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力量
作者:李 可
發布時間:2023-11-02 10:41:53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近日,在長安大學2023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上,一位新生代表的發言和個人求學經歷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6年前,來自陜西省漢中市留壩縣山區的肖紅玉在小學六年級時,與長安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老師初遇。從六年級到初中,三位支教老師幫助成績一度一落千丈的肖紅玉重拾學習信心,直到高考填報志愿時,支教老師還在為她的未來出謀劃策……
“我要去長安大學,那個讓夢開始的地方。”2023年8月,肖紅玉如愿踏入長安大學的校園,和曾經的支教老師成為校友,這一段關于播種與收獲的故事有了圓滿的結局,實際上也從側面闡釋了山區支教的意義:將教育的種子深埋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日復一日地用心澆水、施肥和養護,再貧瘠的土壤也會有開花結果的那天。
山區中小學的軟硬件條件普遍較差,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甚至孩子們的認知也都被大山所困。而中小學階段正是青少年心智快速成長的關鍵時期,這好比是小麥的灌漿期,這個時候若陽光水分跟不上,就會耽誤一季莊稼。
就像肖紅玉發言時所說:“跨越千山萬水而來的溫暖,會照亮前方的昏暗,行囊中的大愛無疆,也會點燃遠航的夢想。”花謝花開,冬去春來,一位又一位支教老師來到大山深處,他們告訴孩子們:“不論起點有多低,只要奮力奔跑終會到達終點!”
在山區孩子成長的關鍵階段,支教老師們帶去的不僅是知識和眼界,更是啟迪引導孩子們仰望星空的憧憬和希望,這正是點亮孩子們心底的那束光。支教老師一路的啟迪、鼓勵和幫助,為山區孩子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激勵他們以更自信、更勇敢的姿態去追逐自己的夢想。在追夢的過程中,孩子們的潛能和信心徹底被激發和點亮了,“走出大山考上大學,去看看山外面的世界”的夢想在孩子們的心中肆意生長。
在奮斗的路上,你付出了多少努力,時光都曉得。黎明拂曉時的背誦、夜闌人靜時的燈光、布滿批注的試卷……這些都是千千萬萬個“肖紅玉們”不甘被深山所困,努力向大學校園奔跑的堅實印記。
歌曲《最初的夢想》中有這樣一段歌詞:“最初的夢想,緊握在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歌曲中唱的,不正是一個個山區少年筑夢、追夢的奮斗歷程嗎?
教育是播下種子等待開花結果的過程,這需要教育工作者執著堅守、用心呵護、真誠付出;教育是榜樣的力量,是受教育者的身邊人、身邊事帶給個(群)體的感染和觸動,進而賦予積極向上、源源不斷的動力;教育是打開受教育者封閉的視野,讓其看到更遠更大的世界;教育是讓受教育者通過心靈的溝通、思想的碰撞去向往更精彩的未來,并為之不懈努力;教育在于認識世界、追求夢想,在于推動社會進步、服務國家富強。
馬克思曾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教育是生命對生命的影響,心靈對心靈的喚醒。山區支教影響的不僅是學生本身,也提升著支教老師自己,這是一場教學相長的雙向奔赴。
2023年8月31日,是長安大學第十二屆研究生支教團出征的日子。13名研究生支教團成員背起行囊,肩負責任,他們將以青春最美好的姿態,在陜西省商洛市商南縣的支教講臺上揮灑汗水,用愛心澆灌成長,以行動譜寫青春的絢麗樂章。
青春不以山海為遠,志愿只向國家未來。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時間在變,但目標不變;地點不同,但初心相同。十三載接力傳承,書寫著一屆屆長安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的無悔青春。用一年這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明月照,清風渡,接續砥礪行,共筑教育夢。讓教育的力量,不斷推動新時代的發展和進步;讓教育的力量,在每個孩子的心田里激蕩。
作者單位:長安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