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學人才培養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已經形成多層次、廣覆蓋的教育體系,作為法律專業核心課程及相關專業的選修課程,法學課程思政建設對人才培養成效具有多重影響。明確法學課程思政的倫理意義,是確保課程思政元素深度挖掘,教育成效充分體現的重要支撐。本文在明確法學課程思政內涵及實施目標的基礎上,多元探尋法學課程思政的倫理意義所在,并結合實際提出教學改革推進路徑,以此為深化教學改革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法學  課程思政  倫理意義  教學改革

課題:寶雞職業技術學院2022年度課題《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研究——以寶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編號:2022209Y)。

引  言

良善公民培養、法律工作隊伍建設、政法管理人才建設,都需要依賴最為基礎的法學課程為法治中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法學課程思政建設是建立在課程思政體系逐步完善和法學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上,全方位明確法學課程思政實施的倫理意義,堅持以課程思政為導向深化教學改革,不僅是課程教學體系優化的基本要求,更是實現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路徑。

法學課程思政改革的認識

1.法學課程思政的內涵

課程思政是在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深度融合的基礎上提出的,具體指的是在高校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中,要以新時代高等人才培養目標為基本要求,以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為基礎,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規律,以專業課程承載思政教育,推動高等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教育體系。課程思政不是專門的課程,但又以專業課程為載體,在實施過程中,更加側重于學生理念與價值觀培養,通過課程思政與三全育人體系的有效融合,能夠在強化學生知識與技能培養的基礎上,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法學課程思政是思政教育與法學教育專業領域的有效融合,在法學專業課程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深度挖掘專業知識體系中的思政元素,實現對學生的思想政治引領和道德素質培養,使學生形成完善的知識和素質結構,實現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的全面提升。因此法學課程思政既具有課程思政的一般特征,又充分體現出法學素養的導向要求。

2.法學課程思政的實施目標

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是新時期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目標實現的基本要求,也是完善協同育人體系的重要實現路徑。結合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法學課程思政實施目標可以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法學課程思政的實施,要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導向,切實體現出思政教育對新時代社會主義人才培養體系運行的促進作用。其次是要引導學生樹立公平正義的職業理想追求,在未來從業過程中,能夠堅守本心,合理運用專業職業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積極貢獻。最后是要通過法學課程思政體系構建與灌輸,提升思政教育話語權,引導學生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可其目標導向,實現學生家國情懷、人文精神、審美情趣的全方位培養。

3.法學課程思政的實施原則

法學課程思政建設和實施,是新時期高等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的基本路徑,在課程思政建設實施過程中,必須要堅持如下方面原則:(1)導向性原則,在法學課程思政體系構建中,必須要明確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的基本導向,明確社會主義建設新型法學人才培養的目標,明確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水平提升的目的,切實為教學活動開展提供基本先導,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合。(2)實踐性原則,實踐性原則是指在法學課程思政體系構建和實施過程中,要明確理論與實踐的有機銜接要求,要在能夠深化學生思政理論認識的基礎上,將思政理念指引融入學生學習生活實踐中,推動學生思政實踐行為外化。(3)系統性原則,系統性原則是指在課程思政體系構建過程中,要能夠將專業課程內容與思政元素深度融合,貫穿學生專業成長的所有環節,確保思政教育充分體現。

法學課程思政的倫理意義

1.為倫理實體存在提供精神合力

在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中,將倫理實體界定為個人安身立命之所,長期處于無倫理或倫理實體破碎狀態下,個人也就失去存在的依據。其認為家庭、社會、國家是倫理實體發展的基本階段。新的倫理學體系中,將人類共同體作為倫理實體的最高等級,家族、社區、社團、民族、國家等,都是人類共同體倫理實體存在的具體形式。倫理實體的存在和發展,受物質因素、情感因素、精神因素等共同作用,但是物質因素聚合具有一定的時效性,情感因素容易受外部影響而波動,只有精神因素能夠保持相對穩定并在群體中產生合力。高等院校同樣具有社會共同體的性質,在我國高等教育不斷普及發展中,必須要充分利用課程思政的優勢,培養大學生共同體意識、愛國主義精神,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精神動力。法學課程思政教育的構建,對法治人才培養和未來法治隊伍建設具有直接影響,對社會主義法治事業未來發展、社會有序運行及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要影響。探索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路徑,為法學教育和人才培養提供精神合力,是法學課程思政倫理意義的基本層面。

2.推動法律職業共同體倫理素養提升

法律職業共同體是由各個系統、各個崗位的法律工作者所組成的,無論處于何種系統和工作崗位,在從事法律相關職業活動時,必須要求從業人員具備核心職業素養。核心職業素養是以法律道德為基礎,包括法律知識和社會常識在內的綜合素養,只有在課程思政與專業教學深度融合情形下,才能夠真正做好學生法律道德的培養,引導學生將法律作為謀生工具的同時,要學會敬畏法律,尊重法律的尊嚴,相信法律所具有的權威性、擔當性和公正性。在利用法律知識解決和處理問題時,要遵循法律價值觀的基本要求,真正將法律的公平正義體現出來,為我國法治社會建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為人的成長發展提供支撐

“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目標,也就是說,人的成長發展,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變,這應當以教育為基本支撐。高等教育是專業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的關鍵階段,也是價值觀逐步成型的關鍵階段。專業課程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理應承擔起知識教育與價值引領的雙重責任。依托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堅持以育人本質要求為導向,將價值觀教育貫穿至教學活動開展的各個環節,為學生成長發展提供多元支撐,是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切實體現,也是法學課程思政倫理意義的基本體現。

4.提升法治中國建設意識

法治中國建設是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推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基本方略縱深發展,是法治中國建設水平不斷提升的基本保障。法治中國建設目標的實現,離不開青年法治人才的培養,在法學專業課程教學中,全方位融入課程思政體系,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專業認同感、自豪感,引導學生在就業后更好地選擇本專業崗位。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還能夠結合新型教學模式應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專業技能,投身法治事業的遠大理想不變,樹立為法治事業奉獻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通過課程思政的全流程貫徹,還能夠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法律工作從業過程中的問題,幫助學生在思想層面克服職業倦怠,提升從業成就感、滿足感和幸福感。

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推進路徑

1.明確德法兼修課程思政目標

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是長期性、系統性、復雜性的工作,在實際推進過程中,必然面臨多方面問題,對教學改革成效產生負面影響。要確保這些負面因素得到有效控制,確保教學改革成效充分體現,必然要明確課程思政建設德法兼修目標。法學課程與思政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共通性和交融性,這成為德法兼修目標構建的基礎。法學課程教育在本質上體現國家意志,不同性質的國家在法治觀、人權觀等方面有明顯差異,這也決定了法學人才培養同樣要基于意識形態差異出發,培養適應國家法治建設要求的高素質人才。思政教育本身就是以意識形態教育為主體的,要能夠通過有效的教育活動,實現對學生的品德修養引領、價值觀引領。

只有充分挖掘法學課程蘊含的思政資源,將思政教育融合至法學專業知識教學的各個層面,明確德法兼修的基本目標,才能夠真正為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供指引,為課程思政倫理意義實現奠定堅實基礎。在明確德法兼修目標的基礎上,還應當對目標進行層次分解,推動教學改革逐步深化。課程思政建設的初級目標,是要引導學生認識思政教育與法學專業融合的意義,明確個人思政素養結構的基本組成,做高素質公民的踐行者。課程思政建設的中層目標,則應當是確保學生認識個人思政素養對職業發展的影響,樹立終身踐行的觀念,逐步成長為優秀的法律工作者。課程思政建設的頂層目標,則是要將學生培養成為法學思政的傳播者,尤其是在專業活動開展中,對公眾產生積極影響,為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貢獻。

2.明確公平正義核心價值導向

公平正義是法學專業價值倫理的核心,也是法學課程思政體系構建應當堅持的基本導向。在當前法學專業教育體系中,絕大多數教師都能夠認識到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認識到課程思政體系構建的倫理意義,但是受到個人知識結構和教學組織能力方面的限制,還無法真正將公平正義核心價值的導向作用顯現出來。因此在教學改革不斷推進過程中,法學專業教師不僅要強化專業理論課層面的改革,明確公平正義價值引領作用體現的重要性,還應當在實踐訓練過程中,注重對公平正義的追求。通過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第二課堂實踐的有效對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提升對公平正義的認知,多元化、深層次踐行法律的公平正義,真正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將公平正義作為職業信念的基本導向和終身追求。

3.深度挖掘法學課程思政元素

深度挖掘法學課程思政元素,實現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教育的有效對接,是確保課程思想倫理意義作用顯現的重要基礎。法學課程分為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及實踐課等不同類型,在每一門專業課程中,都蘊含有各自不同又相互關聯的思政元素。挖掘課程思政資源的能力,也應當成為教師能力結構的基本組成部分。以《憲法學》課程為例,在教學活動中除了要做好基本條文的知識講解之外,還應當以各種形式向學生傳輸條文產生及修改背后的歷史背景、國家戰略、政策演變特征等,讓學生能夠通過憲法內容的歷史沿革,更為真切地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奮斗的艱辛歷程,感受到中國法治化進程推進面臨的困難,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而以更加堅實的理想信念投入到法律職業工作中來,成為法律公平正義核心價值的踐行者。

4.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方法

法學課程思政建設必要性和倫理意義已經被廣大法學教育工作者所認可,但是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依然存在多方面限制因素。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方法,是有效規避這些負面因素影響、實現德法兼修育人目標的路徑。

在教學模式改革層面,應當遵循當前高等教育理論研究的一般規律,強化對學生主體地位的認知,強化新型教學模式應用。在教學模式改革過程中,主要強化混合式教學體系的構建和應用,使線上與線下教學有效融合,充分發揮線上教學優勢,推動思政教育與新型教學模式的有效銜接。

在教學方法應用層面,必須要轉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尤其是在思政理論方面的關注,應當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案例教學法、模擬法庭教學法、遠程法律服務所等形式,多元化開展教學活動,在滿足學生知識學習、法律技能訓練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思想觀點討論、交鋒和碰撞的平臺,最終實現價值觀指引,實現學生在文明、公正和誠信方面認識的統一。同時,還應當通過情境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等,為學生創設課程思政融合改革的良好環境,基于問題導向引導學生聚焦價值焦點,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5.加強師資隊伍及保障體系建設

在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推進過程中,師資隊伍建設應當從如下方面著手:一是要堅持以學校黨委和院系黨支部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的引領作用,提升教師對法學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視程度,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為基本指導,深入做好教師政治素養培養。二是要引導教師明確自身對學生思政素養培養的影響作用,深刻領悟和消化法學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全面提升課程思政建設執行能力,將優秀傳統文化、家國情懷、職業精神等內容靈活地融入專業教學體系,為課程思政倫理價值實現提供有效支撐。三是要加強教師新媒體技術培養,尤其是要強化微課視頻制作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為學生自主學習、課堂討論等學習活動提供支撐,形成良性互動的法學課程思政教育體系。

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保障體系建設,應當關注如下方面內容:首先是要強化多媒體和教學網絡平臺建設,尤其是線上教學平臺建設,要能夠滿足線上教學組織的基本要求,充分利用雨課堂、藍墨云班及學校自主搭建的平臺,確保線上與線下教學的有機融合。其次是要強化法學課程思政教育資源庫建設,將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立法、司法、執法、法律監督相關的重大事件、歷史人物資料納入教學資源庫,滿足學生自主學習和課外拓展的需要,這樣也能夠更好地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效率。最后是要構建完善、高效的師生互動平臺,讓學生能夠在平臺中提出問題,并及時得到教師回復,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活動靈活性。

6.優化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

優化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實現對教師和學生的全方位評價,精準分析教學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優化教學方式,確保課程思政倫理意義充分體現。

針對學生的評價體系優化應當從如下層面入手:一是要將思政考核納入評價內容并合理設定比例,通常情形下,思政考核占比以10%~20%為宜;二是在具體考核方式上,要避免單純以理論記憶或概念分析為主,實現思政考核與專業考核的融合,將思政考核點以靈活的方式融入法學專業知識點考核中;三是要注重對學生課堂參與、第二課堂等方面的考核,將傳統的終結性評價方式轉變為過程性評價,實現對學生成長過程及思想動態的關注,激發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踐行思政的積極性;四是要明確評價結果的導向作用,分析學生思想政治素養與法學人才培養目標的偏差,對教學活動組織進行全面優化。

針對教師的評價體系優化,應當注重如下方面要點:首先是要結合學校職稱晉升評價機制,將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能力納入評價體系,提升教師教學質量和水平在考核中的占比,激發教師參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其次是要將課程思政實施進行指標分解,確保評價內容涵蓋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等多個方面,合理確定評價指標權重,構建完善的指標體系。這樣不僅能夠實現考評的公正性,還能夠使教師更為直接地認識課程思政重心,對教學重點進行優化。最后是要構建完善的師生互評體系,真正實現師生群體在教學和心理層面的交互,為深化教學改革奠定堅實基礎。

結  語

法學專業學生在成長和就業方面都具有無窮潛力,在社會發展各個崗位都能夠承擔起重要責任。因此在法學專業教學改革活動中,必須要明確課程思政的倫理意義,明確課程思政體系構建的重要性,從明確課程思政目標、確定法律公平正義核心價值導向、深度挖掘法學課程思政元素、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方法、加強師資隊伍及保障體系建設、優化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等方面入手,系統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強調學生主體地位,強化教師引導作用發揮,以此才能夠深層次推進教學改革,為培養符合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要求的法學人才奠定堅實基礎,為法治中國建設作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彭小霞.課程思政融于法學專業課程教學之路徑探索[J].石家莊學院學報,2022,24(2):119-123.

[2]邵燕.高校法學專業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必要性與實現路徑[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23):69-71.

[3]仝其憲.黨史教育融合法學課程思政的路徑、方法[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21,37(5):114-118.

[4]劉偉琦.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新理路:法治中國情懷培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10):146-154.

[5]陳楚鈿.新時代法學專業課程思政育人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8):66-67+78.

[6]朱繼勝,譚潔,朱振明.論法學課程思政特點、難點與實施路徑[J].高教論壇,2021(9):56-59.

[7]朱宇.“課程思政”融入法學專業教學的價值釋析與實踐途徑[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1(8).

(張宏:寶雞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