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上午9時,寧陜縣筒車灣鎮許家城村村民唐朝銀,帶著兩歲的孫子焦梓涵,準時來到村里的養育中心報到。

此時,養育師張義召和李珍早已做好準備,等待村民們帶著孩子到來。

這個占地100平方米的養育中心,分為閱讀區、運動區、課程區,配有教具、玩具和大型的海洋球池、滑梯等設施。

隨著孩子們的到來,養育中心開始熱鬧起來。有的孩子在游戲區玩耍,有的孩子拿著書自己閱讀。唐朝銀則在養育師的指導下,和孫子做起了親子游戲。

據養育中心負責人張義召介紹,中心主要圍繞6個月至36個月的嬰幼兒,教授認知、語言、運動和社會情感等內容的課程,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好品質,幫助他們提前適應幼兒園生活。

和很多家長一樣,唐朝銀起初對此半信半疑:“這么小的娃娃,話都說不利索,哪里需要每天去上課?我自己帶孩子省事還放心。”

經過養育師多次上門勸說和自己帶孩子去養育中心體驗后,唐朝銀的態度有了轉變。

“平時孩子的爸媽在外打工,就我和孫子在家。我沒啥文化,怕教不好娃娃,就把他帶到養育中心來。這里有專業老師教,娃也喜歡來。”唐朝銀告訴記者,經過學習,她學會了和孫子溝通的技巧,以及如何更科學地養育孩子。

唐朝銀和孫子是寧陜縣正在推行的“養育未來”計劃的受益者。

位于秦嶺腹地的山區小縣寧陜,人口不足6萬。據了解,目前,全縣有中小學校27所、幼兒園22所、教學點2個,在校學生、幼兒8322人,中小學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和義務教育在校學生鞏固率均達100%。

“寧陜縣每年外出務工人數達1.6萬人,這些家庭的孩子大多由家里的老人看護。不會帶娃、帶不好娃是很多老人面臨的問題。另外,一些在家帶孩子的年輕父母,受文化水平限制,也缺乏科學有效的育兒方法。”寧陜縣教育體育和科技局副局長周邦國告訴記者。

2018年,寧陜縣引進了“養育未來”兒童早期教育公益項目,主要提供專業的親子互動指導及家庭養育支持服務。

“神經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表明,0至6歲,兒童大腦發育最快、可塑性最強,是采取兒童早期發展干預措施的最佳時機。”寧陜縣衛生健康局副局長阮邵凱說,如果兒童在早期生活中得到良好的營養和照顧,有助于成長發育和減少患病的可能性,并能充分開發思維、語言、情感等方面的技能。

“現在,我們這里可以給孩子提供干凈、安全、有趣的環境。對于家長來說,在這里可以體驗親子互動,加深親子感情,學到更多的育兒知識。”養育師李珍告訴記者。

據了解,養育師在入職前都要經過專業培訓。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養育師全部來自寧陜縣。目前,全縣已經培養了33名養育師,平均年齡為35歲。

2019年5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加大對農村和貧困地區嬰幼兒照護服務的支持,推廣嬰幼兒早期發展項目”。

為促進0至3歲嬰幼兒早期綜合發展水平的提升,寧陜縣建立了“政府主導、公益支持、專家支撐”三位一體的項目管理運行機制,即由寧陜縣提供政策和基本保障,“湖畔魔豆”公益基金會提供資金支持,養育未來行動研究中心提供技術支撐,寧陜縣相關部門和各鎮組織實施。

“我們還探索實踐了‘衛教結合、康智雙撫、長幼并育’‘中心+家訪’的‘雙撫雙育’模式,填補了我縣偏遠山區兒童早期發展教育的空白。”寧陜縣副縣長張瑩說。

截至目前,全縣共有18個早期兒童發展活動中心、1個服務點,覆蓋面達100%,累計服務13萬人次。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