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情境教學策略分析
作者:■文/王紫憶
發布時間:2023-10-23 11:11:32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李吉林老師很早就開始研究情境教學了,并結合小學語文教學進行了大量實踐,先后創立“情境教學”“情境教育”“情境課程”,構建了相應的理論框架及操作系統,形成了“形真,情切,意遠和理寓其中”的特點,并在實踐操作中歸納了六個方面:生活展示情境、實物演示、語言描繪、圖畫再現、音樂渲染及表演體現。筆者本著學以致用原則,不斷學習情境教學,并在實踐中加深對其的理解和應用,積極申報了陜西省十四五規劃課題《新教材背景下中國古代史情境教學的策略及實踐性研究》,力求在“四新”背景下研究統編教材,不斷嘗試在教學中創設多樣化的情境,以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一、高中歷史情境教學實施原則
(一)主動性原則
目前“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估”從重結果到重過程,從重分數到重發展,從單一評價到多元評價,從單一主體到多元主體。其中的多元評價能更好地促進有效教學,有效教學又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使學生愿學樂學主動學。
(二)創新性原則
素質教育和新教學理念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現在國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人才的競爭、科技的競爭。我們教育的目的是為國家培養有用的人才、創新的人才,所以我們的教育及我們的課堂教學都是為此服務的。因此,我們的教學設計、情境設置要更富有特色,能有效地實現學生的思維碰撞,切中學生的興趣點,有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三)教育性原則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我們要擁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五育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歷史學科是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是古為今用的學科,蘊含著濃厚的思想情感、道德行為、價值標準、育人目標,行為準則、思維方式、文化傳承等內容。高中歷史情境教學是通過歷史情境的創設和情感的渲染,將教與學相統一,以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
(四)科學性原則
知識不僅追求真偽,同時還追求科學嚴謹。所以,創設的教學情境應是人的活動和行為賴以存在的真實世界中的情境,因而情境的創設是建立在合情合理的基礎之上的,特別是要符合科學精神。
(五)真實性原則
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歷史就是一個時期社會的產物,是人們實踐活動的一個記錄。所以,創設的教學情境應具有真實性,要充分考慮社會環境和人們的實踐活動的真實性,這既體現了歷史核心素養“唯物史觀”,又符合“科學的唯真”。
(六)社會性原則
藝術源于生活,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等的真實反映,同時,歷史也是對過去的再回顧與再認識,是當時社會的產物。所以,歷史學科的情境教學還應該是一種包含有社會關系的社會化情境。
(七)啟發性原則
合理的教學情境不僅能使學生的知識理解變得更加容易,而且能使學生快速地掌握與消化知識點,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將知識應用于生活。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能寓理于情。此外,就是學生能對獲得的知識和方法做到舉一反三,找到適合自己的一種思維方式和思維角度,并且能靈活地應用于各種題型及生活實踐之中。
二、高中歷史情境教學的實施策略
教學中創設的教學情境,基本都是從實物、圖像、活動、語言、背景、知識、本地資源等方面選取的,同時還要堅持一定的創造性、美感性、主動性、教育性、實踐性等原則。
(一)通過視頻資料創設歷史情境
視頻資料可以說是高中歷史課堂中最常用的了,視頻資料的特點是直觀生動,易于接受。比如可以通過播放新聞、紀錄片、微課等合適的視頻在課堂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豐富學生的感官體驗。
(二)通過問題設置創設問題情境
核心素養的提出強調創造真實的教學情境,也就是模擬現實世界的真實情境,讓學生在模擬的真實情境中解決現實問題。常規教學中經常會提到“層層設問,問題由淺入深,形成問題鏈推動教學,也常會提到拋出問題及師生合作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情境的創設充分說明一個問題的提出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加重要。因此,通過問題設置創設問題情境,能更好地促使學生的主動思索、探究,這對后期學習解決問題是至關重要的。
(三)利用鄉土資源創設生活情境
教師可以將身邊的歷史文物、歷史檔案、歷史遺址等引入課堂,不但能夠擴展課堂內容,而且是切實地在踐行第三課堂,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讓學生直面歷史,感受歷史魅力,進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比如在中國古代史高考一輪復習課過程中,課題組成員杜蓉老師以陜西本土歷史資源阿房宮為例,利用與阿房宮有關的一手資料講述歷史核心素養培養方法:史料實證。第一步,講明史料類型的表現形式分為實物史料、文獻史料、口述史料、圖像史料、現代音像史料等。按照史料價值的不同又分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二步,展示與阿房宮有關的文化遺址、《史記》文獻資料、歷史劇圖片及簡介、杜牧的《阿房宮賦》等。第三步,講練結合,通過各種與阿房宮有關的考題使學生既認識了史料應用的原則和價值,又豐富了學生對歷史遺跡的認識,同時還增加了課堂的新穎度,有力地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1 “火燒阿房宮”的真假在歷史上素有爭論,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認為“阿房宮未成”,杜牧《阿房宮賦》則寫道:“楚人一炬,可憐焦土”。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對阿房宮遺址進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得出結論是“阿房宮只是一個‘半拉子’工程,并不存在”,據此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
A.凡是史學大家司馬遷的作品均值得信任
B.史學作品的價值一定高于文學作品
C.雙重證據法是史學考證的重要方法之一
D.考古太費勁,找到原始記錄即可信
解析:歷史結論的得出應該堅持孤證不立的原則,雙重證據法是史學考證的重要方法。
例2 兩千多年來,秦阿房宮遺址讓無數游客、史學家、文人墨客和考古工作者孜孜以求。以下對秦阿房宮的史證,最可信的應該是( )。
A.杜牧《阿房宮賦》中對阿房宮的詳盡描述以及“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的結論
B.《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對于秦始皇和秦二世斥資役使建造阿房宮的記載
C.考古隊伍仔細發掘勘探遺址并對照史籍得出“阿房宮其實未建成”的結論
D.《史記·項羽本紀》中“引兵西屠咸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的記載
解析:考古隊仔細發掘勘探遺址并對照史籍得出“阿房宮其實未建成”的結論是二重證據法的典型應用。
例3 詩歌和童謠是我們了解歷史的一種途徑,在秦朝時期,流行這樣一句童謠:“阿房,阿房,亡始皇”。這句童謠暗指( )。
A.阿房將發動起義滅亡秦朝
B.秦朝濫用民力,以致民怨沸騰
C.秦朝刑法特別殘酷
D.秦始皇將葬于阿房宮
解析:詩歌和童謠雖不是信史,但也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反映一定的歷史問題。
(四)利用角色體驗創設歷史情境
學習的最好動力,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創設情境,扮演相應的角色,學生通過背景理解進入角色,模擬現場,體會歷史片段,感知主人翁的情懷與無奈,理解當時的政治和經濟決定怎樣的思想和文化。模擬角色情境的心路歷程可概括為“熟悉情境—擔當角色—理解角色—體驗角色—表現角色—產生頓悟。”公車上書、絲綢之路、五四運動、秦的統一、百家爭鳴等,都可以放手讓學生嘗試一下。比如講到漢朝的鑿空之旅時可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相結合,鼓勵學生互幫互助查閱資料,分工合作排演了《張騫歷險記》。 第一幕:拜別漢武帝(原因、背景),第二幕:出師不利被俘虜(民族關系),第三幕:力勸大月氏終無果(忠君愛國的不渝與對和平的渴望),第四幕:展望與回顧(作用與價值)。將文學與美學相結合,完美地呈現了當時的歷史情境,學生也快速地掌握了知識,因而教師一定要為學生的發現美和創造美提供舞臺和機會。
(五)理論結合實踐要多元化和多角度
在教學中創設情境,可以從實物、圖像、活動、語言、背景、知識、本地資源等方面入手,堅持創造性、美感性、主動性、教育性、實踐性等原則。筆者在課堂實踐和課題推進過程中預設了以下創設情境的手段和策略。
一是文學情境。依據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與經濟的反映,將文學作品的部分內容、名著節選及場景等應用于課堂教學和試卷命制之中。課題組成員設計了“美術作品請進課堂”——《藝術中的文藝復興》,獲得西安市創新課堂大賽西咸新區二等獎。而現在都講究無情境不教學無情境不命題,通常會把問題設置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有針對性地選材和進行情境化設問,這也是對教師教學能力及教學重點、難點把握方面提出的一個要求。
二是史料論證。從史料的選取方面多努力一些,如將歷史典故、名言語錄、成語故事等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增加歷史課堂的厚度,同時還應堅持歷史教學有理有據,論從史出的原則。
三是實物演示。購買制作貨幣、古物等實物應用于課堂教學,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除了購買一些教具之外,師生還可以一起制作教具,這不僅能增加學生民族自豪感,還能使學生體會到勞動人民的偉大之處。
四是故事會。開展第二課堂“歷史故事會”“歷史典故”等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有助于融洽師生關系。比如“歷史故事會”除了教師主講,還可以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鍛煉學生膽量,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五是歷史研學。把西咸新區的特色鄉土資源以不同的方式導入歷史課堂教學之中。達成“歷史遺跡”與“歷史教學”的有效融合。將課堂和課外相結合,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將教育和德育相結合,讓學生將所學所思所見所聞相結合,尊重歷史,敬重歷史,客觀看待歷史。
六是制作動畫。學生學習過程中會有疲勞不專注的時候,此時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特點,設置幽默的動畫和詼諧的微課來進行知識點的講授,增加課堂的新鮮感、創造性及藝術性。為了更好地實踐情境教學,可以制訂細則要求、范圍等,鼓勵教師多錄制一些特色微課,然后資源共享,將微課導入教學,達到既有雙師課堂的效果,又有特色化的教學。在這個嘗試中,微課處理時可以采用不同的特技效果,這樣在課堂播放過程中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
七是雙師課堂。不同教師相互搭檔,資源互補,共同提升課堂質量。校本課題《打造雙師課堂的策略及有效實踐的研究》在實踐中利用性別優勢、年齡差異優勢,使不同的教師進入課堂,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新的吸引點要及時利用起來,這樣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表現欲,課堂效果會更好。
八是學科互動。邀請語文教師、地理教師等進課堂,既能達到學科互動,又能尋求新的教學手段,從而幫助學生不斷進步。
九是漫畫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了幾節“漫畫教學”,其中《漫畫中的羅斯福》作為省級教學能手研修時的一節展示課,獲得導師的一致稱贊,并鼓勵其他教師在書本中、網上搜集精選一些古代史的漫畫、典故、故事等應用于教學,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還豐富了教學資源。
十是利用好博物館資源。筆者嘗試多種手段讓教學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效果更明顯,切實踐行“三個課堂”,在教學中堅持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有機結合。邀請博物館工作人員進校園,通過專題講座、文物鑒賞等,拉近學生和歷史之間的距離,為學生之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十一是向英雄致敬。積極邀請退役戰士、敬老院的英雄、身邊的楷模、烈士家屬等走進課堂,這不僅能有效落實教學內容,同時還使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目標和效果更為有效,帶領學生走進英雄的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十二是校本課程的延伸與拓展。高考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動腦實踐能力、探究能力、文字提取與加工能力……因此,教師既要解決課時不足與教材內容量大的問題,又要解決考試與實踐教學之間的問題,筆者建議學科教師可以申報校本課程,用校本課程去延伸拓展和補充提升學科知識,同時建議不同年級校本課程開設應該呈現出不同的梯度和深度。比如講明清經濟發展時,可以利用文學情境、影視作品和實物相結合的方式生動地再現當時的經濟繁榮帶給人們的震撼。前期教師如果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課堂展示就會變得多樣化,且靈活性更強,而學生的知識學習和理解也會更加深刻。
目前高中歷史情境教學處于不斷實踐推進之中,形成了很多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同時在實踐中與教育理念“大單元教學”相結合,從只側重教材內容的情境教學到大單元教學中的情境教學,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突破教材既定框架,根據某種需求和規范組織起來的由素養目標、課時、情境、任務、知識點等組成的學習單元,進一步完善目標、內容、實施與評價的教學過程,推動教學和課改的深入,進而不斷提升教師素養及教學水平。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咸新區黃岡涇河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