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師范生學科素養培養是衡量其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標。本文以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各學科深度融合協作發展為切入點,探討英語師范生學科素養所體現的學科交叉融合特性,從整合英語學科素養、教育教學素養、現代教育教學技術和其他學科知識等方面提出了提升英語師范生學科素養的路徑。

[關鍵詞]新文科  英語師范生  學科素養  交叉融合  提升路徑

課題:河北師范大學2020年度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信息化教學環境下英語師范生學科素養測量研究——以河北師范大學為例”(課題編號:2020XJJG063)。

研究背景

新文科建設以提高人才綜合素養為目標,以培養具有家國情懷、人文素養、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和協作能力為總體要求,是新時代背景下文科的創新發展。新文科建設使命之一是要促進高校的學科交叉融合。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們逐漸意識到唯有通過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實現學科整合,才能解決科學研究中的新問題。

隨著全球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使教育由“知識本位”逐漸轉向“素養本位”。近年來,教育部陸續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標》)、《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以下簡稱《認證標準》)、《中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以下簡稱《能力標準》)等文件,明確了核心素養概念,對師范生教師教育素養和職業能力提出了要求,旨在進一步提高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從源頭上提升教師的教書育人水平。

英語師范生學科素養內涵

英語學科素養是指在英語學科領域內一個人所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國標》對英語學科素養的描述包含了英語聽說讀寫基本技能和語言運用能力以及英語語言知識,同時也包括英語文化、歷史、社會等方面的知識。英語學科素養強調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批判性、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學生還應具備自我提高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英語學科素養的本質是人文教育。語言與文學、文化、社會、思維密切關聯,歷史的發展與變遷、社會問題的思考與爭論、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價值觀的認同或質疑,都會折射到語言層面,這些都反映出英語專業的跨學科屬性。

總的來說,英語學科素養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語言素養:正確認識和運用語言的規律,能夠進行有效的語言交流。文化素養:正確理解跨文化交流,并以寬容的態度看待文化差異。思維素養:視野開闊,擁有邏輯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并以積極的態度解決問題。自我發展素養:具有終身學習意識,能利用各種資源開展自主學習。團隊協作素養:具有團隊合作精神,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協作。

英語師范生要成為合格的英語教師,還需要具備系統的教育教學素養。教育教學素養是指師范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英國語言教育家J.C.Richards認為語言教師必須掌握六項基本知識與能力:語言知識、語言教學理論知識、教學技能、課程知識、教研能力和文化意識。美國教育家D.Freeman認為優秀的語言教師還應該具備組織、評估能力與專業主動性?!赌芰藴省泛汀墩J證標準》對教師職業能力的表述不盡相同,但是都涵蓋了四個方面:踐行師德、學會教學、綜合育人、自我發展,細分為師德規范、教育情懷、學科素養、教學能力、班級指導、綜合育人、自我反思、溝通合作等。

在新文科理念的基礎上,英語師范生學科素養的構成既包含了顯性的英語學科素養,也有隱性的師范生教育教學素養。兩個層面都由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構成,但又不僅僅是三者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實現三者的統一以及顯性與隱性素養的有機融合,從而形成一套全方位育人體系,是學科育人價值的完整體現。

英語學科素養與教師教育素養的交叉融合

英語師范專業具備其特有的職業屬性,英語學科素養與教育教學素養既相互包含,又有各自的側重點。

第一,英語學科素養與教師教育素養都涵蓋了思維品質與自我發展,重視個人的發展規劃、溝通反思、持續學習與團隊協作等能力。由此可見,兩種素養都強調人的主體地位,重視個人的全面發展,把知識獲取以外的健全人格培養和終身發展放在突出位置,符合專業育人的教育宗旨。

第二,對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的描述包含了語言、文化、思維、自我發展、團隊協作等,即英語學科素養的全部內容。這就意味著英語學科素養為教學提供語言能力保障,是英語教師必須掌握的核心能力,也是師范生教學素養構成的必備一環。因此,《認證標準》和《能力標準》都把“學科素養”列為師范生素養的重要指標。

第三,師范生教師教育素養除了英語學科素養以外,還包含了師范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其中師德規范、教育情懷是師范生職業道德、理想信念和價值立場的根本要求。教學實踐能力主要從掌握專業知識、學會教學設計、實施課程教學等方面對師范生教育教學實踐所需的基本能力提出了細化要求。綜合育人能力則從開展班級指導、實施課程育人、活動育人等方面強調教育“以人為本”的本質要求。

英語學科素養是師范生教育教學素養的基礎和保障,教育教學素養是英語學科素養的系統延伸和拓展。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因此英語師范生學科素養的內涵更加豐富,維度更加多元,其要求和標準均高于英語學科素養。

教師教育素養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

英語師范專業本身就是“英語+教育”的跨學科復合型專業。教師教育素養以全方位育人為導向,其豐富的內涵充分體現了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質。

1.教育技術學在教師教育素養中的作用

2019年,教育部在工作要點中將“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推動教育信息化轉段升級,提升師生信息素養”作為夯實教育發展的基礎之一。《能力標準》提出教師要具備“信息素養”,要求教師掌握信息化教學設備和新技術的操作,提升使用信息技術、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的能力,積極開展有效教學。

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學提供了多樣化手段,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應用、創新都離不開教師,而師范生作為未來的教師,應該充分理解信息化教學的內涵,掌握教師工作必備的教育技術與信息化教學能力,具備將教學活動與信息化技術有效融合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的能力,并成為未來推動信息教育的主力軍。

2.教育學在教師教育素養中的作用

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學科,是一門研究如何培養人的科學。教育學為師范生培養提供科學的教育教學規律知識,包括教育過程、教學原則、教學方法、師德修養等。

《認證標準》和《能力標準》從教學實踐、班級指導、教學反思等方面對師范生教學能力進行了描述,要求師范生能夠依據所教學科課程標準,針對中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科認知特點,進行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獲得教學體驗,具有初步的教學能力和一定的教學研究能力;同時還要了解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理解學科育人價值,將學科教學與育人活動有機結合。教育學理論既可以讓師范生掌握教育規律,理解教育的目的、過程和價值,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也能用于指導教學實踐,因此,教育學是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基礎學科。

3.心理學在教師教育素養中的作用

心理學,尤其教育心理學,可以應用于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學習動機以及學生個性與道德發展等方面?!墩J證標準》和《能力標準》都對師范生班級管理、心理輔導、家校溝通等進行了細致要求。心理學作為大多數師范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掌握認知規律與個體差異,了解記憶、思維、智力的發展路徑,理解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征,從而提高課堂管理效率,激勵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組織教學。同時,心理學還可以幫助師范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掌握基本心理輔導方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推動家校合作,促進學生成長。

提高英語師范生學科素養的實施路徑

在新文科全面建設的新形勢下,探討如何提升英語師范生學科素養的實施路徑是十分必要的。

1.整合英語學科知識與教學法知識

合格的英語師范生既要掌握扎實的語言知識,也要學習系統的教學法理論,并在教學實踐中將二者有機結合。

英語教師進行教學的前提是全面系統地掌握英語學科內容,包括語言知識與跨文化知識,這是進行英語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教學法知識是教學的必要工具和策略,是確保教學成果的關鍵。英語師范生需要學習教育心理學、語言學習理論、語言教學法原則等,熟悉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掌握適當的教學方法。

知識整合不能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在教學實踐中,英語師范生要將語言知識與教學法知識有機結合起來,進行充分的教學設計,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做好課堂教學的組織實施。同時,也要對教學過程進行評估和反思,不斷提高教學質量?,F有英語師范專業教學中存在英語專業知識與教育教學知識剝離的現象,只有整合語言專業知識與教育教學知識,英語師范生才能成為合格的專業教學者。

2.整合現代教育教學技術與教學法知識

現代教育技術為英語教學提供了多種手段與途徑,英語師范生要實現技術與教學法的有效結合,以勝任信息化時代的教學工作。

英語教學要求教師學習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方法,將圖文音像等多模態元素整合,增加教學的信息量和趣味性;還要學會利用網絡平臺建立英語學習網站,提供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方便學生自主學習,進行過程性評估;采用虛擬仿真技術,模擬真實語言環境,進行交際式教學。教師還可以開發微課程,采用微視頻的形式進行重點知識的展示,便于學生學習。技術的有效利用可以幫助教師根據不同學情采取個性化教學,實現分層教學。

英語教師緊跟信息技術發展的同時,仍要立足語言教學法,進行理論與技術的深度融合,確保技術服務于教學,而不是成為教學的負擔,才能真正促進英語教學水平的提高。

3.將跨學科理念融入英語教學

在課程設置上,英語師范專業需要改變傳統課程設置,增加英語與科學、英語與藝術等跨學科課程,以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實現語言的綜合運用。在教學內容選擇上,可以適度加入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如歷史、地理、時政、社會等,擴展學生的人文視野。在教學形式上,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探究式學習,讓學生從英語的視角出發,實現知識遷移,提升語用能力。在考核評價上,可以設置綜合性跨學科英語測試,檢查學生運用英語表達跨學科知識的能力。學校層面還可以建立不同學科教師合作共享機制,豐富英語課程的內涵建設。

完善英語教學中的學科知識整合,優化學科整合制度,落實學科間師資、課程共享,可以極大地豐富英語教學內涵,幫助學生構建綜合的知識網絡,提高英語學科的綜合水平與創新能力。

結  語

新文科背景下,英語師范生學科素養內涵的深度和廣度都實現了極大的延伸。英語師范專業要立足英語學科和教師教育前沿,通過教師教育特色引領,多學科協同發展,助推高質量英語教師教育體系建設,構建多學科支撐的英語師范學科體系,助力英語師范生學科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5):79-86.

[2]方秀才,陳堅林.中國高校外語教育信息化現狀與規劃建設[J].外語教學.2018,39(2):57-62.

(趙詠:河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