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官網發布通知,公布全國第一批市域產教聯合體名單,首批28個聯合體正式入選。通知要求,有關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推動地方政府加強對市域產教聯合體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力度,積極協調發展改革、財政等部門落實財稅、土地、金融等政策,打造支持市域產教聯合體良性發展的政策包。教育部將按照“有進有出、動態調整”的原則,采用實地調研、年度計劃執行復核等形式,對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情況進行監測和管理。同時強調,自2024年起,教育部組織遴選的市域產教聯合體將優先從省級市域產教聯合體中產生。

從今年5月的組織申報,到9月上旬的網絡公示,再到如今的塵埃落定,組建“聯合體”引發多地多校多企爭相聯手“組隊”,迅速形成產教“聯合體”或“融合共同體”的“井噴”局面。有網友感慨,最近的朋友圈和微信群里,每天都有多種產教“聯合體”“融合共同體”成立的新聞報道和準備成立產教“聯合體”“融合共同體”的“拉盟”廣告,甚至有極個別高職院校竟然在同一天里成立了三四個產教“聯合體”“融合共同體”,實在讓人唏噓不已。

自發組建產教“聯合體”、成立產教“融合共同體”,本無可非議。職業教育的職業性、社會性、開放性等特征,決定了職業教育辦學不能閉門造車,必須聯合各方資源多主體育人。回顧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歷程,從最初的學校單槍匹馬、單打獨斗,到后來的開門辦學、校企合作、工學交替,辦學理念不斷創新突破,為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穩步提升作出了巨大貢獻。

再后來,校企深度融合得到進一步重視,集團化辦學風起云涌,政校企行聯動逐步成為職業教育辦學的主流思想,組建由政府牽頭的職業教育工作聯席會議,統籌協調職業教育發展問題也形成了制度,使得我國的職業教育能夠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

如今,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人工智能融入各行各業,職業教育的辦學定位發生改變,辦學模式自然也需要與時俱進,適時倡導組建產教“聯合體”“融合共同體”可謂大勢所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頒布的《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要以服務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導向,以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為引領,以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聚焦政府統籌、工作機制、產業聚合、聯合育人、技術攻關等關鍵環節,按照“少而精,示范性”的要求,因地制宜建設省級市域產教聯合體。這是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指揮棒和風向標,各地各校各企自當聞“風”而動、聽令而行。

然而,在聞“風”而動的實際工作中,需要避免陷入“一窩蜂”“一陣風”的誤區,避免“來時一哄而起,去時一哄而散”。當前,在組建“聯合體”“融合共同體”“集團”“聯盟”的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牽強附會、生拉硬扯、搶占“山頭”、流于形式等不良傾向。部分職業院校組建“聯合體”,只是將現設專業拓展為專業群,再進一步延伸到行業產業,然后廣邀“群友”倉促組團,開個會、建個群、掛個牌,拍些照片,做個報道,此后再無更多的務實行動,看似熱熱鬧鬧,實則少有建樹。

教育部提出“逐級遴選”產教聯合體的工作理念,旨在確保“聯合體”組建質量和工作成效,值得充分肯定。各地各校廣開思路提前準備,預留充足時間構筑“蓄水池”,也是為了避免倉促應付難保質量,可謂不謀而合。問題在于,組建各級各類“聯合體”必須“脫虛向實”,不能只講形式上的“聯合”,不重工作上的“聯體”,更不能把“聯合”異化為“聯歡”。

其實,在教育部的相關文件中,對于“聯合體”的組建和工作開展都有明確要求。建設“聯合體”的根本目的在于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緊密結合,最終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和吸引力,高質量培養人才,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而“有進有出、動態調整”的原則和“少而精、示范性”的要求,則為“聯合體”的組建和工作開展提供了務實的制度保障。

所以,各地涌現的產教“聯合體”或“融合共同體”應走出“重數量、輕質量”的“自娛自樂”誤區,高職院校切忌盲目攀比、一味追求“全國”“首個”“唯一”,而要多思考“怎么建、怎么干、干什么、誰來干”等核心問題。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