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烈用鮮血浸染的每一寸紅色熱土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紅色往事,凝結著艱苦卓絕的奉獻精神,銘刻著氣吞山河的壯麗情懷,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教材。近年來,渭南市教育系統將區域紅色文化資源與學校教育教學融合發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區域紅色文化資源與學校教育教學融合發展的思考

(一)區域紅色文化資源與學校教育教學融合發展的必要性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而現在的中學生生活在物質富足的新時代,成長在信息發達的社會,生活平順,缺少意志錘煉和苦難磨礪,他們中的部分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薄、團結協作觀念不強、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紅色文化所傳遞的艱苦奮斗、頑強拼搏、自強不息、勇往直前及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崇高信念等,對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培養學生艱苦奮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有著重要作用。通過紅色文化中革命精神的熏陶,幫助青少年扭轉不良傾向的同時,又能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政治認同感,在切實提升教育教學實效的同時使學生主動成為紅色文化的傳承者,進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區域紅色文化資源的梳理分類與開發利用

紅色文化是一種重要資源,其中的物質資源表現為遺物、遺址等革命歷史遺存與紀念場所。非物質資源包括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等。近年來,渭南一方面開發利用紅色文化資源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組織學生研學旅行,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另一方面把紅色文化、生態文化和古跡文化結合起來,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娛樂和觀光游覽,開展紅色旅游既有利于傳播先進文化,又有利于推動經濟發展。

(三)區域紅色文化資源開展“四進”的依據和意義

《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明確指出,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是落實革命傳統教育的核心課程,要全面反映革命傳統主要內容,注意對思想內涵的深刻解讀,突出提高思想認識、政治覺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政治認同;同時引導學生弘揚革命精神,培養高尚品德。新版基礎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也特別強調要將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增強課程的思想性。因此,推動紅色文化資源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對中小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植入紅色基因,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是增強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的必然要求,對傳承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

二、區域紅色文化資源與學校教育教學融合發展路徑

(一)研學旅行“走出去”——讓紅色文化資源“火”起來

《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指出,以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為根本目的,以預防為重、確保安全為基本前提,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為著力點,以統籌協調、整合資源為突破口,因地制宜開展研學旅行。讓廣大中小學生在研學旅行中感受祖國大好河山,感受中華傳統美德,感受革命光榮歷史,感受改革開放偉大成就,增強對堅定“四個自信”的理解與認同;同時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促進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促進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渭南各地中小學校在清明節、五四青年節、抗戰勝利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緬懷革命先烈”走進烈士陵園、紀念館、博物館等活動,敬獻花圈花籃,瞻仰英雄人物,聆聽革命故事,開展現場教學,重溫入黨、入團和入隊誓詞,探尋中共渭南早期黨組織活動足跡的“秦東革命星火之旅”、重溫抗日誓詞的“紅色初心之旅”,等等,創新形式融入現代科技時尚元素,打造紅色場館“主陣地”,讓師生在活動中筑牢理想信念,思想受到教育,實現“走出去”——讓紅色文化資源“火”起來。

(二)品德教育“請進來”——讓紅色文化資源“活”起來

堅持“五育并舉”,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渭南各地中小學校通過舉辦“永遠跟黨走”渭南紅色故事巡回宣講進校園、“品讀紅色經典共慶百年華誕”為主題班級讀書分享活動、邀請革命英雄人物后代來校作報告、觀看紅色影片《智取華山》、大型原創秦腔《張富清1948》進校園等方式,以可視化呈現、互動化傳播、沉浸式體驗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多種形式,唱響紅色劇場“主旋律”,謳歌機智勇敢、視死如歸、同仇敵愾的革命英雄主義和堅守初心、不改本色、深藏功名、樸實淡泊的高尚情操,讓學生在紅色經典書籍、影視作品和革命故事中接受洗禮,從而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涵養高尚品德,實現“請進來”——讓紅色文化資源“活”起來。

(三)校園文化“融入情”——讓紅色文化資源“熱”起來

信仰只有入腦入心,行動才能走深走實。圍繞紅色文化主題教育,渭南各地中小學校除了傳統的校園藝術節、紅歌比賽、演講比賽、墻報、黑板報、手抄報、班會課、升國旗等讓校園角角落落“發聲說話”,潛移默化中教育學生之外,還創新思路想方設法充分挖掘本土豐富的紅色資源,利用戲劇、情景劇、沙畫、大講堂、校園宣講、微黨課、紅色劇目表演、模擬真實情境體驗等生動再現渭華起義聲震長空、播火大西北,八路軍120師誓師東渡黃河、扛起民族大義,永豐戰役硝煙彌漫、穿越時空的歷史場景……把沉寂的、靜態的歷史和紅色文化變成鮮活的革命教育內容,教育引導廣大師生增強馬克思主義信仰、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從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留下的精神財富中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汲取奮進前行的力量,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不懈努力,實現“融入情”——讓紅色文化資源“熱”起來。

三、區域紅色文化資源與學校教育教學融合發展注意事項

(一)明晰學校教育工作中有效開展紅色教育的路徑方式

學校要合理選取當地紅色文化資源,通過班會、團會、晨會、師生大會、座談會等形式,依托校園廣播、校園電視臺、校園公眾號、校園抖音等新媒體和自媒體平臺,走出去就近選擇一處紅色場館,經過專業培訓,當好志愿者或義務解說員。發動家長和社會力量,把革命英雄和時代楷模請進來深入課堂講好革命故事。適時利用紅色主題大事件、紀念日活動,靈活開展思政教學,設計創編實景劇目,紅色影視系列展播、紅色圖書閱讀打卡、設計人人可參與的英雄事跡繪畫冊等,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起來,講好新時代的愛國故事,靈活多樣而卓有成效地開展紅色教育,助推學校德育工作走深走實,助力學習教育教學工作高質量開展。

(二)找準課程教材中紅色元素與紅色文化資源的關聯點

思政課程教材中有許多內容與紅色元素和紅色文化資源緊密相連,因此教師教學時要找準教材中紅色元素與紅色文化資源的關聯點,深入挖掘教材,實現紅色文化與教材的精準對接。將紅色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課程資源開發中,深度挖掘教材中蘊含的紅色文化相關知識,使學生更透徹地認識紅色文化。首先,對將要利用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認真的調查分析,找出紅色文化和教材內容的聯系之處。尤其是教材中的圖例、圖片、相關鏈接及綜合探究活動;其次,依據新課標把紅色文化資源和教材的有關內容列成表格進行對照,在備課環節就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特點,精準篩選和本節課有關的紅色文化資源并拓展到課堂中,實現紅色文化與課堂內容的有效鏈接,進而精準尋找到教學突破口,攻克教學難點;最后,樹立大教材觀意識,注重學科融合理念的滲透,通過集體備課等,恰當選取紅色元素與紅色文化資源,合理設計有效融入教材,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教學。

(三)掌握課堂教學中滲透紅色文化的方法

紅色經典影視屬于革命文化的一部分,是特定歷史時期發展的產物,有特定的時代內涵和價值。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入優秀的紅色經典影視作品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可選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能促進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在學生中傳播的紅色經典影視作品。例如,在教學“民族精神”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播放《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紅色革命歌曲,并介紹歌曲的創作背景,引導學生思考:歌曲中蘊含著怎樣的精神?體現了當時怎樣的社會風貌?導入完畢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體會和歸納歌曲中的愛國情感,通過豐富的課堂形式,科學地設計課堂活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更有溫度。

總之,思想政治課是直接關系人的價值取向形成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和傳統美德,是一種寶貴的課程資源。將紅色文化應用于思政課程教學中,不僅能夠豐富思政教學內容,增強教學效果,還有利于紅色文化自身教育功能的發揮,拓展思政教育渠道,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從而更好地實現思政課教學目標。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市教育研究所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