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是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是反映一所學校教育觀和辦學水平的“名片”,是連接教學與評價的支撐點,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和成績的關鍵點。基于學生立場的作業研究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課堂革命,陜西行動”、優化學校課程建設的重要載體,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學生全面發展、營造良好教育生態的有力舉措。

寶雞高新第一小學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精神,結合寶雞市學習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開展“作業革命”實踐研究工作要求,以課題研究為抓手,以集智備課、教研活動為載體,引領教師積極開展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的作業管理與設計研究。學校積極申報了省級規劃課題《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三階三化三趣”實踐研究》,其中“三階”是指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小學三個學段,即第一學段(一~二年級)、第二學段(三~四年級)、第三學段(五~六年級)。“三化”是指第一學段游戲化,第二學段情境化,第三學段主題化。“三趣”是指在第一學段(低年級)通過游戲化作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第二學段(中年級)通過情境化作業培養學生學習樂趣,在第三學段(高年級)通過主題化作業提升學生學習志趣。經過半年的探索與實踐,學校初步形成了作業管理“三階三化三趣”實踐研究新樣態。

一、低年級游戲化作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雙減”文件明確規定,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可在校內適當安排鞏固練習;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根據國家要求和低年級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學校在低年級開展了游戲化作業實踐研究,初步形成了低年級游戲化作業設計的新思路。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游戲是孩子的生命,游戲是孩子獲取知識的基本活動形式。”游戲是一種古老而普遍的社會生活現象,是人類生存、活動的基本方式。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地引入游戲可以開發學生的智力,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反應能力,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在低年級開展游戲化作業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積極、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形成能力,從而全方位實現作業的育人功能。

(一)變“寫作業”為“做作業”

用泡泡泥捏拼音游戲作業。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學習興趣濃厚,但由于學生骨骼發育尚未成熟,手部肌肉力量較小,如果讓學生大量重復抄寫,不僅會扼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會影響學生的身心發育。因此,學校結合低年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積極創新作業形式,變讓學生“寫作業”為“做作業”,變在作業本上“重復抄寫拼音”為“用泡泡泥捏拼音”,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學生在與老師、同學、父母邊讀邊捏拼音的過程中,不僅強化了拼音知識,還提升了語言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他們的想象力、審美能力,以及創新思維都得到了全面的發展。游戲化作業使枯燥單調的書本知識有了生活情趣,學生在實踐中將知識真正變成了能力和素養。

聲母、韻母對對碰游戲作業。一年級學生學習聲母、韻母后,教師將學生之前的游戲作業作品(用泡泡泥捏好的韻母和聲母)分發給各個小組,“聲母、韻母對對碰”游戲活動又一次在課間熱熱鬧鬧地進行了起來:我出“m”,你出“ǎ”,拼在一起“mǎ”,馬路的“馬”;我出“b”,你出“ǎ”,拼在一起“bǎ”,一把的“把”。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拼音在他們眼里不再是單調的字母,而是有趣的學習伙伴,作業不再是負擔,而是與同伴一起游戲的快樂享受。

學生在游戲作業中不斷發明創新了更多更好的玩法,在學校他們與老師、同學一起玩,在家與爸爸媽媽一起游戲,從“寫作業”到“做作業”,學生收獲的不只是知識,還有愉悅的心理體驗,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游戲化作業保護了兒童的求知欲,激發了一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探索性、創造性學習打下了良好基礎。

(二)變“坐中學”為“做中學”

在生活中識字。識字是一二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如何使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對中國漢字產生興趣是每位語文教師的職責。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生活情境,如超市購物情境、旅行活動情境、繪本故事閱讀情境、猜謎游戲情境、校園文化參觀活動情境等,讓學生邊玩邊識字。學生完成這些作業的熱情十分高漲,從字的結構、偏旁聯想到真實事物的樣子、特征,這樣就能夠加深對漢字的理解和記憶,又能夠激發學習興趣。例如,由“月亮”的“月”字聯想到空中的“月牙”,由“田地”的“田”字聯想到“一畦畦麥苗”……學生每天會將自己在生活中認識的漢字做成識字小報,帶到學校與同學分享交流,最大化地發揮了識字作業的作用。識字游戲作業將枯燥的漢字與豐富的生活情境有效結合了起來,不僅賦予了漢字生命,還擴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激發了學生識字的興趣,增強了學生對漢字的喜愛之情,為學生后續的語文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撲克牌中識字。對于學生比較難區分、不太好掌握的字詞,一般教師會讓學生在生字本上重復、機械地抄寫,這樣既增加了學生的作業負擔,又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針對這一問題,學校應充分發揮團隊力量,開展教學研究。在語文教研組的共同努力下,設計出了學生非常喜歡的“撲克牌識字游戲作業”。首先讓學生將自己容易寫錯或記錯的生字整理歸類,分別規范抄寫在生字卡片上,建立屬于自己的易錯字卡,并將生字卡片當撲克牌,在休息時與同學或父母一起玩詞語或成語對對碰游戲。例如,我出“美”,你出“麗”,合在一起“美麗美麗”。課間活動時間,教室里總能看到學生“開心玩游戲,智慧記生字”快樂輕松的學習場面,學生在詞語對對碰撲克牌游戲中不僅記住了容易寫錯的詞語或成語,還養成了及時整理易錯點及強化練習的良好習慣。在這一游戲活動中,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索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他們獲得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

(三)變“被動認”為“創意玩”

識字大轉盤游戲作業。機械重復地認讀抄寫缺少知識量,容易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失去學習的激情與動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手腦一塊兒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在生字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制作識字“玩具”,變“被動認”為“創意玩”,以此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學生可在周末與父母一起制作“識字大轉盤”,在轉盤指針上寫上不同的偏旁,四周寫上獨體字,當指針(偏旁)指向轉盤四周的獨體字時,讓學生說一說可以構成什么新字。識字大轉盤游戲作業對學生的識字、寫字有很大的幫助和促進作用,學生在轉盤游戲中不僅能夠增加識字量,還能夠提高識字、認字的興趣。

學校在低年級開展游戲化作業以來,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欲、想象力、積極性、主動性比之前有了明顯的變化,師生關系、親子關系、同學友誼在游戲作業中得到了有效改善,學生愛做樂做,寓學于樂,心理負擔降低了,學習興趣、積極性、主動性增強了,情感體驗更充分了,創新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實踐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中年級情境化作業,培養學生學習樂趣

美國教學設計專家喬納森認為:“情境是利用一個熟悉的參考物,幫助學習者將一個要探究的概念與熟悉的經驗聯系起來,引導他們利用這些經驗來解釋說明,形成自己科學知識的過程。”小學中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情境體驗,他們逐漸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由書本知識向生活情境延伸,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維方式,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有著積極參與生活體驗及實踐的想法和沖動,這一階段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意志力、良好情緒和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因此,學校應積極實施情境化作業,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

(一)變“枯燥知識”為“情境再現”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現實生活是教育教學的源泉,是科學世界的根基,學生只有聯系生活,走進生活情境,才能真正體驗和理解知識之間的內在意義和價值。

成語表情包情境作業。在成語教學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成語,并學會應用成語,三年級教師積極改變了以往讓學生反復抄寫的教學方法,設計了“創意表情包,成語我積累”情境化實踐作業,讓學生在成語表情包創意設計活動單上根據意思畫出成語所表達的生活情境圖,或在情境展示圖旁邊規范書寫成語,并用該成語寫一段話或一個小故事。這種將成語與生活情境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此項作業創新設計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將機械的成語知識遷移應用到了生活情境中,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變“簡單評價”為“情境體驗”

閱讀銀行卡情境化作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小學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養成堅持閱讀的好習慣呢?我校教師為學生創意設計了“閱讀銀行記錄卡”情境作業,學生只要每天堅持閱讀半個小時就可以在自己制作的“閱讀銀行卡”上積分,當積分達到100分時,可以換取獎品、成長貼,成為小組榜樣、班級榜樣、年級榜樣……閱讀銀行積分越多,獎項級別越高。教師的激勵評價,讓學生感受到了堅持閱讀的樂趣,在這樣富有生活氣息的情境化作業中,學生養成了每天堅持閱讀的良好習慣,他們的表達能力提高了,語文素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情境化作業的設計以日常生活情境為作業支架,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搭建了適合的場景,激發了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過程中,他們的潛在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開發,精神世界得到了充分的豐富,完美人格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三、高年級主題化作業,提升學生學習志趣

學校結合高年級學生特點,進行了主題化作業設計,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學生高階思維能力。

(一)變“點式作業”為“主題化設計”

以小學語文六年級“走近魯迅”單元作業設計為例,教師摒棄了原來字詞抄寫、句子練習、課文背誦等“點式作業”布置方式,圍繞單元語文要素進行了主題化作業設計。

入情入境演一演。教師為學生設計了“演員由你選,道具由你定,劇本由你改”自主化作業,鼓勵學生將《少年閏土》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在劇本創編、道具制作、情節補充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入文入心讀一讀。本單元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求學生課外閱讀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一面》等有代表性的作品,讓學生感受魯迅筆下的生活,以及別人眼中的魯迅。這樣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閱讀面,還能夠讓學生從多個角度了解魯迅的性格特點和精神品質。

有思有感寫一寫。教師鼓勵學生以《我眼中的魯迅》為題,寫一寫自己對“民族魂”的認識,如針砭時弊、嫉惡如仇、幽默機智、疼愛孩子、關心他人、樂觀向上、勤奮踏實……這項作業設計充分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寬度和思考深度。

有始有終編一編。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借助資料理解課文內容。在單元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網絡、書籍等途徑搜集了很多關于魯迅的資料,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組員收集的資料整理在一起,按照一定順序配上插圖,制作成《魯迅紀念冊》。學生在動手制作和集體協作中,進一步感受到了魯迅先生的偉大,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

(二)變“單一作業”為“綜合應用”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為“萬物有靈”。在這個單元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單元主題將每日作業進行了統籌規劃,形成了周作業實施方案,并以萬物有靈為主題設計了“感萬物之美,背誦大闖關” 背誦作業、“學萬物之魂,牛刀小試”學習作者借物喻人的方法寫自己喜歡的植物小練筆作業、“品萬物之情,名篇品讀會”主題閱讀配樂朗誦作業、“寫萬物之愛,小作家園地”作文訓練作業。結構化、體系化、主題化、綜合性的長周期作業內容,讓學生對本單元的知識體系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對知識的整體感知和結構化思考有了更明確的方向,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主題化作業的設計為學生搭建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支架,讓學生對結構化、系統化的知識有了更清晰、更全面的理解,將知識真正轉換成了能力與素養,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力,為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總之,作業設計與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學校將繼續以課題研究為載體,立足課堂,立足實踐,進一步探索多元化的作業設計方法、策略。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在生活體驗里、在主題探索中,輕松、愉悅、自主地完成作業。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高新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