教師的評價既有普通教師評價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評價時應特別關注交流教師給流入學校帶來的實質性改變。


師資力量是決定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的重要因素。當前,愈演愈烈的“擇校熱”“大班額”等教育頑瘴痼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師資配置不均衡而導致。為了進一步紓解這些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2023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指出,“以推進師資配置均衡化為重點,加快縮小校際辦學質量差距。”教師交流作為推動縣域師資均衡配置的重要舉措,自進行本土化實踐以來,取得了一定的積極成效,但也存在供需結構不合理、教師流動實效性不強、教育活力激發不顯著等諸多問題。因此,深刻理解教師交流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并結合縣域具體情況及時地完善和優化教師交流的激勵機制對提升教師交流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教育信仰堅定是教師交流的動力源泉

一位優秀的教師不僅要具有教育能力,更要有教育信仰。有教育信仰就有教育情懷,有教育情懷就有教育責任心,有教育責任心就能干好教育工作。當前,教師交流實效性不強,其主要原因是部分交流教師迫于對職稱評定的需求,不得不參與交流。毋庸置疑的是,參與交流的大部分教師確實較好地發揮了示范引領和幫扶提升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在對陜西省部分縣域的調研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部分參與交流的優秀老師進入交流學校后,其個人的教學狀態明顯下降,甚至出現消極怠工等現象。

堅定的教育信仰是影響教師交流實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選派交流教師時,一定要考察其是否具有堅定的教育信仰。鑒于教育信仰表現的隱性化和細微性特征,這就需要我們多聆聽交流教師的同事們、領導們和學生們的反饋。教育信仰首先表現為對教育工作抱有情懷。著名教育家雅思貝爾斯曾說,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有教育信仰的教師無比熱愛自己的崗位,切實關心學生們的身體健康和成長需要,視他們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其次,有教育信仰的教師往往會秉持高度的敬業心和責任感。他們愿意無私地為每一個學生提供自己最大的幫助,愿意為學生們的發展出主意、想辦法。最后,有教育信仰的教師是不斷學習、追求上進的人。他們愛閱讀、愛思考、愛鉆研,他們精心教書,潛心育人,通過不斷提升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保持著與時代發展的同頻共振。

二、整合交流方式是提升教師交流實效的應有之義

教師交流的主要方式有定期交流、跟崗學習、短期支教等,其中定期交流是政府層面大力推動的,旨在推動師資均衡配置,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當前交流方式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教師交流流于形式,實效性不高。部分學校為完成上級攤派的流動任務,強行推行教師交流。部分教師為了評定職稱,不得不進行流動。二是多種教師交流方式“各自為政”,缺乏有機整合。各類教師交流方式之間在學科分布、課程教學中很難進行有序銜接,致使教學碎片化問題突出,給教學管理帶來諸多挑戰。三是交流信息不對稱,造成教育資源浪費。教師交流過程中會出現學科不匹配、學段不一致等問題,導致交流教師并不是流入學校的學科、學段需要,造成交流教師難以發揮應有的實質性作用。

毋庸置疑,教師交流方式的多樣化有益于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其關鍵是應注重教師交流的價值理性,不能過分強調其工具理性;應認真貫徹和落實教師交流的相關政策文件,避免落入形式主義窠臼;應尊重教師自身意愿,讓他們能夠安心、舒心地開展教師交流;應不斷整合各種教師交流的方式,使各種教師交流方式能夠有機銜接、互促共進;應切實關注學校的實際需求,在教師交流的前期、中期、后期加強兩校之間的溝通,確保交流教師是流入學校所需要的,是確實能夠引領流入學校教學的提升和進步。

三、加強人文關懷是提升教師交流實效的關鍵所在

教師是一群內心善良、富有情懷的人,他們扎根學校、甘愿付出。同時,教師也是生活中的普通個體,也需要照顧小孩、贍養老人,也會為生活中的瑣事而煩心。這就需要我們關注教師的實際生活和精神狀態,為教師提供一定的物質保障和精神支撐。交流教師是教師群體中的特殊組成,他們離開自己熟悉的工作環境,進入一個嶄新的工作環境,而這往往會對交流教師產生較大的思想沖擊,他們會擔心自己是否能夠適應新的學校環境,是否能夠兼顧家庭,是否能夠發揮教學專長。面對交流教師的思想波動,對交流教師加強人文關懷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加強交流教師的人文關懷有助于提升交流教師對學校的認同感、歸屬感。為此,一是要關心交流教師的生活。流入學校要為交流教師在住宿、飲食上提供一定的便利,要切實幫助交流教師解決各種實際困難。流出學校也要適時地到交流教師所在學校看望、關心交流教師,要協同流入學校共同做好交流教師的后勤保障。二是要尊重和信賴交流教師。流入學校應多聽取交流教師對于學校管理、教育教學的建議和思考,相信他們,盡可能地給他們提供能夠施展才華的舞臺。三是在實際的管理工作中要做到彈性靈活。應充分考慮交流教師的實際情況,合理地設置交流教師任教科目、任課時數、任課時段,既保持一定剛性,也要保持適度彈性,充分激發交流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工作積極性,提升交流實效。

四、完善評價機制是教師交流的長效保障

當前,教師交流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交流教師的評價機制尚不完善。交流教師的人事關系多采用“人走關系不變”的交流形式,這一交流形式的矛盾表現為績效考核歸流入學校管理,而績效發放則在流出學校,由于流入學校和流出學校往往缺乏溝通,加之,部分校長念及人情關系,評價常常流于形式。流入學校校長認為教師能夠參加流動已實屬不易,一般都是給予最大的包容。流出學校校長對能夠顧全大局參與交流的教師也頗具好感,因此績效工資也都是全額發放。如此的評價機制,致使交流教師的評價處于“真空地帶”,形成“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不良現象。這樣的評價機制使得部分交流教師工作散漫、責任心不強,難以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甚至還引發其他教師不滿。

解決評價機制的問題是保障教師交流能否取得實效性和長效性的關鍵問題。一是應構建交流教師工作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具體的量化指標精準地了解交流教師在流入學校的實際工作狀況,同時,也應通過學生訪談、與其同事交流的方式間接了解交流教師的教書育人、師德師風情況。交流教師的評價既有普通教師評價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評價時應特別關注交流教師給流入學校帶來的實質性改變。二是應加強流入學校和流出學校的溝通。流出學校對交流教師進行績效評價時必須將流入學校對交流教師的績效考核作為發放績效工資的重要依據,并留存備案。流入學校必須按照交流教師的實際工作狀況作出客觀、真實的工作評價,并及時反饋給交流教師的原學校。三是考核嚴肅、獎罰分明。對于部分交流教師在流入學校消極怠工、不負責任的應該給予流動考核不合格、扣除獎勵性績效工資并三年內不得參與職稱評定的懲處。同時,對于表現突出的交流教師應該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并授予“優秀交流教師”的榮譽稱號。

本文系陜西學前師范學院2022年度引進人才項目“優質均衡下義務教育師資配置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2DS0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