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高等藝術院校“藝術+科技”方向的教學方法探析與實踐
作者:許洋洋
發布時間:2023-10-26 15:28:53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在媒介科技迅速發展,視覺傳達密度迅猛增強的大環境下,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從電視、計算機、移動電子設備等媒介上讀取大量視覺信息。當今絕大多數高等院校學生從童年就開始使用電子媒介,他們在互聯網上獲取信息的時間與在學校課堂中學習的時間不分伯仲,甚至互聯網上靜態或動態的視覺元素比書本上的文字更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他們對于科技產品絕不陌生,且對科技產品中所涉獵的圖像信息有更為深刻的印象。互聯網時代中,在電子媒介給視覺傳播帶來爆炸式變革、藝術表達媒介發生轉變的語境下,藝術與科技進行交叉融合的教學意義是什么?高等藝術院校如何結合科技去教授藝術?高等藝術院校“藝術+科技”方向的教學方法是什么?這幾個問題是本文重點探討的內容。
[關鍵詞]藝術+科技 藝術教育 教學方法 高等藝術院校
課題: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人工智能背景下陜西藝術高校“藝術+科技”方向的教學方法與實踐研究》(編號:SGH20Q259)(主持人:許洋洋)。
引 言
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數字化浪潮不斷沖擊藝術傳統的生產方式和表達方式,藝術教育面臨空前的契機與多變的挑戰。國內高等藝術院校面對教育模式的轉型與創新,更應積極探索“藝術+科技”方向的教學方法,探究其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拓展創作邊界、適應科技潮流方面的意義。
本文以西安美術學院為例,深入剖析其在“藝術+科技”方向教學中的成功經驗與需要改進之處,從跨學科合作、技術應用、實踐創新等角度進行探討,意在為其他陜西高等藝術院校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啟示。文章分析和研究了陜西高等藝術院校“藝術+科技”方向的教學方法,旨在為未來藝術教育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促使學生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環境下,既能堅守藝術精神,又能在創新中展現獨特的藝術魅力。
高等藝術院校“藝術+科技”方向的教學意義
藝術教育,尤其是美術教育,作為提高民族新生代審美和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是國家培養未來藝術文化人才的重要保障,其發展意義不可小覷。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凸顯了習近平總書記對美育的高度重視,彰顯了重視美育符合國家“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戰略思想。藝術創作的工具及表達媒介、形式總是伴隨著技術的進步而變革,藝術創作者是無法與新技術割裂的,那些愿意挑戰新技術并將其融入自己藝術創作的人,往往具備時代的先鋒性和敏銳性,這樣才能在藝術領域中深耕向前。民族文化自信的增強和民族文化的對外輸出離不開優秀藝術人才在時間、精力和智力上的付出,藝術教育承擔著培養創新型及開拓型人才的重要任務。因此,要想全面加強美育,教育教學方法,尤其是高等藝術院校的教學方法必須緊跟時代,密切關注自身與科技發展的關系,不斷拓寬藝術學科的邊界,讓學生在符合時代進步趨勢的藝術教育中受益。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把美的教育和傳續作為民族發展的重要基石,將文化軟實力結合科技硬實力,利用現代科技和傳播手段,去創作和弘揚我們民族有價值的藝術作品,是國家增強文化自信、加強國際文化交流的有效策略。是以,在高等藝術院校開展“藝術+科技”方向的教學工作刻不容緩,它不僅符合當今學術界跨學科研究的發展趨勢,且對帶動交叉學科建設和為國家培養符合未來戰略發展目標的藝科交融型人才具有重大意義。
國內高等藝術院校“藝術+科技”方向的教學現狀與問題
筆者和研究小組成員在國內多個高等藝術院校進行了實地調研和采訪,了解到目前國內高等藝術院校都在開展“藝術+科技”方向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北京、上海的知名藝術高校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和資源,因此其跨學科教研工作做得比較好,是我國實現藝科融合,培養交叉型學科人才的重點院校和領頭羊。其他省份及二三線城市的藝術高校在實施“藝術+科技”方向的教研工作上主要面臨以下幾個問題。
1.生源單一
在開展跨學科教學的工作上,國內高等藝術院校首先面臨的問題是生源單一。相比國外高等院校“申請—審核”制度的靈活性和主動性,國內高等藝術院校的生源選擇較為被動,主要是通過全國專業統考和文化課高考的分數總和,從高到低擇優錄取學生。通過文理科的劃分,藝術學科的招生對象主要是文史類中具備藝術專項特長的學生,也被社會稱為“藝術生”。首先,從生源總體來看,報考藝術專業的學生以文科生居多,理科生占據的比例非常少,因此,生源的理工科學識基礎總體偏薄弱。
其次,由于藝術培養是一個長時間的,精力、時間和金錢付出成本都偏高的行為,對學生的背景有一定要求,為了招到真正有天賦和修養的學生,藝術高校在招生中會設立專門的藝術統考。但只要是考試,就一定有考試方法,因藝術招生文化科目的分數要求比普通招考低,很多藝術考生其實并沒經過長時間的藝術培養,對藝術本身的熱愛度也不高,只是為了考個好大學。他們會在高二或高三年級脫離高中正常的課程教學,到培訓班進行專業強化。雖然可以在培訓機構學到考高分的藝考方法,能夠順利通過藝考,但并沒有真正獲得藝術方面的修為,有的學生甚至因為藝考培訓而磨滅了真正的藝術熱情。另外,這些學生因為集中精力進行專業培訓,多會疏于文化課學習,尤其是忽視了數學和英語的學習,導致生源質量有所下降。而要想進行“藝術+科技”方向的跨學科教學,要求學生不僅要有較好的藝術基礎、熱情和天賦,還要有良好的數學、英語基礎,甚至在計算機科學和工程學上也有一定的學習能力,所以,跨學科教學是一個生源門檻相對較高的教研工作。但現實是,因生源單一、生源質量不高、學生基礎薄弱,導致高校跨學科教研面臨艱難困境。
2.師資緊缺
通過調研發現,目前國內藝術高校的師資絕大多數是具有藝術學科背景的碩博士,少量教師來源于其他文科,幾乎難見到有理工科背景的教師,師資學科背景極其單一,這對于開展“藝術+科技”方向的教研工作是一大阻力。藝術高校想要發展,獲得國家更多的資金支持和資源傾斜,就必須有一定的符合當今時代發展的成果產出。相比于當地知名的綜合類大學,地方藝術高校的資源相對有限,多數藝術高校會把有限的資金和資源傾斜到本校重點的傳統藝術學科建設上,以讓本校優秀的傳統專業更強,更具有社會影響力,那么在“藝術+科技”方向的跨學科教研系統建設上會有些力不從心。從國家或當地政府整體的科技和經濟發展戰略來說,傳統藝術發展在規劃中的比重占有率一般不高,而又因與時俱進的藝科交融跨學科教育成果不明顯,導致給予藝術高校的資金、政策和資源支持等相對偏弱。這樣就容易陷入了一個尷尬的負循環:藝術高校難以產出符合時代發展的教研成果,政府的資源配置就無法到位,學校無論是在建設資金、學校資源還是人才待遇上,都無法吸引到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優秀人才,使得“藝術+科技”方向的教研工作難以持續開展下去,最終將會止步于前,藝術高校和藝術教育的發展也受到了限制。除了北京、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區域的高校之外,其他省市的藝術高校都或多或少地面臨著師資配置的難題。
3.缺乏與外界其他學科的學術交流
國內高等藝術院校的學術交流對象往往都是本學科領域中的幾個專業院校。比如國內的美術學,有中國知名的九大美術學院,以及強美術學科的知名藝術學院,各校會在美術學科上進行緊密的學術交流和資源共享,校與校之間的師生關系也非常親密。這在美術學科和藝術學院建設初期,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效的共贏策略。各大美院擰成一股繩,共同輸出美術學科上的教研及創作成果,在社會上形成正面影響。九大美院,無論是首都、長三角或者珠三角發達地區的美術學院,還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美術學院,都同時在國內享有知名度,這是各學院在發展初期加強學科學術交流,強強聯合的結果。
然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新科技的出現和普及,藝術本身都受到了強烈的沖擊,更何況是依附于藝術產業的藝術教育。筆者通過行業內的采訪與觀察得知,藝術教育的從業人員并沒有打破學科的交流邊界,試著去與其他學科的專家進行學術交流,他們依然習慣于在本學科領域內活動:因這是一個熟悉、舒適并且安全的“圈子”。在合作交流中,多是藝術學院之間合作,藝術行業中的藝術家、教育者、策展人等多熱衷于“圈內社交”,社會展覽是一次又一次的大型“老友聚會”。這種依附于藝術教育前輩打下來的學院交流、不重視與其他學科溝通的學術交流、不尋求新學術交流方向的安逸心理,是很多高等藝術院校開展跨學科研究的最大阻力。
高等藝術院校“藝術+科技”方向的教學實踐——以西安美術學院為例
針對上文提及的三個問題,西安美術學院就“藝術+科技”方向的教學實踐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多學科交融的課程改革
“藝術+科技”方向的實踐工作主要開展于西安美術學院影視動畫系下設的數字媒體專業。針對生源單一、學生薄弱工科基礎的問題,數字媒體專業在課程設置上進行優化,創設與藝術結合的多學科交融課程,引導學生在創作藝術作品的同時學習計算機編程及機械工程的相關知識。數字媒體專業開設了“創意編程”“物理互動”及“程序與制作”三門專業核心課程,重點培養學生的跨學科創作及思維能力。
“創意編程”開設在該專業的二年級,主要教授一款具有革命前瞻性的新興計算機語言Processing,它是Java語言的延伸,并支持許多現有的Java語言。這款計算機語言經過優化,語法更簡單易懂,配以人性化的設計,擁有強大的插件及開源環境,非常適合沒有工科基礎的美術學院學生學習。在這門課上,學生能夠學習到一種新的計算機語言,有了一定的編程基礎,最重要的是他們學習到了如何利用計算機學科知識去創作交互式多媒體藝術作品,奠定了他們進行交叉學科學習和創作的基礎。
“物理互動”及“程序與制作”則分別在該專業三年級的秋季和春季進行教學。學生在大二有一定的編程基礎后,會進入大三的“藝術+科技”方向高階學習,主要學習如何利用開源電子原型平臺Arduino和一款集聚多方位效用的機械繪圖仿真軟件Solidworks進行交互藝術的創作。這兩個課程中,學生會在“科技”層面上涉及電子線路設計、傳感器使用、計算機編程、機械結構設計等技術內容的學習;在“藝術”層面上涉及審美、觀念、創意、思辨等思維上的深度訓練,最終通過不斷打磨項目方案實現成品,可收獲到人機交互,尤其是實體界面交互領域中的知識,在本科教育中有了交叉學科領域方面的學習經歷。
西安美院數字媒體課程《程序與制作》學生作業,可穿戴式音樂交互裝置,郭家琦(2016級),指導教師:許洋洋2.建設利于跨學科教研的工作室
為了更有效、更針對性地激發學生的潛能,西安美院數字媒體專業共建設了三個工作室:交互設計工作室、三維藝術工作室和數字影像工作室。在大三學期末,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在數字媒體專業上的興趣趨向和專攻方向,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室,在教學中實現了因材施教、術業有專攻。筆者所負責的交互工作室承擔著培養本專業“藝術+科技”方向交叉學科人才的主要任務。經過兩年的學習,到了大三學期末,已經能篩選出具備跨“藝術+科技”方向雙重學科研究和創作的學生,而讓學生自主選擇工作室,則可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其高效完成交互工作室的跨學科教研計劃。數字媒體專業針對“藝術+科技”方向的教研任務,將相關師資傾斜給該工作室,因此學生在交互工作室中擁有更多自主權,教師也可以充分開發學生的潛力,以引導并監督學生為主要任務,為學生提供相關技術指導和技術設備支持,通過工作室公共課、一對一輔導課及工作坊三種形式,推進學生的跨學科研究和創作,使其最終完成“藝術+科技”方向的畢業設計。
3.建設多學科的師資平臺
西安美院與其他藝術高校同樣面臨著師資緊缺的問題,引入能夠滿足跨學科教研工作的師資是一個相對困難的事情。針對這個問題,數字媒體專業主要通過建立橫向課題的方式,與業界科技公司進行課程共建:科技公司從學院獲取他們想要的教育和學術資源,學院從科技公司獲取緊缺的技術和人才資源,實為雙贏策略。數字媒體專業通過課程共建引入科技公司的科技人才,聘用他們為學院的外聘教師,以彌補學院師資學科背景單一的缺口,給學生打造一個多學科交融的師資環境。在“藝術+科技”方向的課程上,一個課程往往搭配2個甚至3個教師,他們利用自己獨特的背景和優勢緊密協作,以課程計劃書為統一標準,共同完成課程計劃和教學目標。
陜西高等藝術院校“藝術+科技”方向的教學方法探析
1.充分利用陜西省的高校教育資源
陜西是教育大省,高校教育資源相對豐富,共有57所本科院校,其中部屬高校有6所,“雙一流”大學8所。在西安市內就有兩所世界一流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這兩所大學的理工學科發展處于全國領先、世界一流的地位,其與科技相關的教育資源、學術資源和技術資源十分可觀。除了這兩所學校外,陜西省還有西北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長安大學等“雙一流”大學,他們都在自己的一流學科上具備高質量、高密度的資源。因此,陜西的藝術高校具備得天獨厚的跨學科交流學術資源,在發展藝術學科、拓寬學科邊界上,應該充分利用好本省優質且豐富的高校教育資源,與綜合類大學建立學術交流與合作關系,積極促進“藝術+科技”方向教研工作的開展。
2.適度與市場融合并深度開展“產學研”一體化工作
陜西雖是教育資源大省,但經濟發展卻相對弱勢。在“藝術+科技”方向的專業或新學科的開展工作上,很多陜西藝術高校面臨資金有限的問題。而資金的籌備除了來源于國家按計劃劃撥的教育經費以外,藝術高校還可從社會上獲取積極支持。“藝術+科技”方向的教研工作不應該只局限于學術圈,而應該充分發揮其與市場相關產業緊密銜接的特性與優勢,適度與市場相融合,以橫向課題或者校企合作的方式,以校方和資方雙贏為目的,獲取社會相關大型企業的支持,并逐漸在合作中找到符合自己發展的路徑及模式,不斷拓展滿足高校發展所需資金的渠道。用從市場融合中獲得的資金建設藝術高校的硬件和軟件,可促進學校的跨學科發展,實現復合型人才培養,輸出的高質量人才又會反哺社會,滿足社會和市場的人才需求,促進社會和國家經濟的發展,形成一個積極正面的良性循環。
除了與市場適度融合以外,深度與社會大型科技企業合作,開展“產學研”一體化工作,也是陜西藝術高校進行“藝術+科技”方向教研的有效方法。項目實踐和執行是“藝術+科技”方向教學的重要元素,高校可以“學”為基礎,以產品完成為目標,與企業建立良好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將企業項目與學術項目有效結合。教師帶領學生參與社會項目實踐,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應用型的創新精神和執行能力,還可以進一步獲取社會企業的技術資源、人才資源和資金支持,補足藝術高校脫離社會實踐的缺憾,滿足藝術高校開展“藝術+科技”方向教研工作的條件。
3.建設穩定高效的多學科師資平臺并有效解決生源單一問題
無論是學科建設還是高校發展,人都是其發展的核心要素。陜西藝術高校在自身跨學科研究的發展上,需要同時解決師資和生源兩個問題。結合上文所談,有了充足的資金,再加上國家對高校跨學科研究的政策扶持,藝術高校可以針對“藝術+科技”方向的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引進不同學科背景的人才。首先,在人才引進計劃上要有具體的要求,以避免師資學科的單一性和一刀切;在人才引進的師資待遇上要有一定的吸引力,這樣可以更好地強化高校多學科師資平臺建設。其次,要重視生源單一的問題。從實踐經驗和學生成績數據來看,在“藝術+科技”方向的專業教學中,理科生比文科生更能適應教學計劃,對藝科交融的專業學習具備更高的學習熱情。因此,筆者建議,招生計劃可適度向理科生源傾斜,擇優錄取。這樣無論在師資還是生源上,都能營造一個更好的交叉學科研究氛圍,促進陜西省藝術高校“藝術+科技”方向教研工作的發展。
結 語
在當今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下,藝術學科正面臨著學科發展和拓寬自身學科邊界的需求,藝術教育需要在這個時代語境認識到“藝術+科技”交叉學科發展的重要性。陜西省藝術高校承擔著為國家培養優秀藝術人才的重任,需立足陜西本土的特點及資源,利用最前沿的科技力量與方法,發揮專業特色和優勢,將藝術與科技相結合,使陜西省“藝術+科技”方向的相關專業緊跟時代發展,緊貼國家對美術教育和藝術設計學科的政策導向,將學科發展與國家文化發展利益相結合,傳承文化,注重交叉,促進藝術學科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敏,曾繁仁.高校大美育體系的現代化建構[J].中國高等教育,2017(7):7-10.
[2]李墨,師林.習近平總書記美育重要論述的價值內涵[J].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19(3):89-91.
[3]徐利,邢加滿.“藝術與科學”跨領域創新:西方設計教育趨勢[J].創意與設計,2022(1):79-84.
[4]李四達.互動裝置藝術的交互模式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1,2(8):146-148.
[5]田忠利.藝術與科技的交融——關于“新文科”語境下“新藝科”建設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21(6):52-54.
[6]乞佳,李婳,曹小旭.我國高等藝術教育發展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1(7):82-83.
(許洋洋:西安美術學院影視動畫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