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陜西省最美 教師名單公布,銅川市第一中學教師謝華利榮獲2023年“陜西省最美教師”榮譽 稱號,她也是此次唯一一位榮獲此殊榮的銅川教師。9月6日晚查寢回來,謝華利在朋友圈里寫下了這樣一段話:“這份榮譽背后是眾人托舉,在我身邊有太多太 多深耕教育的教師,他們都是最美的教師!”

20231025101528409-23-5e8f1.png

初心:既然選擇了,就一定要做點什么

個子嬌小,打招呼時聲音軟軟糯糯,這是記者第一眼見到謝華利的印象,這與很多報道中的她截然不同:重慶辣妹、援藏教師、一股俠氣,這些極具反差感的詞語同時出現在這樣一位80后教師的身上,似乎矛盾卻又融合。

提起當老師的初衷,謝華利一點不掩飾最初的想法,“剛開始并沒有很想當老師”,但是作為歷史教師,銅川厚重的歷史文化和那股既然選擇了就不認輸的韌勁還是讓她走上了教師這條路,而這一走便是16年。

“歷史學科其實算是比較邊緣的學科,所以我一直在想,如何能夠讓孩子們喜歡上歷史?”當她聽到學生略帶喪氣地說:“謝老師,我們銅川甚至在衛星上都找不到。”謝華利便萌生了以歷史課堂為陣地,提升學生對家鄉歷史文化學習熱情的想法。她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們去親身體驗玉華宮、藥王山、香山寺的美景,也帶學生體驗耀州窯陶瓷文化的神奇,并開創性地開設了《可愛的家鄉——歷史篇》《銅川的美麗傳說》等多門校本課程。

“閑不住”的謝華利每年都會帶領學生參加陜西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參賽中激發學生對于創造的熱情,而每每看到學生拿到獲獎證書后驕傲的表情,都會讓她倍感欣慰,“這些嘗試對學生來說是挑戰,對我也是,我希望我能和他們一起創造出更多有意義的時刻。”她說。

決心:我想做更有意義的事

2017年7月,趁著暑假,和很多有西藏夢的年輕人一樣,謝華利用20多天的時間穿行了整個川藏、滇藏和青藏,而這趟旅行的后勁直到2019年的陜西省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團隊招募教師的公告出來才算正式完結,“我想為西藏的教育做點什么。”這個縈繞在心中兩年的念頭促使謝華利果斷報名。

做完決定之后,現實層面的問題漸漸凸顯,一方面是對于剛剛生完二胎,自己身體能否適應的顧慮;一方面是對于大女兒面臨幼升小及二孩到來心理上能否適應的擔心,這個在謝華利嘴里自稱很“二”的選擇讓她陷入了兩難。還好,家里人的支持像是強心劑一般給了她足夠的力量。一邊是夢想,一邊是親情,即便頻頻回望,可趕路要緊。

8月的格桑花開得正艷,連綿的雪山在廣袤的大地上無聲地佇立著。校園里,學校師生身穿節日盛裝,手捧哈達,以藏族特有的高貴禮節喜迎遠方的客人。

拉薩阿里地區高級中學海拔3700米,入藏初期,由于高寒缺氧,謝華利和同行的其他教師都出現了頭痛、胸悶、氣喘等高原反應,3月份最干燥的時候,皮膚已經干到只能抹豬油入睡。謝華利一邊克服種種生理上的不適,一邊了解該校的基本情況:學科能力較弱、教師教學方法陳舊、科研基礎相對落后;而且學校大部分學生來自阿里深度牧區,從小學習習慣較差。面對這些情況,需要做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成了謝華利入藏后每天思考的問題。

“當時由于學校學科教師緊缺,我接手了高三的歷史課,還專門制訂了專題復習與練考相結合、核心主干知識背誦與解題技能相結合的備考策略。”謝華利說。由于受援學校師資緊張,她連續三年承擔受援學校高三歷史教學工作。最忙的時候,謝華利每周要上30多節課,她看過早晨5點的星空,也看過深夜12點的星空。

用心:我要把這顆種子埋下去

“學習很重要,可孩子們的心理狀態更重要!”作為銅川市最早的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之一,謝華利長期堅持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主動承擔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來到西藏后,在與孩子們的朝夕相處中,謝華利發現,可能是由于部分同學從小生活在游牧地區,離家赴學,非常辛苦,所以心理也非常脆弱。“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上心理課的過程中,有個孩子突然問我‘心理到底是什么’,我當時自己都蒙了。”而這個疑問也更堅定了謝華利把關愛心理健康的觀念傳播開來的信念。

在做好本職工作外,謝華利積極組建了一支心理教師團隊,利用學生晚九點至九點半的休息時間,開辦了“心靈之聲”廣播。在這里,老師們更像朋友一般,傾聽并解答著學生這樣那樣的困惑。“關愛心理健康的初衷,就是想讓學生有意識地關愛自我。我和團隊的每一位老師其實就是播撒種子,希望我們的學生在以后人生道路上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都能知道該如何應對。”謝華利說。

通過組建心理社團、心理知識宣講、專題心理講座、對不同年級心理班會的指導等方式,謝華利和她的團隊用能想到的各種方式幫助孩子們打開心結。一聲聲“媽媽老師”讓謝華利紅了眼眶,從關中平原到海拔4000米的世界屋脊,相距遙遙,卻在此刻緊緊相依。

異地辦學對于學校來說最艱辛的工作就是送學生回家,因為路途遙遠,這里沒有暑假,每年只有一次寶貴的回家機會。為了真正走近學生,謝華利選擇一路向西護送學生回家。2019年12月,謝華利積極報名參加護送學生的工作,和孩子們一起經歷著艱辛的回家路。2020年7月,她再次報名護送學生到更遠的革吉縣,在這里,她第一次在荒郊野嶺過夜,寒風刺骨的夜晚,只能原地休息。“每次到縣城,即使平常不是很熟悉的人,但只要知道我是學校老師,他們都會投來特別尊敬的目光,提供最積極的幫助。”謝華利說。學生的淳樸熱情是謝華利工作的動力。

援藏之前,謝華利曾主持建設過多個不同類型的社團。援藏期間,為了讓長期處于寄宿制下的受援學校學生們的業余生活能夠豐富多彩,拓寬他們的視野,她積極推進學校社團建設工作。在她的推動下,受援學校的社團從4個增加到39個,內容涵蓋了心理、科創、歷史等多個領域。2020年9月,該校的社團活動得到了前來視察的時任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等領導的高度贊揚。

真心:我想讓更多平凡而又努力的老師被看見

今年的教師節,謝華利再次收到了當時的歷史課代表美朵的短信:“謝老師,感謝您為我們做的一切,我不是您帶過最好的學生,但我真的很惦記您!”謝華利笑著說:“當時自己不想做老師,但是現在回望這一路,我覺得自己當老師很有意義。”

曾經,是遠方,是夢想;如今,是牽掛,是過往。如今談起那趟援藏之旅,謝華利依舊清晰地記得剛到高原與安康江北高級中學李輝彩老師互相留存彼此房間的鑰匙,記得樓上援藏校長趙江社每晚為學校發展而來回踱步,記得每位漢藏老師在組建心理輔導中心和社團時的付出與支持,記得日復一日帶領青年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各種嘗試,記得藏族老師在飯桌上教她藏語時的歡聲笑語,記得藏歷新年時學生巴桑不遠千里為她帶來的那碗粥,記得操場上學生們那些無憂無慮的笑臉,也記得告別時那些不舍的眼淚。“我想去更廣闊的地方書寫教育,我帶走的遠遠多于留下的東西。”謝華利目光灼灼,一如當初的堅定與勇敢。

人類的贊歌就是勇氣的贊歌,而勇敢在謝華利身上變得更為具象化,是16年前只身來到陌生城市任教的她,是作為歷史老師卻勇于鉆研心理學的她,是帶領學生打破專業壁壘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她,是跨越山海不遠千里只為做點什么的她,是哪怕荊棘叢生卻從不抱怨的她,是溫柔且堅定地說著“接納一切”的她。“我見過更苦的人,我也見過更多扎根一線默默耕耘的教師們,與他們相比,我很幸運被大家看到了。”在她嘴里,所有的苦難都被稀釋,留下的只有感恩。謝華利的微信頭像是在群山之中向著太陽遠眺的自己,朋友圈背景的格桑花嬌艷欲滴始終向陽而生,溫柔如她、肆意如她、堅韌如她……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