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特殊教育學校開展研學實踐活動
作者:王楊銳
發布時間:2023-10-18 19:37:00
10月10日至13日,市特殊教育學校分兩批次帶學生去位于柞水縣下梁鎮的秦嶺行一實踐教育基地,開展了以“攜手殘障兒童 感受孝義文化”為主題的研學活動。學校師生及家長共計120余人參加活動。
唱著歌,帶著笑,出發
上午8:30,第一批、第二批參加活動的人員分次出發了。路途雖有些遠,但他們卻不感覺無聊。“頭頭拍拍、肩肩拍拍……左邊扭扭拍拍,右邊扭扭拍拍……”“聽我說謝謝你,因為有你,溫暖了四季……”在研學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們舞動著手臂,唱著歌,跳著舞,做著互動游戲,歌聲、笑聲不絕于耳,一路的歡聲笑語灑落在車窗外的沿途秋色美景中。
起土灶,做火鍋,真香
大約11:30,研學團隊到達了基地。在基地老師的帶領下、在老師的協助下,學生開始了本次活動的第一個項目:起灶做飯。每組學生在老師指導下按照事先的分工,有的生火、有的洗鍋、有的削皮、有的洗菜、有的切菜、有的煮飯……在一片歡聲笑語中,鍋里飄出了一陣陣香味,學生們圍著灶臺,很是期待美味的出爐。紅的湯汁、綠的青菜、黃的土豆、白的豆腐,加上羊肉卷、香菇、各類丸子在沸騰的鍋內翻滾,讓人忍不住流口水。隨著屢屢炊煙的升起和鍋內香氣的升騰,一鍋煮好的火鍋終于上桌了。大家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品嘗,“不錯!”“真香!”“太好吃了!”簡單的幾個字,表達出孩子們對自己勞動的滿足。
同體驗,共合作,有益
下午,學生們穿上了紅、黃、藍、綠四色馬甲,進行了旱地冰壺、攻防箭、拔小尾巴、穿呼啦圈等趣味對抗運動和戶外作畫、手工剪紙、喂養小動物等沉浸式體驗活動,打開了研學的課本。
在穿呼啦圈的活動中,學生兩組人馬圍成兩個大圈,手拉著手,在老師的指導下,不用手碰觸,低頭、縮肩、抬腿,將自己的身體從嘩啦圈內穿過。從剛開始學生們動作比較生澀,需要老師一個一個幫助,到最后可以獨立將身體絲滑地從呼啦圈穿過并傳給下一個人,每一步都有康復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攻防箭是學生從未接觸過的一種運動。只見學生們分兩個團隊,穿上護具,彎弓搭箭,朝著對面的目標瞄準,互相對射。射中目標的學生歡呼雀躍,被射中目標的同學毫不服輸要求再戰。團隊協作的合作精神和不服輸、不放棄的韌勁在運動中完美展現。
聽障學生沉浸式體驗了戶外作畫。他們在透明保鮮膜圍成的畫布上自由創作,用畫筆把自己喜聞樂見的事物表達在畫布上。太陽、山巒、房屋;果樹、花卉、青草;大熊貓、海綿寶寶、金魚;小朋友、自畫像等等,隨著畫筆的起落悄悄展現在畫布上。盡管創作稚嫩、單一,但色彩明艷、想象豐富,學生對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無不體現在創作中。
夜幕時分,大家圍著篝火,又唱又跳,雖然唱得不是很清晰,跳得也不是很標準,但快樂卻如同燃燒的火焰一般真摯而熱烈!
秉孝義,授文化,傳承
第二天,研學師生又來到了營盤鎮孝義廳。“相傳,西周宣王時,張仲家住柞水東川(今鎮安縣管轄),其母以賢孝著稱,諄諄教誨培養張仲成為國之棟梁,后張仲入相,輔佐周宣王振興周室,被宣王稱為‘賢相張仲孝友’。賢相張仲老母作古時,宣王感張仲孝道,率文武百官經義谷道翻越秦嶺至東川張仲家吊唁,張仲悲切哀傷地將其母賢孝事跡哭訴于宣王。因張仲孝義,宣王特封柞水為‘孝義川’,自此柞水就有‘孝義’故里之美稱。”在孝義視頻及講解員(的)耐心講解下,在手語老師的翻譯下,孩子們聽得很是認真,也真真切切感受了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隨便要。”“即使自己的家人犯法,也不能包庇。”“要孝敬父母及長輩。”……孩子們紛紛交流心得,表達著自己對“孝義”的理解。
走出校園,親近自然;看見美好,懷揣夢想。本次研學實踐活動,開拓了殘疾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了他們自立自強、熱愛生活的精神品質,身殘志堅有勇氣、公共秩序我遵守、文明用餐不浪費、安靜就寢不喧嘩、以大幫小促成長、團結協作同進步等個人素養也表現在活動中的方方面面。
“要么讀書,要么遠行,心靈和身體,總有一個要在路上。”研學看世界,教旅促融合。也許我們走不了太遠的路,到不了更遠的地方,但第一步已經邁出,相信未來我們一定會看到更美的風景、更大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