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國之大計,教育為本!高等學校承載著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圣使命。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涉及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事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根鑄魂,是立德樹人的關鍵,任重道遠。培根,是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培人生之根;鑄魂,是通過教育來打磨學生的性格和品質,鑄民族之魂。廣大教師要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深入挖掘課程內容中可以培養學生時代精神、民族精神、科學精神、人文素質、社會責任、創新意識、辯證思維的思政元素,并進行充分的備課和設計,將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知識的傳授中,厚植家國情懷,全面提高學生緣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做學生成才成人的引路人。

一是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禮記·學記》有載:“為人師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書育人,此乃師德之本也。”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是通過自己正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傳授”知識的。如果不能做到“正己身”,又何談教書育人呢?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只有優秀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只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才能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新時代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培養,要求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明底線、守規矩,加強道德修養和職業素質,努力做“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二是弘揚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應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引導學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深入挖掘課程背景、發展史,古今對比和中外映照,以及國之重器、大國工程等創新成果中所蘊含的使命感、責任感、愛國精神、奮斗精神、開拓精神。譬如我國航天事業的輝煌、高鐵事業的領先,“兩彈一星”元勛等眾多領域的廣大科學家的無私奉獻、愛國情懷等,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國家發展歷程的艱辛,國家的繁榮來之不易、黨的領導英明果敢,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歷史使命感和奮發進取心。

三是培養科學精神,啟發創新意識。教師是教學內容的示范者、認知過程的設計者、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在課堂上,教師不但要講解相關知識“是什么、為什么、干什么”,更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強化辯證思維,培養探索精神。楊振寧博士對中國科技大學的同學們提出:“要有科學的直覺意識去創造,用堅持不懈的努力去奮斗,以扎實的知識力量去克服困難。”在介紹科學家的學術水平、成就和貢獻的同時,應重點介紹他們獻身科學、不斷創新、求實嚴謹、堅忍不拔、不折不撓的科學精神及科學家品質。

四是關心學生人文素質,培養責任意識。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面對正在長知識、長身體的青少年,教師的思想觀點和道德、作風等勢必會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應當肩負起培育學生精神成長的初心使命,培養職業素養和責任意識,關心學生的心理發展、健全人格,完成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每門課程都有相應的倫理價值規范,讓學生知曉本專業所應遵循的價值觀念、倫理原則和行為標準,做到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總之,教師要堅守初心,以學生為中心,面向未來,全面發展。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堅持專業與思政相結合,潛移默化,培根鑄魂;堅持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行動自覺,全程跟進,做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