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教育的底色,有愛的教育才有溫度,有愛的教育才有未來。愛學生是老師們謹記于心的至理名言,但是到底怎樣去愛才是好的教育?做怎樣的教育才算真正的愛?楊雪梅老師的《特教班主任的非常敘事》給了我們一個特殊的、真摯的詮釋,從“特殊的童心”“特殊的教育事件”“特殊的家校之間”到“特殊的班級”,楊老師的娓娓道來,描繪出一幅師生和諧、歲月靜好的美好畫卷。細讀慢品,我從字里行間看到了“三真三味”:真心,人情味;真實,煙火味;真知,深意味。楊老師用這“三真三味”溫暖了一個個幼小稚嫩的心靈,溫暖了一個個求知若渴的靈魂,溫暖了一個個悄然覺醒的生命。我恍然大悟,也許“三真三味”的溫暖教育就是最真的愛、最真的教育。

真心,人情味

楊雪梅老師用一顆純凈的真心呵護敏感的童心,無論怎樣特殊的孩子在楊老師筆下都是淳樸可愛、散發光芒的,無論孩子們說什么、做什么,楊老師都無條件接受并給予恰當引導。“你在這面,我卻在另一面”“不是每種愛都適合高高捧起”“一株被遺忘的吊蘭”“讓他飛,就別折斷翅膀”“讓批評‘轉個彎’”“用心靈的磁場去回應成長的訴求”……這些案例的背后凝聚著楊老師對孩子真摯的愛,真心最能直抵人心,一口氣讀完前兩章仍然意猶未盡,我被書中一個個智慧生動的故事吸引,被一個個天真爛漫的孩子感動,被字里行間濃濃的人情味震撼。

突然我想到了我的學生磊,那個口齒不清、反應遲緩的男孩,入學第一周就成為老師們眼里最令人操心的孩子,其他先不談,單是寫字就讓老師們甚是頭疼,因為幾乎沒有人能看懂他寫的是什么。磊的書桌抽屜臟亂不堪,座位下面紙屑滿地,同桌同學叫苦不迭,多次提醒不見效果后跟我“控訴”磊的“斑斑劣跡”,包括不講個人衛生、常錯拿別人文具、上課喜歡隨意說話等。在與其他同學交往中,磊近乎討好式地到處交朋友,甚至不惜用金錢“收買”,但是青春期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對于磊的討好行為大家并不領情,反倒覺得他很幼稚。隨著時間的推移,磊的言談舉止愈發“格格不入”。這個12歲的孩子是正常升學到初中的,按照以往經驗來說,不應該同別人產生這么大差距,在與家長的幾次溝通中,我明顯感覺其家長避重就輕,不直面孩子學習和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對此我也很無奈。只能靜下心來手把手地教他收拾桌子、整理文具、保持衛生,每周至少與他談話3次,詢問他的生活學習情況,也叮囑班委給他多一分愛心和包容,但是一學期下來,磊的變化微乎其微,我內心很是失落。新學期開始,磊還是老樣子,我心想只要他安全順利畢業就好,有問題就解決問題,沒問題就各自安好吧……讀完《特教班主任的非常敘事》,我不禁捫心自問:對待學生,我的真心夠“真”嗎?楊老師面對那么多特殊的孩子,即使教育效果不佳甚至有些沒有什么效果,都能一如既往關懷備至,想方設法呵護童心,而我面對這樣一個孩子時卻失去了耐心。心中猛然一驚,我對孩子們的愛似乎是有條件的:有效果我就信心百倍,沒有效果我就漸失耐心。原來我的一顆真心并沒有那么“真”!

為什么別人頭疼的孩子,在楊老師面前能變得溫順乖巧?為什么調皮囂張的孩子,在楊老師的教育下能遵規守矩?為什么冷漠自閉的孩子,在楊老師的溝通中能笑靨如花?無他,唯真心爾!孩子們之所以親近尊敬楊老師,只是因為感受到一顆真心,打心底里喜歡有人情味的楊老師。我恍然大悟,暗暗下決心,下次站在磊面前的我一定是個真心待他的李老師,站在所有學生面前的一定是個有人情味的李老師。

真實,煙火味

一本書能讓讀者愛不釋手、讀之不倦,一個人能讓大家交口稱贊、信任追隨,一定是真實不虛、真才實學。讀《特教班主任的非常敘事》就是如此真實的感覺,沒有高深的理論,沒有晦澀的論證,有的是一個個真實具體的故事和人物,細細品來不僅洗滌心靈而且能指導實踐,實在珍貴難得。

“為一位母親放手”案例中,楊老師提到了“陽光家長課堂”,從生活真實案例出發,與家長們聊一聊與孩子溝通的技巧。無獨有偶,我在學校的“和美家長課堂”中開展過“敬畏規則,和合共生”的講座,也講到了親子溝通問題,當時給了家長們三條建議:一是“好好說話”,說話的語氣和方式比內容更重要;二是“傾聽孩子”,平等對話,少說多聽;三是“觀照情緒”,做個善于觀察的家長,照顧、梳理好孩子的情緒。書中,楊老師經過一番調查預熱后,拋出了兩個問題:孩子不聽話,是不是因為我們不會“聽話”?孩子不聽話,是不是因為我們的話不好聽?這樣的問題直擊痛點、抓人眼球,比直接給出建議更加高級有效。

“從原生家庭的底板上洞察成長之惑”案例中,提到老師們發出的慨嘆:現在的孩子成長中的問題越來越多樣繁雜,教師對問題也愈發顯得束手無策,身負教書育人職責的自己到底該何去何從?這樣的慨嘆真實發生在我的身邊,我聽到很多老師說過類似的話,尤其是青年教師問過我很多諸如此類的問題,我以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反思心得與他們交流,總是感覺思路可以理清,但是方法路徑卻難上加難。楊老師從“成長中照見的鏡子是否有光”和“生命的成長是否經歷過風雨”兩部分進行闡述,說明孩子成長中無法解開的結一頭連著身心成長,一頭連著原生家庭,如果為人師者費盡心力卻依然無法破解,不妨換個角度,去看看原生家庭的底板上到底刻了什么樣的影像。讀到這里,我的內心豁然開朗,換個角度,換個思路,總能發現點什么。

以上只是閱讀思考的兩個片段,書中真實的案例總能引發我內心深處的思考與共鳴,整本書在真實敘事中散發著濃濃的“人間煙火味”。

真知,深意味

《莊子·大宗師》曰:“有真人而后有真知。”楊老師用通俗質樸的語言講述著一個個真實又深刻的道理,映射出一位真人的真知灼見,這背后的意味崇高且深遠。

“彼時童心,此刻師心”,這是換位思考、反思共情的真知;“撬開一道縫隙,讓光進來”,這是智慧引領、呵護心靈的真知;“共生共育,將教育圍觀之局變為全員參與之勢”,這是整合資源、有機融合的真知;“從‘博物’到‘博悟’:‘穿針引線’助成長”,這是聚焦現實、拔節創新的真知……一個個案例真實生動,發人深省,背后皆凝聚著一位教育者的智慧思考和諄諄教導,而這樣的情況就發生在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身邊,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著極強的教育和指導意義。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楊老師用她特殊的“三真三味”點燃了每一個兒童健康成長的火焰,點燃了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火焰,也點燃了教育守正傳承的火焰。我再次捫心自問:到底怎樣去愛才是好的教育?做怎樣的教育才算真正的愛?心底有個鏗鏘有力的聲音回答:做“三真三味”的溫暖教育,就是最真的愛、最真的教育。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育賢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