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協同式”木管樂教學模式的應用
作者:周文博
發布時間:2023-10-17 15:48:01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傳統的木管樂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大眾對木管樂藝術鑒賞的要求,不適應現代音樂文化體系的發展,當前木管樂教學存在諸多問題,木管樂教學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叭獏f同式”木管樂教學模式強調教學中的“現代化”、“交響化”、“民族化”協同發展,試圖構建以“三元”為依托的木管樂教學模式,探索木管樂教學可持續發展路徑。
[關鍵詞]三元協同式 教學模式 教學改革 情境教學
近年來,木管樂憑借獨特的音色受到了越來越多觀眾和作曲家的青睞。音樂教育領域對木管樂專業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加,木管樂教育理念和模式也要與時俱進。木管樂教學長期秉承傳統和保守的教學模式,往往以西方陳舊的教學資源為依托,并未形成適用于中國學生的教學模式,致使木管樂的發展與社會大眾之間存在巨大的“代溝”,延續了多年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適合木管樂教學的發展,限制了木管樂高精尖人才的涌現。目前,木管樂教學要努力嘗試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改革措施,滿足社會大眾對木管樂藝術鑒賞的要求,為木管樂專業學生的發展前景提供有力支持?!叭獏f同式”教學模式的改革就是著眼于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消解社會大眾與木管樂之間的距離與隔閡,構建“現代化”、“交響化”、“民族化”的教學改革思路,不斷拓寬木管樂的應用范疇,縮小木管樂與社會大眾之間的審美“代溝”,探索木管樂教學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木管樂器教學的訓練特點
木管樂器是西洋管樂器中的重要構成部分,通常由堅實的木料或金屬材料制作而成,由管內的振動器帶動空氣柱的振動發出聲音,主要包括長笛、巴松、單簧管、英國管、大管等西洋樂器,在交響樂器里屬于木管樂器組。木管樂器可以根據作曲家的意圖演奏出愉悅、憤怒、激昂等情感的樂曲,雖然木管樂器的音色不如鍵盤樂器豐富多樣,但是它的獨特性受到了作曲家的喜愛。木管樂器的演奏與弦樂器、鍵盤樂器和打擊樂器不同,受到人體生理特點的約束,在具體的木管樂教學當中,音樂教育者要根據木管樂器的構造材質和發聲原理進行針對性教學。
1.重視對最佳音區的挖掘
木管樂器的管長、管徑差異很大,管內振動的空氣柱長短不同,致使音高不同,進而形成不同的音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挖掘木管樂器的最佳音區。首先,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穩定的長音訓練,只有長音足夠飽滿和圓潤后才能進行音高與時值的練習,進而奏出特殊的音色效果。通常來講,最佳音區對氣息的消耗量比較大,音準難以把握,對學生的聽覺和演奏技術要求高,木管組樂器的極高和極低音區在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學生具備了演奏出極端音區和最佳音區的能力,才能演奏出更多、更新的現代和當代作曲家的作品。
2.強調對氣息的訓練
木管樂演奏過程中最重要的技術就是氣息,是否具備科學的演奏氣息決定了演奏者的水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了解木管樂器耗氣量的分布,通常來講,最低音區和最高音區氣息消耗量最大,從低音區到中音區到高音區氣息消耗量逐漸減小,從高音區向極高音區過渡時氣息消耗量復又逐漸增大;強奏氣息消耗量大,弱奏時則需要很好的氣息控制能力,教師要按照木管樂器的氣息消耗規律對學生進行調息訓練。
“三元協同式”木管樂教學模式的提出
無論是從招生規模還是教學質量來看,我國的音樂專業教育已經發展到了歷史新高度,展現出了蓬勃的發展勢頭,但是作為音樂專業的一個重要分支,木管樂專業的教學規模和教學質量遠不及鋼琴、聲樂和舞蹈等專業。雖然在高等院校音樂專業教育體系中,木管樂專業已經占有一席之地,成為了必不可少的專業設置,但是木管樂教學體制的改革發展緩慢,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社會對木管樂演奏提出的新要求。
木管樂教學模式的改革要與時俱進,構建完善、高效的教學系統?!叭獏f同式”木管樂教學模式要具備“現代化”、“民族化”、“交響化”三大特征,簡稱“三元”?!艾F代化”指教學模式要符合現代社會的審美特點和藝術潮流,把控好現代藝術風格;“民族化”指木管樂教學要符合中國民族管樂的特征,引入更多的民族音樂語言和民族類風格作品,構建具有民族音樂文化內涵的教學模式;“交響化”指木管樂教學模式的構建要從西洋交響樂的表演模式和樂隊地位的特征著手,明確木管樂器組在交響樂隊中的定位和作用,運用交響樂的思維方式表現木管樂的音色和氣息?!艾F代化”、“民族化”和“交響化”分別屬于時尚、傳統和西洋三大領域,三者要協同發展、互相促進,在傳統和現代、民族和西洋的結合與協同方面找到立足點。
隨著中國文化產業的日益興盛,大眾對高雅藝術的欣賞能力與審美要求提高,觀眾逐漸接受和喜愛音樂劇、歌劇、交響樂等藝術形式,逐漸提高音樂鑒賞能力,并主動獲取更多的音樂鑒賞知識。雖然木管樂專業的畢業生逐年增加,但是量變并沒有帶來質變,畢業生的個人藝術素養、演奏技巧等方面并沒有適應當前社會的需要。木管樂教學中也衍生出許多問題,如專業課教師的意識觀念停滯不前、教學理念單一、教學目標設置不合理、缺少對學生“美”的引導和情景化教學等,這些都造成了木管樂應用領域與教育領域的錯位與斷層?!叭獏f同式”木管樂教學模式的提出就是要改變教育與實踐領域的脫節、創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成果,使木管樂專業的學生能夠滿足當前社會對音樂發展的需要,形成木管樂教學向“現代化”、“民族化”、“交響化”方向轉變,同時在教學中加強這三個元素的協同性與互動性,結合木管樂教學特征與發展目標進行教學改革,進而提升教學效果,培養出優秀的木管樂音樂人才。
木管樂教學模式改革面臨的問題
1.教師專業素養與意識觀念落后
教育者是實施教學過程的基礎,其素質影響了教學效果的達成。當前,我國木管樂師資多來源于藝術類院校的音樂專業,他們受到的專業教育拘泥于傳統的音樂教材和教育方式,部分院校的音樂教師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教學經驗不足,意識觀念陳舊,特別是在中小學校,木管樂教師的資歷較淺,不能及時更新現代化的意識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流于形式,側重于應試教育,很少為學生搭建木管樂演奏和表演平臺,教學效果不理想。
2.教學理念單一,教學目標設置不合理
部分藝術類院校的木管樂專業教育理念陳舊、單一,教師對學生的發展規劃定位不清晰,并沒有幫助學生制訂清晰的培養規劃,不能結合學生性格特點、學習能力和音樂素養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僅僅是從宏觀角度培養滿足應試教育的木管樂人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木管樂專業教學目標的設置也缺少連貫性,無法做到每個教學階段和每個學期的層層遞進和有效銜接,許多技巧性的教學內容被忽視和遺漏,無法對學生實施完整的、全面的木管樂教學規劃。
3.教材選取單一,教學資源匱乏
木管樂器是典型的西洋樂器,其選用的教材具有西方的古典化特征。當前,我國很多藝術類高校的木管樂教材沿用了西方幾十年前的版本,雖然這些版本在練習曲和樂曲的訓練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但是這僅僅適用于木管樂教學的初始階段。近年來,人們對木管樂的審美逐漸從古典化向現代化方向轉變,原有的教材缺少民族化和現代化特征,沒有融入中國音樂元素和現代音樂元素,那些具有古典化特征的教材已經無法適應當前木管樂發展的需要。
4.缺少對學生“美”的引導
木管樂教育教學屬于“藝術學”范疇,藝術教育又是對學生開展美育的主要手段。音樂教育者要對學生進行藝術教育,使學生從中獲得對美的認知,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筆者走訪發現,部分藝術類院校的教師缺乏對學生進行美的引導,無法將美融入到教學中來,較為注重應試教育,為了提高學生藝考成績而開展的教學導致學生在木管樂學習過程中缺少對美的認知,從而失去了對木管樂學習的動力與興趣,最終把學生培養成為了一個吹奏的“機器”。
5.缺少情境教學的設置
雖然木管樂器組可以進行獨奏或者重奏,但是其主要功能和獨特的音色仍然體現在交響樂的音響環境中。從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訓練的角度看,木管樂教學的最終歸宿仍是以交響樂為主,學生個體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樂隊的配合。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忽視了引入交響樂的環境,導致學生無法身臨其境,無法從演奏過程中獲得情感體驗,無法深層次理解音樂作品,提高自身音樂素養。
“三元協同式”木管樂教學模式的應用
“三元協同式”木管樂教學模式強調“協同”作用,探索“現代化”、“傳統化”和“交響化”之間相互聯系的紐帶,在木管樂教學中實現三者的協同發展?!艾F代化”、“傳統化”和“交響化”不是彼此孤立的音樂元素,在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中要進行循序漸進的有效滲透。首先,在木管樂教學的初始階段,要注重學生基本功的培養,以古典音樂教材為依托,將“交響化”的概念滲入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能夠理解木管樂器組在交響樂隊中的定位,以交響樂的思維理念和思維方式表現音樂作品。其次,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木管樂演奏技能后,適時引入“民族化”概念,將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作品融入進來,在木管樂教學中引入更多的民族化音樂語言,不斷拓寬學生的音樂素養和視野,加強“民族化”和“交響化”的關聯與協同。最后,在木管樂教學過程中注重把控現代化的音樂風格,使學生在不丟棄傳統的基礎上加強對現代音樂風格的掌控,加強學生對現代音樂作品的創作能力,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在木管樂演奏和創作領域兼具實力,更好地適應未來木管樂演奏和交響樂環境的需要。因此,教師在開展“三元協同式”教學模式時要因材施教、靈活運用,應用路徑有以下幾點:
1.引入“民族化”風格,優化教學資源與課程體系
“民族化”是木管樂教學與我國國情、文化、藝術等方面相結合的體現。中國的音樂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的,中國人的音樂情結在于對傳統音聲和民族民間音樂特有的旋律的感知。在當代音樂創作中,西洋樂器演奏的中國作品不勝枚舉。當前,木管樂在獨奏、重奏、練習曲和交響樂方面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中國音樂風格的滲透,在創作過程中加入更多的中國元素,讓學生感知到民族音樂的魅力。
(1)調整教材內容,豐富教學資源
木管樂教學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材內容的束縛。木管樂屬于西洋樂器,在演奏訓練的教材方面有嚴格的曲目劃分,在木管樂教學的初始階段可以滿足初學者日常練習的需要,但是隨著社會大眾對木管樂的審美逐漸由古典化向現代化方向轉變,這些教材已經無法滿足實踐領域演奏者的需要。當前,木管樂教學要結合新的教學理念,出版符合中國社會大眾對木管樂審美需要的系統化教材。八十年代以來,我國涌現出了優秀的木管樂原創作品,這些作品結合了民間民族音樂元素,涉及不同的民族和風格,藝術形式也不僅僅是獨奏樂曲,也有協奏曲、交響樂和重奏等。但是在木管樂教學的過程中,很多原創作品并沒有被吸納進木管樂專業教材中,學生日常練習的曲目依然以西方音樂作品為主,缺少中國音樂元素,學生的木管樂演奏風格缺少中國化特征,無法真切感受我國民族木管樂作品的美感。另外,木管樂教學要借助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和多媒體優質平臺,廣泛搜集優質教學資源,包括木管樂表演的微課和演奏技巧訓練資料,木管樂教學理論研究成果等引入教學中,使木管樂教學獲得高質量資源的支撐,讓學生了解木管樂發展的最新動態,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音樂教育工作者,要發揮自身作用,爭做學習方式的創造者和學習思路的引導者,提高自身對網絡資源獲取和分享的能力,開放教學視野,提高學生對木管樂學習的興趣。
(2)進一步優化木管樂教學內容體系
木管樂教學體系要與時俱進,要符合木管樂表演教學的原則與規律,制訂符合教學目標的教學任務表和教學進度表,使木管樂教學在科學的指導下順利開展。同時,木管樂教學要不斷加強教學模式的創新,結合當前木管樂教學改革的實際情況,結合民族化音樂元素對教學內容體系進行重建,在教學內容體系構建中引入更多的中國化、民族化音樂作品,使木管樂教學內容體系兼具西方和中國化特征。
2.加強“現代化”把控,提高藝術素養
“現代化”是對音樂藝術發展的進步性理解,木管樂自身的發展不僅要在古典音樂領域不斷打磨,也要朝著現代審美和時尚化方向發展,形成具有現代精神的音樂風格,使學生能夠接受和了解木管樂音樂作品的多元性和時代性,使木管樂教學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1)加強學生的美學修養
現代化的審美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對“美”的感知,懂得美、發現美和向往美。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喚醒學生對“美”的訴求,收集和整理有關“美”的作品,組織學生聆聽美樂,教師通過講解作品背后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作品的藝術魅力,提高自身藝術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其次,教師要組織學生參與美學的實踐活動,例如欣賞木管樂專家的演奏,感受木管樂音樂會,通過更深層次去感受“美”。學生的美學修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日復一日地引導和啟發,如果僅僅關注學生的演奏技巧,忽視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學生只會成為演奏的機器,心中沒有了“美”,就不會發現藝術作品的“美”,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就成了“紙上談兵”。
(2)進行科學的曲目選擇
木管樂器具有獨特的音色,一直是作曲家非常青睞的樂器。從古典時期到近代、當代的音樂曲庫中,處處可見木管樂作品的身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供選擇的曲目較多,但是教師如何從浩如煙海的曲目庫中選擇符合學生自身特點和演奏能力的曲目是一門學問。在木管樂選曲過程中,切忌好高騖遠,選擇技術性過強的曲目,這樣會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也不要選擇過于簡單,對學生沒有挑戰性的曲目,滋養學生的懶惰情緒。選曲過程要兼顧不同時期的藝術作品,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現代化藝術作品與古典藝術作品的區別,特別是巴洛克、浪漫、現代樂派的經典曲目優美而浪漫,是必不可少的練習曲類型。通過對不同時期藝術作品的排練和演奏加深學生對木管樂作品“現代化”特征的理解,進而提高學生的現代化、時尚化審美水平。
3.融入“交響化”概念,開展情境教學
“交響化”是木管樂教學的根本,木管樂器在交響樂隊中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承擔著提供音響效果的作用。雖然木管樂器可以進行獨奏和重奏,但是其獨特的聲音特質在交響樂的音響環境中是無法替代的,對于木管樂專業的學生來說,必備的素質之一就是在交響樂隊中的配合技能,因此,在木管樂專業教學中,要對學生開展交響樂環境的情境教學,進行實景模擬訓練,在學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將“交響化”概念融入到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能夠理解木管樂器組在交響樂隊中的身份定位,以交響樂的思維理念和思維方式表現音樂作品。
木管樂教學要加強其“交響化”特征,在交響樂的情境下培養學生的演奏水平。情境教學主要通過模擬實際情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使學生領會音樂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對木管樂的學習興趣。首先,在教學的初始階段,教師要將學生帶入到交響樂的情境當中,講解曲目的創作背景和歌曲所要表達的主題,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設備播放曲目創作的背景和展現的生活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要在傳授木管樂演奏技法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豐富的教學語言對學生進行感情引導,使學生能夠用心去感受曲目的旋律,放飛思緒,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同時要求學生在演奏過程中釋放情緒,加入自己獨特的情感理解。再次,教師在引導學生處理好自身的情緒色彩后,結合作者的生活背景創造情境教學體驗,加深學生對樂譜的深度理解,幫助學生在演奏過程中實現情感的升華,提高學生的領悟能力。最后,教師要繼續拓寬情境教學的范圍,以美育為核心,讓學生深入了解木管樂器體現的音樂素養,培養學生創作符合當今社會需要的木管樂作品,最終使木管樂作品服務于社會,滿足社會大眾對精神與情感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楊繼鵬.舞臺演奏能力培養視角下西洋管樂教學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21(7):70-71.
[2]陳藝璇.關于西洋管樂音樂表演教學模式的改革[J].戲劇之家,2021(12):105-106.
[3]崔慶蘭.淺析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中管樂教學改革[J].戲劇之家,2020(24):99-100.
[4]郭霏霏.西洋管樂在音樂教學實踐中的探索[J].藝術評鑒,2020(22):142-144.
[5]陳霄虹.西洋管樂音樂表演教學模式的改革[J].當代音樂,2020(1):48-49.
[6]李炳帥.試論“三元協同式”管樂教學模式的實施方略[J].北方文學,2019(24):205-206.
[7]馬一菲.淺析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中管樂教學改革[J].黃河之聲,2019(20):98.
[8]王劍.高校音樂專業中西洋管樂表演教學改革的研究述評[J].北方音樂,2018,38(5):180.
(周文博:西安音樂學院管弦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