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小學全科教師職前培養現狀研究
作者:■文/李 丹 茆婷婷
發布時間:2023-10-24 10:11:34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本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陜西鄉村振興戰略的小學全科教師職前培養》,
課題編號:SGH21Y0390。
2014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提出:“針對小學教育的實際需求,重點探索小學全科教師培養模式,培養一批熱愛小學教育事業、知識廣博、能力全面,能夠勝任小學多學科教育教學需要的卓越小學教師。”陜西省本科批次明確提及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的學校共有8所,本文對此8所院校小學教育人才培養方案從培養目標、畢業要求、畢業條件、課程設置、培養路徑等幾方面進行了認真研究,以期為各院校探索小學全科教師培養模式及培養卓越教師提供參考依據。
一、小學全科教師綜述
為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促進農村教育均衡發展,2012年教育部、中央編辦、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關于大力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2014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2018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央編辦印發《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2018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這些文件均指向探索小學全科教師培養模式,擴大全科教師培養規模,培養一批熱愛小學教育事業、知識廣博、能力全面,能夠勝任小學多學科教育教學需要的卓越小學教師。
將小學全科教師等同于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即在貧苦地區能夠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能勝任農村小學階段所有學科教學,能夠解決偏遠地區師資困難的全科教師)已不能完整闡釋小學全科教師的內涵。無論是鄉村還是城市都需要小學全科教師素質全面、知識廣博、視角全景、能力全面,可以指導學生突破學科壁壘、有效聯結知識,這也是國家出臺政策鼓勵小學全科教師培養探索的初衷。
小學全科教師的提出借鑒于全科醫生,全科醫生并非包治百病的醫生,特指可全面衡量患者癥狀,能夠綜合處理常見病、多發病及一般急癥的多面手。成都大學師范學院小學教育系黃云峰借鑒醫學領域對全科醫生的界定,認為小學全科教師是能全面理解小學階段國家所開設的課程目標、價值和內容,并能擔任語文、數學、科學等多門學科教學的教師。學界對小學全科教師的認知尚未能達成一致,所呈現觀點主要有三類。
本文所研究的小學全科教師并非指能教小學一到六年級所有學科的教師,小學全科型教師是相對于分科教師而言的,是指掌握教育教學基本知識和技能、學科知識和能力結構合理,能承擔國家規定的小學階段多門課程的教學工作,從事小學教育教學研究與管理的教師。全只是一種價值概念,而非數量意義。職前培養和職后培養是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的兩個重要途徑,職前培養由師范院校承擔,以學歷教育為主,解決全科教師“全科教學能力”“學科融合”等問題;職后培養則以在崗培訓為主,由教育學院、教師進修學校、專家團體等組織方完成的培養,主要解決全科教師的專業深化和發展問題。
因此,教育行政部門要深入了解我省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現狀,準確定位小學教師角色,這對培養符合我省發展所需的小學全科教師,落實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小學全科教師職前培養在各高校屬于老專業新方向,職后培養還處于萌芽階段尚無成熟體系,故本研究以職前培養為研究主體。
二、陜西省小學全科教師職前培養方案比較
陜西省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的本科院校共有14所,除陜西師范大學“小學全科方向”所對應的培養專業為教育學外,其余均為小學教育專業。其中,將目標定位為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的高校共8所(含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專業)。下面,筆者以陜西省8所小學全科教師培養院校最新人才培養方案為基礎,簡要分析一下小學全科教師職前培養方案。
1.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決定“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筆者經過梳理此8所院校小學全科教師人才培養目標發現,5所院校均將培養方案定位為“立足陜西、面向西部”,即為陜西及西部地區小學教育提供人才。
從核心素養來看,小學全科教師應政治信念堅定,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熱愛小學教育事業,以生為本,能夠適應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求,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地方經濟發展需要,適應小學教育教學發展需要。從核心技能來看,小學全科教師應當具有較高的科學與人文素養,掌握學科基本理論及基礎知識,具備相關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富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以及終身學習理念。
對小學全科教師的未來畫像,絕大多數高校期望畢業生能夠勝任小學全科教學與教育管理工作,個別學校期望其可以在教法研究及教學實踐方面學有所長,陜西師范大學更是表達了對學生發展優秀、有機會成為未來教育家的期許。
學校要立足西部,培養面向西部地區的小學全科教師,就要了解西部地區發展水平、發展重點、特色特征,鞏固學生的學科本領及實操技能,組織開展教學設計、跨學科主題活動設計等。還要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體現全科的實質,而不是將全科作修飾詞體現在培養方案中。
2.畢業要求
8所院校中最少有6所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小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及小學教師核心素養的要求,制定了小學教育專業基本畢業要求。
內容主要有師德規范、教育情懷、學科素養(陜西師范大學此項為知識整合)、教學能力、班級指導(班隊管理)、綜合育人、學會反思(陜西師范大學此項為反思研究)、溝通技能(陜西師范大學此項為交流合作)。
在此基礎項之上,陜西師范大學還對學生自主學習、技術融合、國際視野等方面提出了要求。西安歐亞學院則在學生學習活動中增加了美育的要求,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藝術素養,能夠在適當教學情境運用藝術手段和方式,以此提升學生對美的感受力和表達力,以及對生活的觀察力和想象力。
國家文件詳細指導下的畢業要求在各院校人才培養方案中體現的大同小異,這也是各院校求穩的表現。詳細的文件為各院校制定畢業要求提供重要依據的同時,也成為各院校自由發揮的“桎梏”。如在“教學能力”指標描述中,4所院校沒有明確寫出教學能力的培養思路,且表述程度及可評價性比較模糊。
3.畢業條件
絕大多數學校要求學生修讀4—6年,且需修夠教學計劃規定的學分才能滿足畢業條件。如西安思源學院在達成學分要求的基礎上,要求畢業生需達到第二課堂要求,且體能測試合格方可畢業;陜西師范大學要求畢業生必須通過粉筆字技能測試與鋼筆字技能測試,普通話水平測試必須達到二級乙等以上(少數民族學生達到三級甲等以上水平),閱讀不少于5大類共48本課外書籍,滿足一定閱讀數量與質量要求的學生方可畢業;延安大學創新學院要求畢業生必須具備“四證一能”(四證:教師資格證、普通話證、計算機等級證、三筆字等級證;一能:專業教學能力),經過相關課程教學訓練可以勝任體、音、美等學科教學;西安歐亞學院要求學生提供教師資格證筆試合格證明,要完成語文、數學、科學、跨學科教學設計102篇,普通話水平測試必須達到二級甲等及以上,試講基本功、硬筆書法基本功考核C級及以上,還要提供20份讀書報告,綜合實踐活動策劃與執行不少于3次,年志愿服務不少于20小時。
畢業條件是促使學生在畢業前獲取更多求職砝碼的基礎,能夠客觀反映學生的培養質量,能夠保障學生在校期間有效學習。制定畢業條件時,學校在充分體現基礎性和師范性的基礎上,還應適當體現全科性,如西安歐亞學院要求學生必須完成的跨學科教學設計就非常值得其他學校參考。其他學校也應積極探索全科培養方式,將其作為畢業條件以評測學生完成情況。
4.課程設置
自師范教育體制形成以來,教育界一直圍繞師范性與學術性、專業課程與教育類課程協調性等問題進行爭論。張正峰認為提高學生的師范性(即教學實踐能力)是最重要的;楊燕燕則認為理論和實踐二者不能割裂,學生的實踐素養培育離不開理論導向;彭壽清等學者認為職前培養應加強實踐,減少學術性的束縛,構建新的角色定位、課程體系(課程目標確立、內容選擇、方案推進、評價效能等)。
實踐性和學術性在小學全科教師培養上如何平衡是學校課程設置的重點和難點,重理論輕實踐、課程內容不合理等直接影響著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的質量。因此,學校要以綜合性、全面性、實踐性為核心導向,合理調整、規劃、分配專業課程與實踐課程之間的比例,積極促進小學全科教師培養質量的提升。
筆者曾對全國30所開設小學教育專業的高等院校課程設置進行了研究,發現被提及的課程類型有通識通修課程、通識教育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學科平臺課程、大類平臺課(大文或大理)、分方向學科課程、教育實踐課程、素質拓展課等。在陜西省本科批次明確提及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的8所院校培養目標、人才去向調研中,筆者發現其課程內容與全國30所開設小學教育專業的高等院校課程設置模塊不謀而合,設有通識教育模塊(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模塊、專業課程模塊、教師教育模塊、實踐教學模塊、集中實踐課程、實踐創新模塊、第二課堂(素質拓展)模塊等,各學校課程設置及學時、學分分布情況匯總如表2所示(附文后)。
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學校如若采取“拼盤式”組合原老專業已有課程以構建新的培養體系,只會使課程出現量大質差的效果。有效整合是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學校要打破原培養方案的限制,以目標為導向,由人才培養目標倒推人才培養所需課程的整合。還要重視學科之間的關聯性,對內容適當取舍,平衡必修課與選修課占比,強化基礎課程,重視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均衡發展,突破學科與學科之間、培養校與實踐基地學校的合作壁壘,實現人文價值、地方價值及社會價值相統一的全方位綜合培養,積極完善小學全科教師培養體系。目前,小學教師大多是語文、數學可以同時勝任,科學、美術、音樂、體育、信息技術、綜合實踐等課程比較薄弱,這與各院校培養路徑是分不開的。
5.培養路徑
陜西省小學全科教師職前培養主要有三種模式:
(1)大文大理方向教學能力培養+多學科綜合教學能力培養。其中,大文、大理方向的培養分為“綜合文科、綜合理科方向課程培養”(如西安文理學院)和“語文、數學方向課程培養”(如延安大學創新學院、西安歐亞學院、咸陽師范學院)兩大類。
(2)不設方向,按照人才培養方案完成學分即可(如陜西師范大學、陜西學前師范學)。
(3)設全科方向人才培養。其中,全科方向有兩種情況:一是全科培養必選方向,二是與其他學科方向并列的選擇培養(如語文、數學方向等)。
無論大全科或小全科、分方向或綜合發展,都是目前各地方院校努力嘗試小學全科教師職前培養的有效途徑,我們很難評說哪種培養方式是絕對正確及經得住時間、實踐檢驗的。筆者認為,適應時代、適應需求、與學校資源匹配的培養路徑才是有效的。
三、結語
明確清晰的目標定位,指標清晰的畢業要求,科學合理的畢業條件,綜合適恰的課程設置,適時適需的培養路徑,有梯度可衡量的評價體系等,這些都是學校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由優到特探索小學全科教師培養模式的積極實踐。此外,學校對全科進行了合理取舍,積極平衡各學科的深度、廣度及學科間的融合度,積極整合學科課程,為培養高層次、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助力。目前,陜西省小學全科教師職前培養還處于起步階段,理想與現實之間還有一些差距,但毋庸置疑的是教育的根本目標是解決真實問題,融合教學對現行教育體系的探索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價值。
作者單位 西安歐亞學院人文教育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