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延安精神 育民族英才
作者:■文/單 婷
發布時間:2023-10-19 10:27:43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延安是“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延安精神”的教育基地,紅色教育資源十分豐富。如何深入挖掘并用好延安紅色資源,實現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育人目標,是我們延安本土學校的責任和義務。
一、踐行紅色德育,傳承紅色文化
延安作為新中國的搖籃、革命的圣地,利用豐富的紅色資源,發掘并用好本土的豐富教育內容,是學校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豐富資源,是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愛國情懷的有效載體。豐富資源作為承載革命精神與革命文化的統一體,是我黨在長期實踐中所形成的寶貴財富,其具備了一定的道德教化功能。初中作為義務教育階段,要充分利用紅色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我校結合延安紅色資源的物質形式、藝術形式以及精神形式內容,確定了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七大主題:“唱響紅色歌曲,傳承紅色精神”“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接受紅色洗禮,傳承紅色基因”“回望崢嶸歲月,講好革命故事”“與英雄對話,向先輩致敬”“傳承農耕文化,弘揚延安精神”“青春心向黨,奮進新征程”。通過組織紅歌比賽,弘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通過紅色遠足活動讓學生尋訪革命足跡,重溫革命歷史;通過參觀革命舊址讓學生體驗革命艱辛,傳承革命精神;通過舉辦讀書節,閱讀紅色經典書籍讓學生加深對歷史的認知,汲取革命力量;通過祭掃烈士陵園教育學生傳承民族氣節、崇尚英雄氣概、擔當民族大義;通過開展勞動教育活動,教育學生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奮發圖強;通過開展紀念南京大屠殺、紀念毛澤東誕辰日、紀念五四運動等紅色系列主題班會,讓歷史和現實結合,讓愛國情感和歷史節點相遇,教育學生銘記歷史,厚植愛國情懷。
二、發揮榜樣力量,助力學生成長
我校根據七大德育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紅色課程,針對不同活動主題建立了“年級+班級”的“兩級”課程實施路徑,并形成了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課程建設完善為導向,以量化成績單為“五星少年”的評選依據,以完成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為目標的雙閉環激勵機制。根據學生參與紅色課程的情況,各班從學生思想品德、學業發展、身心發展、審美素養、勞動實踐五個維度綜合考量,評選出美德之星、學習之星、運動之星、藝術之星、勞動之星,學校依據學生的量化成績評選出“五星少年”。“五星少年”的評選結果將在校園公示欄、宣傳屏上予以表彰,學校也會每年進行“五星少年”表彰大會,以在校園里傳播正能量,形成榜樣激勵作用。把紅色課程的參與情況作為評選“五星少年”的重要依據,本身就是對學生成人、成才的一種價值導向,這樣一來,不僅促進了學生更好地參與紅色課程,弘揚延安精神、傳承紅色文化,還讓紅色文化氣息充斥校園環境,充分發揮了紅色文化鑄魂育人的積極作用。
三、立足課堂,厚植愛國情懷
將愛國主義教育落到實處,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最高境界。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對學生進行社會價值引導,直接關系到他們對社會主義價值體系能否認同和達成共識的關鍵。學生只有認同社會價值觀,才能將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聯系在一起,才會把自己看作是社會成員中的一分子,進而形成社會歸屬感。實施愛國主義教育要做到“知情意行”相統一,如此教育才能見成效。所謂“知”就是要做到關心國家大事,關注國家方針政策,了解國家文明歷史。只有從認知層面關注國家大事,才能從情感層面關心國家,激發愛國情懷,進而從意志層面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行為上才能與國家步調一致,以國家利益為重。
“用延安精神,育民族英才”是我校的辦學愿景,近年來,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的重要指示,落實好《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我們不斷將革命傳統融入課程教材,以提升課堂育人實效。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落實革命傳統教育的核心課程,學校始終堅持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不斷深化思政課教學改革。將課堂內的思政課延伸到“國旗下的思政課”“革命紀念地的思政課”“勞動基地的思政課”“社區的思政課”等,讓思政課“活”起來,讓思政課“走”起來,從而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培養他們的高尚品德。與此同時,思政課教師要積極申報市級專項規劃課題《延安精神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研究》,深入挖掘延安精神的豐富內涵,探究延安精神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落實路徑,從而增強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完善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的開發,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改革提供新思路。語文是落實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課程,在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語文學科充分利用教材中帶有民族血痕,凝聚著民族精神的經典名篇《紀念白求恩》《沁園春·雪》《老山界》《誰是最可愛的人》《回延安》《梅嶺三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等進行浸潤式教學,打造典型革命傳統教學案例。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積極探索革命文化融入語文教學的新路徑、新方法,以豐富語文教學的內容,讓語文課打破時空的壁壘,實現育人價值和育人形式的突破。歷史學科與學校團委積極配合,在革命舊址開展入團儀式,我們組織學生赴梁家河、楊家嶺革命舊址、王家坪革命紀念館等進行參觀學習,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我們開展黨史教育進課堂活動,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汲取革命力量、傳承紅色基因。藝術學科利用本土資源,通過開設陜北剪紙、陜北民歌、安塞腰鼓、陜北秧歌等地方特色課程,以寓教于樂、潛移默化的方式增強教育的感染力和實效性。我們還舉辦了“三節一會”活動,制作紅色作品、詠唱紅色歌曲、表演紅色劇情、觀看紅色影片,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學生深厚的愛黨、愛國情感,引導學生做有骨氣、有品位、有修養的中國人。
四、堅持辦學理念,構建紅色基因課程
自建校以來,我們始終堅持“黃土高坡是根,紅色基因是魂,藍色科技是夢。讓學生用‘三原色’去自由地涂抹世界!”的辦學理念,構建了“三原色”課程體系,包括紅色基因課程、黃土文化課程、藍色科技課程。其中,紅色基因課程針對不同年級設立培養目標:初一年級基于長征的背景和長征精神的內涵,要堅定理想信念,不怕任何艱難險阻的精神來做支撐,要求這個階段的學生落實“長征精神”;初二年級基于“抗戰精神”的內涵,結合初二學生在這一學年需要穩扎穩打,提升各項技能,堅定理想信念的情況,教師要鼓勵學生平穩過渡、順利步入初三階段,此階段可要求學生落實“抗戰精神”;初三年級基于解放戰爭的背景,結合初三學生持之以恒、奮戰三年,即將面臨中考、決戰中考的情況,為激勵學生提升再拼一把,定能獲得中考勝利的精氣神,這個階段可要求學生落實“決戰精神”。
依托延安豐富的紅色資源,我校以育人為目的,以深入踐行“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落腳點和出發點,引導學生傳承革命圣地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學生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和擔任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單位 陜西省延安市新區第一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