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亮“中國紅”激揚熾熱“愛國情”
作者:■文/吳萬強
發布時間:2023-10-19 10:24:38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主持人語
紅色血脈永賡續,革命精神代代傳。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立足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起點,各類學校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用足各類紅色資源,汲取紅色精神,教育引導師生賡續優良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尤其是肩負立德樹人“主陣地”的思政課,更要善于運用紅色資源擴容“大思政”,積極創設學生體驗紅色精神“大舞臺”,以紅色精神培根鑄魂,激發奮進動力,努力培育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好青年。
本期策劃圍繞“紅色資源進課堂”主題,緊扣培育時代新人主線,從不同地域、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展示陜西各地挖掘利用紅色資源的有益做法和深度思考,旨在引導學生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所選文章立足“三個課堂”,觀照社會實踐,既有“上接天線”的理論統領,也有“中架橋梁”的業務指導,還有“下接地氣”的實踐探索,涵蓋不同學段、囊括思政學科和學科思政,為紅色資源進學校、進課堂、進頭腦提供一定的指導價值和借鑒作用。
——欄目主持人 吳萬強
在我們身邊有非常富集而又寶貴的紅色資源。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政教師要樹立“大思政課”理念,善用社會大課堂,推動紅色文化火起來、紅色資源活起來、紅色人物亮起來、紅色精神揚起來,讓“中國紅”成為思政課堂上一道鮮亮的色彩,使紅色基因深深融入中小學生的青春血脈。
一、高揚“主旋律”,用紅色文化鑄魂育人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學校是文化的建設者、傳播者、弘揚者。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的生存之根、發展之本,也是青少年學生的成長之基、生命之魂。在活動中,我們必須要高揚愛國“主旋律”,高擎中華民族的精神火炬,不斷運用紅色文化鑄魂育人、啟智潤心。
從內容上講,把紅色文化滲透與思政課堂教學相結合。思政課堂教學是滲透紅色文化的重要渠道,在不同學段略有不同、各有側重。小學階段重在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引導學生知曉基本國情,了解革命領袖和英雄人物的生平故事,培養學生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情感認同,形成愛黨、愛國、愛社會的思想情感,具有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初中階段重在打牢學生的思想基礎,引導學生初步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感知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力量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成就,引導學生把黨、祖國、人民裝在心中,強化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識。高中階段重在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引導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及其理論成果,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衷心擁護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形成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認同。
從途徑上講,把紅色文化傳播與主題實踐活動相結合。除了把紅色文化滲透與思政課堂教學相結合以外,學校還應廣泛開展如紅色經典名著誦讀、紅色歷史故事講述、紅色經典歌曲傳唱、紅色革命精神弘揚等各類主題實踐活動,將紅色文化傳播融入學生的團隊活動、主題班會、課后服務、談心談話、第二課堂、社團活動、社會實踐之中。比如,安康市教體系統近期組織的“永遠跟黨走,唱響新時代”合唱集中展演活動,主要選取《長征組歌》曲目進行比賽,突出表現長征精神的歷史傳承和時代內涵。演唱活動旨在讓學生用激揚歌聲唱出正能量,弘揚主旋律,禮贊新時代,通過歌聲深切表達青春心向黨、奮斗新征程的決心和信心,讓師生理想信念更加堅定,讓紅色底色更加鮮活!這樣的紅色文化教育,不是“雨過地皮干”式的侵襲,而是“潤物細無聲”般的滋養。
從載體上講,把紅色文化傳承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陶行知曾說過:“要把教育和知識變成空氣一樣,彌漫于宇宙。”要讓紅色文化入腦入心,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浸潤,就需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紅色文化教育。一是打造主題鮮明的物質文化。學校要在校園文化建設的整體布局中考慮紅色文化因素,建設紅色教育陣地,建構支持性環境,為學生的“靈魂感知”創造“肉眼可見”的物質載體,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傳承紅色精神。二是開發豐富多彩的課程文化。通過挖掘各門課程中的思政資源,將革命文化、紅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比如,在思想政治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學中,學生通過學習我國近代探索復興之路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認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巨大歷史意義,從而增強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認同感,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三是培育昂揚向上的精神文化。以校園文化建設為依托,把紅色文化與學校歷史、辦學特色、發展模式有機融合,加大校園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把紅色基因厚植到學校的教學、管理、發展之中,將紅色教育貫穿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各個環節。
從形式上講,把紅色文化宣傳同現代媒體技術相結合。現代傳媒高度發達,學校可以充分利用網站、微信、微博、手機APP等新媒體傳播平臺,發揮網絡媒體的優勢,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結合起來,使紅色文化的宣傳形式更加多元、豐富,傳播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在學校微信公眾號內設立黨的最新政策、精品黨團隊課、校園新聞、光輝歷程、紅色故事、英雄人物、紅色地標、革命歌曲等多個板塊,定期編發,及時推送,便于學生關注與接收紅色信息。有機整合區域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制作紅色文化宣傳短視頻,通過短視頻的傳播與推廣,讓學生在簡短、美觀、沖擊力強的視頻中感受到視頻材料的歷史背景和精神內核,使紅色文化能夠看得見、記得住、傳得開,提高紅色文化的引領力和感染力。
二、挖掘“基因庫”,讓紅色資源服務教學
陜西是全國紅色文化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涵蓋了中國革命的各個時期,具有數量眾多、分布廣泛、主題鮮明、特色突出的特點,是一片名副其實的紅色沃土。比如,中國西北地區發生最早、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渭華起義”;中國共產黨在西北地區建立的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照金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在西北發動的一次著名兵變“兩當兵變”;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預示團結抗日新局面到來的“西安事變”;黨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八路軍奔赴抗日前線的出發點的陜甘革命根據地,黨中央在延安戰斗生活了13個春秋,培育形成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作為陜甘寧邊區的南大門,圣地延安的前沿哨所的馬欄革命舊址……每一處革命遺跡、每一件珍貴文物都是鮮活的歷史教材,折射著革命先輩崇高的理想信念。
處于陜西南部的安康市,取自“安寧泰康”之意,歷史底蘊深厚,紅色資源豐富,是學生尋求“詩和遠方”的理想之地。紅三軍、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七十四師、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中國人民解放軍都曾在這里創建革命根據地,進行革命活動,使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成為鄂豫陜革命根據地、川陜革命根據地和豫鄂陜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走出了鐵軍政治部主任廖乾五、“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軍長何振亞、血戰臺兒莊敢死隊隊長王范堂等無數革命先驅。在這里有著大量的紅色文化資源,不僅有物質層面的革命遺址、烈士陵園、歷史博物館、革命紀念館、紅色展覽館、黨史教育館、廉政教育基地等,還有精神層面的英烈故事、紅色歌謠、紅色文獻、革命精神等。
這些紅色資源中,飽含著強大的紅色“基因庫”,是學校教育教學需要不斷挖掘的寶藏。在第一課堂中,教師可以把這些紅色資源與思政課程中愛國主義、改革開放、維護國家利益、人民當家作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在第二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愛國主義教育主題班會、紅色歌曲比賽、革命故事演講、紅色戲劇表演、紅色文化展覽、紅色經典誦讀、紅色影片觀看等方式,不斷豐富課后服務,優化第二課堂,助力“雙減”工作;在第三課堂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紅色教育基地學習考察,組織學生探尋身邊的紅色遺跡,尋訪英烈人物,收集整理本地紅色(圖片、影視)檔案,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把實踐體悟作為構建“大思政課”體系的重要環節。
三、開發“教科書”,變紅色遺跡為課堂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是這部教科書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用好這部教科書,既需要我們用紅色資源服務教學,也需要我們把紅色遺跡變成課堂。打造“行走的思政課”,讓學生走進革命博物館、紅色紀念館、黨史教育館、烈士陵園、革命遺址等“歷史發生地”,通過開展現場教學、主題活動、志愿服務、拓展訓練、勞動體驗、研學旅行等實踐教學,達到“觸景生情、化情為意、以意促行”的教育效果。紅色遺跡中“行走的課堂”,無聲地講述著血與火的歷史,書寫著英烈們用熱血和生命踐行自己初心與使命的故事。這樣的教學讓學生用腳步丈量,用眼睛記錄,用心靈感知,用大腦思考,賡續紅色基因,厚植家國情懷,增強政治認同,深刻體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
據統計,安康市境域內共有革命遺址遺跡197處。像紅軍老祖墓、牛蹄嶺戰役舊址、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舊址、江口烈士陵園等紅色地標中都蘊含著寶貴的革命精神和價值追求,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部部鮮活的教科書。清明節前夕,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以“追尋紅色印記·賡續紅色血脈”為主題的牛蹄嶺戰役舊址參觀活動。在參觀遺址和緬懷先烈活動中,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想,仿佛把學生帶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學生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銘記革命先烈的光輝歷史,增進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的認識,更加堅定理想信念,更加擁護黨的領導,從中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激發“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家國情懷和精神動力。
四、注入“強心劑”,使紅色精神綻放光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教育絕不能培養社會主義破壞者和掘墓人,絕不能培養出一些“長著中國臉,不是中國心,沒有中國情,缺少中國味”的人!立德樹人,關系黨的事業后繼有人,關系國家前途命運,不管什么時候,我們為黨育人的初心不能忘,為國育才的立場不能改。紅色資源進校園,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去“回味”“感知”,而是進一步傳承發揚,讓紅色精神綻放新的時代光芒;不僅是促進紅色基因傳承、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重要途徑,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幫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有力措施。紅色資源猶如一針“強心劑”,激揚新時代愛國主義的磅礴力量,補足學生的精神之“鈣”。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也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紅色旋律。因此,我們要把紅色資源作為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的生動教材,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故事、改革開放的故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鄉土紅色資源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家國情懷教育,弘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愛國不僅是一種觀念的體認、一份情感的表達,更是一種自覺的行動、一些日常的細節。我們要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把學習生活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把學習奮斗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用信仰之光照亮奮斗之路,讓“我愛你中國”成為回蕩在學生內心最響亮的聲音。
五、補充“營養液”,把紅色元素融入生活
課堂小社會,社會大課堂。我們要踐行“社會即課堂”“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科學鏈接、有效提取紅色元素,推動紅色資源融入學校生活、學生生活,從小厚植廣大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情懷,幫他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一是全學科融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堂教學,充分發揮思政課在立德樹人中的關鍵作用,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堅持以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針對各門學科特點,在教學中尤其注重在語文、歷史、地理、音樂、美術、勞動等學科中融入紅色文化內容,將價值引領和知識傳授相融合、紅色元素與學生生活相融合,使所有課程共同承擔“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育人責任,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紅色教育。
二是全景式體現。紅色資源既有物質層面的,也有精神層面的。把紅色文化根植于校園生活中,既需要展覽館、宣傳欄、黑板報等物質載體,也需要“紅色之聲”“紅色網站”“紅色云端”等精神產品;既需要主題式的“精準滴灌”,也需要常態化的“潛移默化”。通過多元的載體、靈活的方式、鮮亮的色彩,創設全景式、體驗式、沉浸式的教育環境,讓紅色元素更好地走進校園、融入生活。
三是全方位展示。我們可以利用建黨節、建軍節、國慶節等重大節日,開展系列紅色主題教育活動;我們可以利用墻壁畫、黑板報、手抄報、宣傳欄、電子屏定期宣傳紅色故事;我們可以利用校園廣播站、電視臺,定期播放紅色故事、微課、歌曲、詩歌、講座、視頻等;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搭建紅色資源平臺,創建紅色文化網頁、論壇、博客、微信群、QQ群、釘釘群等,把紅色資源搬上“云端”,讓紅色文化廣泛傳播,使紅色元素浸潤人心。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發掘和利用紅色資源,旨在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著力培養學生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引導青少年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書寫人生華章。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教學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