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音樂家莫塞爾曾言:“音樂欣賞在一定意義上是音樂活動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音樂欣賞是小學音樂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培養學生音樂興趣,拓寬學生音樂視野,提升學生音樂感受、理解、鑒賞能力,陶冶學生情操的重要途徑。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學生通過學習旋律、節奏及音調獲得感官刺激和審美體驗,積累音樂經驗。這些審美體驗及音樂經驗又能激發學生的音樂想象力,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豐盈學生的情感世界,促進學生的音樂感知,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綜合素養。那么,如何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審美意識呢?下面,筆者從五個方面進行簡要分析,以期能夠為同仁提供借鑒。

一、設計圖形譜,深化音樂感知

所謂圖形譜,就是利用點線等圖形或各種記號、符號,將抽象的音符、旋律具體化、形象化、直觀化,以體現旋律走向、節奏長短、音的強弱、節奏音型等音樂表現要素。例如,在奧爾夫教學法中,音樂線條就化身成了視覺可見的圖形譜,教師會利用各種視覺符號代表音樂中多變的旋律,從而促進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和理解。因此,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不妨依葫蘆畫瓢,展現多樣化的音樂圖形譜,讓學生在欣賞這些簡潔、清晰的符號或圖畫中掌握音樂旋律和節奏,并逐漸深化感知,加強理解,豐富自身音樂體驗感。

在欣賞《單簧管波爾卡》這首波卡爾體裁的音樂作品時,筆者利用課件展示了一些與樂曲相關的圖形譜,如一圈套著一圈的圓環、跳動的小蝌蚪、像心電圖一樣起伏不定的線條等,讓學生自主欣賞。學生從中就會感受到這首樂曲歡快、愉悅的情感特色,掌握基本的旋律和節奏。隨后,筆者讓學生根據這首樂曲自主設計圖形譜,有的學生將圖形譜設計成了美麗的花朵,先畫出八片花瓣,再根據旋律變化畫出枝葉和花柄等,最終呈現出了一朵朵美麗的小花,正如同這首樂曲一般熱情、奔放,從開始的含蓄到后面的完全綻放,將聽覺和視覺元素進行了深度融合;有學生根據節奏畫出簡單的波浪線條,起起伏伏就像芭蕾舞一樣輕快、活潑、充滿激情;還有學生根據旋律的不斷變化畫出了燃放的煙花,在絢麗的煙花中人們感受到了愉悅的氛圍……學生畫出的圖形譜各式各樣,將這首樂曲的風格描繪的惟妙惟肖。

在欣賞《花之圓舞曲》這首音樂作品時,筆者同樣讓學生先欣賞與之相關的圖形譜,然后參考這些圖形譜進行自主創作。學生根據樂曲的特點畫出了各式各樣生動、有趣的圖形譜,有的像電話線,有的像笑臉,有的像水中泛起的漣漪,還有的像萬花筒……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到:“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筆者巧妙地運用了圖形譜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了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通過自主繪畫的方式將音樂旋律展現出來,實現了聽覺與視覺的雙重感知,為后續的音樂學習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二、創設情境,引導想象創造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內容,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交融的課堂氛圍可以讓學生快速地捕捉音樂形象,進入音樂角色,置身于音樂旋律中,入情入境地感受、體驗音樂之美。大部分音樂作品與現實世界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可以形象地反映人的情感變化和內心活動。因此,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想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學習中,引發學生的音樂想象,挖掘學生的音樂創造潛能,使學生獲得更加深刻的音樂感悟和審美體驗,就要創設適切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賞析、想象、思考,獲得更加豐富、深刻的音樂體驗,從中感受作品所蘊含的情感。

例如,在欣賞《大鳥籠》這首音樂作品時,筆者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了一幅美麗的森林圖,用生動的導入語帶領學生走進大森林:“同學們,今天陽光明媚,小動物要在森林里舉辦一場音樂會,讓我們一起走近它們,聽一聽它們演奏了哪些動聽的曲子。”隨后,筆者為學生播放了《大鳥籠》這首樂曲,并問道:“同學們,你們剛剛聽到了哪些動物的聲音?”學生紛紛說道:“小鳥的叫聲。”筆者追問道:“這個叫聲是用什么樂器演奏出來的呢?”學生有的說長笛,有的說鋼琴,有的說口風琴,還有的說小提琴,答案五花八門。為了進一步幫助學生掌握這首樂曲的旋律,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筆者又播放了一遍樂曲,讓學生認真聆聽并說一說這首樂曲表達的思想情感。有的學生說:“我聽到小鳥在歡快地歌唱,它們的心情十分愉悅、舒暢。”有學生說:“我仿佛看到了鳥兒其樂融融的畫面,它們唱著喜歡的歌,享受著美妙的音樂,享受著幸福的生活。”有學生說:“森林就是小鳥的家園,在這里它們可以無憂無慮地歌唱、生活。”還有學生說:“原來森林就像一個大鳥籠一樣,為鳥兒提供了棲息的場所,是鳥兒最向往的家園,這首樂曲完美體現了鳥兒對自由、對森林的向往之情。”最后,筆者讓學生一邊聽,一邊隨著音樂節奏畫出樂曲中所出現的各種小鳥,再數一數樂曲中一共出現了幾只鳥。學生隨著音樂想象著森林里有多少種鳥兒,它們分別住在哪里,在想象中逐漸感受到了樂曲的節奏美和旋律美。由此可見,生動的情境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三、通過律動,體會旋律之美

體態律動教學法又稱達爾克羅茲教學法,是由音樂與律動兩個模塊組成的,簡單來說就是將音樂與身體表達能力相結合的一種多元化教學法。“動”是學生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最直接、最喜愛的方式。在音樂賞析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愛動的天性,設計生動、有趣的律動活動,讓學生隨著音樂舞動起來,邊聽、邊動、邊演,在身體語言中感受音樂的獨特魅力,積累更多的音樂活動經驗,豐富內心的情感體驗和審美體驗。

在欣賞《草原巡邏兵》這首樂曲時,筆者先向學生介紹了這首音樂作品的內容:草原上英姿颯爽的一隊巡邏兵,他們騎著戰馬,奔騰而來,以及巡邏兵戰勝困難后懷著愉快的心情策馬揚鞭,歡快遠去的情景。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感知音樂要素,掌握音樂技能,體會旋律美感,激發情感共鳴,筆者讓學生自由發揮,想象巡邏兵騎馬的情形,模仿巡邏兵騎馬的動作,通過動作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學生隨著音樂節奏紛紛做出了騎馬奔馳的動作、揚鞭拍馬的動作,以及馴服烈馬的動作等,將巡邏兵騎馬馳騁在草原上的場景表現的活靈活現。在活潑、激昂的律動中,學生充分感受到了巡邏兵的威武、勇猛,體會到了樂曲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律動教學,學生的音樂創造思維被激活了,他們的音樂感知能力增強了,審美體驗更加豐富了。

在欣賞《玩具兵進行曲》這首音樂作品時,筆者先讓學生了解了樂曲所講述的內容,再引導學生根據音樂節奏做出相應的動作。有的學生雙手靠背、昂首挺胸,體現了玩具兵的傲嬌和可愛,有的學生神氣十足、東張西望,表現了玩具兵的調皮和活潑。當音樂接近尾聲、小主人即將醒來時,有學生又做出手忙腳亂的動作,體現玩具兵玩的忘乎所以,來不及躲進玩具箱的尷尬場景;有學生做出東倒西歪的動作,表現玩具兵的滑稽形象。整個律動表演過程既生動、形象,又十分有趣,學生從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這首樂曲的內涵,獲得了豐富的審美體驗。

四、播放音樂電影,激發情感共鳴

隨著信息技術和經濟水平的發展,多媒體也成為了小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通常會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圖片或視頻,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生動的故事情節或精彩的畫面中獲得更多的學習感悟。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與音樂作品相關的視頻或圖片,并向學生介紹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其所涉及的樂器特點及相關演奏技巧等,為學生營造更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作品欣賞中獲得更多的情感啟發和審美體驗。

《密西西比河》是電影《湯姆叔叔的小屋》的片尾曲,這首歌由四個規整的樂句組成,速度偏慢。歌曲中頻繁地運用附點和切分節奏表現出一種沉重壓抑的情緒,使人感受到黑人在沉重壓迫下的痛苦心情。第三樂句在高音區出現了以大調主和弦構成的旋律,使壓抑低沉的旋律顯露出一種潛在的剛強和力量。在欣賞《密西西比河》這首音樂作品時,筆者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電影《湯姆叔叔的小屋》的一個片段,畫面中呈現的是:在廣闊的密西西河上有一艘船,船艙里蜷縮著很多黑奴,他們的眼神里充滿了惶恐、緊張、慌亂的情緒,那些高大、兇狠的打手正揚起手中的皮鞭,一鞭一鞭地抽打在這些可憐的人們身上,哀嚎、呼救聲此起彼伏,湯姆叔叔正身處其中,他悲憤、憂傷,而又無可奈何。在黑暗之中,只能帶頭唱起了《密西西比河》這首歌,用美妙的音樂聲給這些可憐的黑人帶來一點鼓勵和希望,這就是這首歌的創作背景。此后,筆者又播放了電影的最后一個片段,是這首歌作為片尾曲出現的時候,畫面呈現的是:一位名叫凱西的女黑奴中彈死亡后,在天堂用自己美妙的歌聲為這些還在忍受苦難的黑人同胞祈福,希望他們可以早日恢復自由之身,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看完這兩段視頻后,學生的感觸很深,他們對電影中人物的悲慘經歷及歌曲中所包含的憂傷之情感同身受。隨后,筆者讓學生仔細比較這首歌曲兩次演唱時的區別。有學生說,前者更多的是壓抑和哀傷的情緒,黑人在苦難中依然不放棄尋找希望,后者更多的是期盼的情緒,在自己解脫之后,依然不忘為他人祈禱。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獲得了更加深刻的情感體驗。最后,筆者還帶領學生一起哼唱電影中的歌曲,這樣既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演唱技巧,又能夠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由此可見,多媒體直觀的視覺、聽覺沖擊,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與作品產生共鳴,從而獲得不一樣的情感體驗。筆者正是利用多媒體播放電影片段的方式,讓學生在情節和畫面的觸動下,逐漸產生情感共鳴,領悟歌曲的深層內涵,豐富審美體驗,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五、借助樂器合奏,豐富審美體驗

音樂鑒賞可以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認知,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而樂器教學則是在此基礎上,通過教會學生演奏樂器鍛煉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的音樂藝術修養。樂器有各種各樣的,如吹管樂器、弦樂器、打擊樂器等。樂器是小學音樂教學較為重要的內容,學生在使用樂器的過程中,就會獲得更加深刻的音樂體驗,逐漸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并從美妙的樂器聲中積累更多的音樂經驗。多元化的樂器能夠激發學生的音樂熱情,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因此,在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巧妙地利用各類樂器,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樂器的特點,進一步欣賞、品味、感知樂曲的節奏和旋律,激發學生的音樂創造力,提升學生的音樂理解力和表達力。

在欣賞《花兒與少年》這首音樂作品時,筆者先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了《花兒與少年》的樂器合奏片段,讓學生在聆聽中分辨其中運用的樂器類型,感受樂器演奏帶來的聽覺沖擊。隨后,筆者向學生詳細介紹了這些樂器的功能、作用及特點,待學生了解了樂器知識后,讓學生自由組成合奏小組,為《花兒與少年》這首樂曲選擇適配的樂器,并合作創編新的節奏,創作屬于自己小組的“新作品”。很多學生平時都學過一到兩樣樂器,但很少參與樂器合奏活動,他們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非常高。在任務分配環節,每個小組成員都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樂器才能,展示了自己的表演風采。比如,會彈鋼琴的學生負責鋼琴演奏部分,擅長吹笛的學生負責長笛演奏部分,喜歡小提琴的學生負責提琴演奏部分,會指揮的學生在團隊中扮演指揮手……每個人都能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在實際演奏前,筆者給出了一些注意事項,讓學生了解“當一件樂器在樂曲中充當‘主角’時,其他樂器就要輔助配合,輪到其他樂器上場時,‘主角’也要適時退出成為‘配角’”的規則,這也是合奏的特點。最終,經過通力合作,學生利用手中的樂器創編了屬于自己團隊的音樂作品,成功地演奏出了美妙的合奏曲,順利完成了這項實踐活動。筆者正是利用樂器組織學生參與合奏的方式,讓學生隨著樂器的不斷變化,進一步感知音樂的各類旋律,體驗音樂的音律美,訓練演奏技巧,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總之,欣賞不僅是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手段,還是豐富學生審美體驗的有效載體之一。教師要積極采取高效的教學策略,在課堂中引導學生欣賞各類優秀的音樂作品,用音樂啟發學生,讓學生在認識美、體會美的過程中創造美,最終豐富自身的審美體驗,形成良好的審美能力,提升音樂鑒賞水平,讓音樂課堂更加優美、生動而充滿活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天生港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