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出“中國心”
——中國傳統藝術元素在幼兒美術活動中的運用
作者:■文/曹 芮
發布時間:2023-10-24 10:21:22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中國傳統藝術元素繪本融合了繪本圖文并茂的特點及中國傳統藝術元素,給人以淳樸、原生的審美感受,具有非常高的美學價值。幼兒接觸中國傳統藝術的渠道有限,教師要通過細細品讀,領悟文本內涵與畫面信息,根據繪本的圖片特點進行剖析,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尋找具有中國傳統藝術元素的繪本并開展美術活動,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中國傳統藝術及中國傳統藝術元素繪本的定義
(一)中國傳統藝術的定義
中國傳統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新石器陶器上的彩繪到唐朝唐三彩的顏色,從敦煌莫高窟惟妙惟肖的壁畫到齊白石活靈活現的水墨畫,從三星堆青銅器上的花紋到民國時期的版畫,無一不體現著濃濃的中國傳統藝術元素。中國傳統藝術包括剪紙、版畫、染布、刺繡、雕塑、書法、繪畫等多種內容,包含平面、立體和綜合三種表現形式,有著不同時代的底蘊和特征。中國傳統藝術元素的價值在于能體現中華民族的精髓和傳承,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堅定的信念。
(二)中國傳統藝術元素繪本的定義
繪本與國內的圖畫書類似,起源于西方的一種圖書形式,顧名思義指畫出來的書,即以繪畫為主,并有少量文字的書,能夠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力,促進幼兒審美能力和思維的形成。而中國傳統藝術元素繪本不僅具有繪本圖文并茂、情節生動的基本特點,還在其中加入了中國傳統藝術元素。例如,《阿詩有塊大花布》中的紅印花布、《過年的新衣》中的剪紙、《小蝌蚪找媽媽》中的水墨、《兔兒爺》中的泥塑等。
二、中國傳統藝術元素繪本對幼兒美術活動的意義
陶行知先生說過:“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生活決定教育,因此我們對幼兒的教育不能脫離生活,而生活又是藝術的源泉。因此,幼兒園各領域的活動應回歸幼兒生活。中國傳統藝術元素美術質樸自然,表現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趣,與幼兒的生活息息相關,老式屋子的橫梁、剪紙、二甲的藍印花布等無不展現著中國傳統藝術元素。
(一)易于幼兒了解中國傳統藝術的形式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瑰寶更是數不勝數,其中就包括了多樣的傳統美術形式,例如,剪紙、藍印花布、木雕等。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教師要抓住幼兒這一群體,將民族文化在他們小小的心里扎根。
(二)易于幼兒提高對中國傳統藝術的興趣
美術活動是幼兒接觸美、感受美的重要途徑。如果直接將這些復雜的傳統藝術元素展現在幼兒面前,他們自然會缺乏興趣,缺少情境性。而中國傳統藝術元素繪本將傳統藝術元素融入在故事圖畫中,借助繪本內容創設故事情境,幼兒可以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欣賞傳統藝術元素。
(三)易于幼兒提高美術創作能力
中國傳統藝術元素繪本對于幼兒美術活動更多的是一個載體,教師借助繪本根據幼兒的不同年齡段設計美術活動。通過閱讀繪本,幼兒潛移默化地得到了中國傳統藝術的構圖、色彩等知識,并嘗試聯想故事中的事物,以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作品。經過這樣的活動,幼兒的創作更加豐富、生動,表現手法更加富有創意。因此,借助繪本中的中國傳統藝術元素對于開展幼兒美術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三、中國傳統藝術元素在美術活動中的運用
在美術活動中,我們如何選擇具有中國傳統藝術元素的繪本,并創設故事情境開展豐富多彩的美術活動呢?以大班活動《阿詩有塊大花布》為例,筆者淺議一下中國傳統藝術元素在美術活動中的運用。
(一)選擇適宜繪本,提高幼兒審美
中國傳統藝術元素繪本不僅包含著傳統文化的繪本,還蘊含著中國傳統藝術元素的繪本。中國傳統繪本無論是從造型還是色彩,都充分地體現了濃濃的民族文化和傳統美術元素。例如,《一團青菜成了精》我們借助國畫的意境,采用實則功力匪淺的寫意手法,結合現實與想像情境,創造出一個個具有中國傳統藝術元素、活靈活現的青菜形象,體現東方獨有的藝術特色;《煙》這本圖畫創作風格十分鮮明、獨特,書中的剪紙色彩和靈動造型,將國際化的創作視野和中國傳統剪紙完美融合,極具藝術性;《從前有個筋斗云》采用熟稔的水墨技巧,加上中國古代壁畫的色調,讓繪本有著濃厚的中國味道;人物外放的情緒表達和濃重的勾邊又很好地照顧了當下小讀者的審美趣味;繪本《烏龜一家去看海》以藍印花布與中國傳統水墨畫風相結合,用拼布的方式營造出水墨畫的感覺,以此增強幼兒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感;繪本《桃花魚婆婆》采用藍色為主的彩鉛技法,結合湘西苗族的蠟染和苗繡形式來創作,繪本的整體色調接近傳統蠟染布的靛藍色,營造懷舊的氛圍,濃濃的苗族元素營造了充滿中國特色的氛圍,帶給幼兒濃厚的興趣,使其充分發揮了想象力。
首先,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在蘊含中國傳統藝術元素的繪本中選擇適合他們的繪本。有些傳統藝術的制作原理復雜難懂,幼兒不易理解,這會對美術活動的開展產生影響。因此,在這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中國傳統藝術繪本中,教師要選擇適合幼兒年齡段所理解的內容。其次,繪本中的中國傳統藝術元素和故事內容要貼近幼兒的生活,引發幼兒的共鳴。能讓幼兒產生共鳴的繪本,可以激發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會為活動的開展奠定一定基礎。最后,教師在選擇這類繪本時,要重點選擇那些含有美術元素、畫面具有鮮明民俗特征、表現手法適合幼兒“最近發展區”的繪本。
在大班的美術活動中,筆者選擇了《阿詩有塊大花布》。這本繪本從圖畫上來看,整本書以灰色和紅色兩種顏色構成,通過兩種顏色的鮮明對比,給人很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從內容上看,整本繪本講述了個子小小、羽毛少少的阿詩用自己的大花布給大大小小的動物裁剪了各種它們需要的東西:衣服、沙發套、圍巾等,故事溫馨而又親切;從人物上看,這本繪本選擇了幼兒喜愛的動物形象,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從元素上看,整本繪本以具有中國特色的紅印花布貫穿始終,并且在灰色背景下更加凸顯出了紅印花布顏色鮮艷、圖案豐富的美術特征,蘊含著中國傳統韻味。
(二)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幼兒興趣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幼兒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 乃是喚起他們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繪本中有趣的故事內容就是培養幼兒美術興趣之所在。繪本故事中人物和情節的變化,會使幼兒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因此,教師要布置好場地,利用生動的語言,根據繪本的故事內容創設情境,調動幼兒對活動的積極性,從而激發他們創作美術的興趣。
《阿詩有塊大花布》講述了阿詩用自己的花布給其他動物裁剪了許多它們喜愛的東西,但是直接把這個故事照搬到活動中,會使得前期導入過于長,沒有充足的時間留給幼兒去想象并進行創作。于是,教師提取繪本的中心內容,創設了“阿詩開了一家花布店”這個簡單又貼近生活的故事情境。我們考慮到繪本的色彩特點是灰色和紅色,在創設故事情境時,教師又加入了“阿詩在一個灰色的森林里開了一家紅印花布的商店,給整個森林帶來了不一樣的色彩”的故事。在活動開始時,教師和幼兒在輕松愉悅的音樂中進入森林,而大班幼兒在活動的開始部分就進入到了這個故事情境中,并且對后面發生的事非常好奇。接著,教師出示灰色森林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這片森林與平日看見的森林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緊接著,播放灰喜鵲叫的音頻,幼兒引出本故事情境的主角——阿詩,并通過出示灰色森林里的一座紅色房子,引出阿詩的花布店。
陶行知先生在《創造宣言》中申明:“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才。”美術活動很容易變成教師在示范,幼兒在模仿,極大地束縛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于是,教師在阿詩花布店的情境中加入“參觀阿詩是如何制作紅印花布”的故事情境,通過視頻的方式讓孩子了解制作流程,并讓幼兒暢想自己想設計一塊怎樣的紅印花布,教師不做過多強調,不干涉幼兒的想象。最后,以“幼兒幫助阿詩生產更多的紅印花布”的情境,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設計創作,整個活動一環扣一環,目的就是為了讓幼兒創設出完整的、有趣的、貼近幼兒生活的故事情境。在活動中,幼兒能夠主動欣賞紅印花布的藝術特點,并在有趣的情境中設計制作紅印花布,對紅印花布這一中國傳統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發掘美術元素,構想制作流程
陳鶴琴先生曾提出:“提供多種多樣的材料和工具,給兒童以繪畫的機會,可以直接刺激兒童的操作欲望,促進其產生創作的動機。”繪本相較于平常帶有圖片的書本而言,具有多元的藝術創作風格。不同的中國傳統藝術元素繪本蘊含的傳統藝術元素也不同,有花布、水墨、剪紙、青花瓷等。教師要挖掘出蘊藏在繪本中的各種中國傳統藝術元素,將這些繪本與美術情境進行整合,鼓勵幼兒主動欣賞、動手操作,體驗不同傳統藝術的特點,感受活動的樂趣。
首先,教師要運用不同的表現方法幫助幼兒理解繪本所表現出來的內涵。例如,《兔燈》讓幼兒知道兔燈是中國傳統手工,幼兒可以自己動手制作簡易的兔燈;《一團青菜成了精》表現了中國水墨的美,幼兒在了解水墨的繪畫形式后,可以嘗試用手指、棉簽等自行創作;《漏》以夸張的表現形式以及時濃時淡的水墨變化,激發幼兒的創作興趣,他可以自由大膽地運用水和墨繪畫自己心中的“漏”。中國傳統藝術繪本中的剪紙、水墨等吸引著幼兒,教師可以從繪本中挖掘多元化的中國傳統藝術元素,引導幼兒欣賞感受這些不同的中國傳統藝術,體驗不同的創作樂趣,從而使幼兒對美術活動更加感興趣。
其次,幼兒的美術活動很難達到民間傳承的水準,很多專業的操作相對于幼兒來說比較難,很多材料對于幼兒來說不易操作、安全性低。為了讓幼兒能充分體驗創作的樂趣,教師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將傳統藝術的步驟相對簡化,材料進行平行更換,科學合理地安排幼兒的制作流程。例如,版畫要用小刀將木板刻出復雜的花紋或者好看的圖案,這對于幼兒來說,操作工具安全性低、操作流程難度大、操作過程耗時長。教師就需要將其中的步驟簡化,把材料替換成同類型或能達到最后成品效果的材料。教師可以將木板替換成吹塑紙,將小刀替換成圓頭的木棒。吹塑紙容易畫出圖案,圓頭的木棒也能一定程度上保護幼兒不被尖銳的物品劃傷。
《阿詩有塊大花布》這本繪本蘊含著紅色與白色兩種顏色組成的紅印花布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元素。教師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了造型獨特、畫面豐富的圖案,引導幼兒進行欣賞。在欣賞的過程中,教師采用形象易懂的語言引導幼兒自主觀察、發現、對比,并讓幼兒用自己的語言將發現表達出來。
根據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教育主張,教師在情境美術中讓幼兒制作紅印花布的活動內容。當看見繪本的時候,教師腦海里浮現的是孩子自己設計、染紅印花布的情境。于是,教師選取了紅印花布這一傳統藝術元素進行活動設計。然而,紅印花布這一傳統藝術要經過設計、雕版、印花、浸染、刮漿等流程,顯然這些步驟對于幼兒園孩子想要在短短的活動時間內是無法做到的,如何才能快速并且異曲同工地表現出紅印花布的特點呢?在操作材料的選擇上,教師反復進行思考,最后選用粗的白色油畫棒和扎染的染料,采用油水分離的方法表現出這一傳統藝術的特點。幼兒先用粗的白色油畫棒在乳白的布上進行設計,在這過程中替換了傳統工藝中設計、雕版、印花的流程,以方便幼兒更好地操作。隨后,幼兒戴上手套,將設計好的布放到裝有紅色扎染顏料的盒子里進行短暫浸染。傳統工藝中運用的紅色染料上色一般需要20分鐘的時間,對于大班的美術活動來說,染色的過程是來不及的,而扎染的染料具有上色快、顏色亮的特點,能很快地被布吸收,因此教師選擇了紅色扎染染料。通過這一系列的簡化操作,幼兒很快就能制作出屬于自己的紅印花布。
(四)抓住繪本特點,展現幼兒作品
教師要為幼兒創設展示平臺,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展示幼兒的作品也是美術活動的一部分。幼兒作品的呈現形式可分為開放式呈現、組合式呈現、情境式呈現,教師要通過多元化的呈現方式,結合繪本中的中國傳統藝術元素特點,設計出一個獨特、新穎的展現方式,讓幼兒感知作品的藝術美,以提高幼兒的自信。
整本繪本通過灰色和紅色兩種色彩對比給人以視覺沖擊,灰色能夠更好地突出紅印花布這一中國傳統藝術元素。因此,在幼兒作品展現形式上,教師利用繪本中這一表現特點,采用灰色的相框將幼兒制作好的紅印花布掛在展板上,突出幼兒制作的紅印花布,主體明確,色彩鮮明。但是僅僅只是展示缺乏一絲亮點,教師還采用了以小見大的方法,將展板的背面畫上灰色森林和動物,并且將動物身體部分摳出來,相框掛于畫的另一面,在幼兒互相欣賞完設計的紅印花布圖案后,用“變魔術”的方式將背面轉向幼兒,幼兒在看到自己設計的紅印花布被小動物們都穿在身上的時候,會表現出自豪感,從而體會到美術創作的樂趣。
現如今,繪本中的中國傳統藝術元素對于幼兒園情境美術活動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教師要充分利用繪本中的中國傳統藝術元素,創設有特色的、有趣的情境美術活動,沖破一貫的教學風格,從整體上因材施教,充分發展幼兒各方面能力,了解中國傳統藝術,培養濃濃的民族自豪感。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幼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