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教師已整整31年,“教育”于我而言是一份事業,更是我的生命。要說我的教師夢,最早應該是孩童時期受父親教師身份的影響,打小我就喜歡站在講臺的感覺。長大在擇業時也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語文教師。年輕時的我因為每天可以面對學生稚嫩的面龐,因為可以一點一點傳授知識給孩子們而享受當教師的幸福感覺。

2011年陜西省啟動了教學能手大賽活動,如春風拂過三秦大地,給所有追尋教育夢的教師一個成長的契機。2013年我踏上專業成長之路,一步一個腳印從校級、縣級、市級,再到省級教學能手,從學科帶頭人到成立工作坊,逐步成長為省名師培養對象并成立工作室,我愈發意識到教師的更深一層魅力之所在。我開始研究語文教學,從學習運用專家名師方法轉變成思考探求自己的教學主張,隨著自身經驗的不斷積累,我也開始指導培養青年教師。專業成長加速了我對教育孜孜不倦的追求,在追求中成就了我為師者的幸福。

心有目標行有方向

認準目標,行動起來就會一馬平川。雖然逐夢路上荊棘叢生,磕磕絆絆,但是我會克服一切困難,直至到達理想的彼岸。沒有時間或者工作太忙皆是借口,把零碎的時間整合起來,盤活資源,合理計劃,穩步向前。“做一名學生喜歡和尊敬的老師,做一名同事敬佩的老師,做一名家長認可的老師。”我立下了這樣的志向。31年來,我認真努力、嚴謹務實,“為伊消得人憔悴”。

面對新形勢下的教育,社會、家長對老師期望值極高,大家都知道“萬丈高樓平地起”的道理,教師需要重新審視規劃自己的專業成長,制定成長規劃、發展愿景、閱讀計劃,及時進行反思積累。新時代教師的專業成長尤為重要,其與教學理念革新、課堂文化重構、課堂結構優化、教學策略提效等一系列問題有直接關系。我們追求的是什么?單純“教書匠”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四有”好老師鞭策著我們,“四個引路人”指引著我們,立德樹人則是我們亙古不變的育人追求。心有目標,不斷前行,直至抵達目標,在教育的征程中默默前行,就如馮驥才《挑山工》文中挑山工說的“一步踩不實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就得一個勁兒往前走”。在教書育人的路上教師不也需要這種境界嗎?

教師的思想永遠不能停留在“滿足”二字上,人一旦覺得滿足,就會失去奮斗的動力,并止步不前。教師這一職業平凡且普通,而我們就是在這平凡且普通的崗位上,實現著自己的人生理想。我們的使命是培養人、完善人、提升人,當對自己的職業有了高度認同感,我們就會在工作中產生熱情,繼而會有使不完的勁,就會把職業和使命緊密聯系,就如講課文,情感如井噴,情不自禁。就像有老師說,她管理班級學生的方法只有兩個字:熱情。用熱情帶動學生,用熱情感化學生,用熱情影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熱情會讓學生愿意同其一起做游戲、一起聊天、一起分享、一起成長。

幸福就是一張張紅艷艷的榮譽證書、一摞摞凝聚教學思想的教學設計、一本本畫滿批注的作業,見證著教師的教學業績;幸福就是指導培養青年教師,與他們促膝長談、真誠交流,看著他們取得榮譽,激動不已。教師的幸福樸素簡單,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里演繹著精彩動人的故事。

堅守教育韌性十足

城市的喧鬧,讓我們原本安靜的心躁動,盲目地羨慕別人。但站上講臺,教師唯有耐住寂寞,守住初心,將躁動的心摁下,并俯身耕耘,才能在這一方天地成就自我。李鎮西老師的“幸福比優秀更重要”的為師價值,魏書生老師的“人應學會自我更新,今天的我應該比昨天的我有新的認識、新的發現、新的能力”,唐江澎老師的“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終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提出者和優雅生活者”,張桂梅老師的大愛無疆、師者風范,讓我們感受到的是教壇上執著堅守的力量,是生命與使命的結伴同行。

從教的生活是清苦的,更是快樂的。當我走上講臺的時候,當我面對優異成績的時候,當我進行家訪的時候,奉獻的我是快樂的;當我看到學生笑臉的時候,當我收到學生來信的時候,當學生看望我的時候,收獲的我是幸福的。我用對教育的智慧和熱情自由地描繪著我無悔的青春年華。每一個日子,都是我激情燃燒的歲月,是我人生中燦爛的時光,我不敢自詡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但我可以自豪地說:“我無愧我的學生,我無悔我的選擇!”

楊柳枯了又青,桃花謝了又開,燕子去了又來,學生來了又走,我們依舊堅守在這兒,守著我們的樂土,守著我們的精神家園。外界的一切都沒改變,唯一變化的是我們漸漸滄桑的容顏。但我初心不改,依然深愛我最初的選擇,正如鄭燮筆下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持之以恒繼續深耕

人生路長,難免迷茫,當不知前路幾何時,不妨先把眼前的事做好,誰知道哪天哪根柳枝會成蔭。只有保持恒久行走的姿態,命運之神才會悄然無聲降臨。

教師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須不斷進步。教師要愛得深、鉆得精、學得勤、思得透、行得快,對自己的專業保持高追求。陜西省“三級三類”骨干體系建設為我們的專業成長指明了方向,為我們注入了奮斗的原動力,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其實省能、省學帶乃至省名師離我們并不遙遠,就在于我們自覺的專業追求,行走的教育姿態,持久的教育境界。圓規之所以能畫圓,是因為心已定腳在動;人之所以不能圓夢,是因為心不定腳不動。參加賽教時我已經39歲,但為之奮斗的過程也是我不斷收獲的過程。最后,捧著的證書不僅僅是榮譽,更是催我奮進的動力。賽教歷時一學期,其間,我把每一篇課文都研究得通透,教學參考書熟讀精思,網上的課程資源看了又看,課一堂一堂地優化,教案一遍一遍地改進,圈畫批注得密密麻麻。課上得滿意,整個人都興奮激動;上得不滿意,效果達不到預期,甚至會焦慮得想哭。記憶最深的就是《魚游到了紙上》這篇課文,對“‘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的區別”這個問題的設計,呈現效果與預期設想總有距離,一時間焦慮籠罩了我,但我很快便調整了心態,將問題拆分,找出關鍵,不斷調整,試講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最后結果滿意。現在回憶起參賽經歷,借用老舍《養花》文中結尾:“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或許就是賽教的樂趣。

不滿足就意味著會繼續奮斗,只有不斷奮斗,人生才會更幸福。2017年我榮獲陜西省第三批中小學學科帶頭人(簡稱“學帶”)稱號。學帶這一年實屬不易。前期經過遴選、陳述、答辯,我成為學帶培養對象,欣喜之余,我感受更多的是壓力。家里的書一下子堆積如山,床頭放的是書,寫字臺上放的是書,辦公桌上放的是書,目之所及皆是書,總是感覺不看書不踏實。一年的讀書學習、課題研究、開展活動等,可謂碩果累累。學帶路上,我結識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學到了前瞻的教育思想,欣賞到了教育最美的風景,感悟到了專業成長的重要性,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教育夢,向陽成長,無所畏懼。

不斷奮斗總是幸運的。好運再一次降臨,2021年我有幸加入陜西省基礎教育教學名師培養對象的行列。名師團隊的每位老師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要想不斷發展,唯有讀書學習,才能充盈自己。讀書學習便成為我工作生活的常態,摘抄筆記、寫感想,每次聽完課即使再忙也要強迫自己去寫,把點點滴滴的東西記錄下來,時間長了,便是自己的東西,繼而形成“樂成”教學主張,并且帶動更多的教師積極投入教科研,成為幸福向陽的追夢者。

教育是一項關于愛的事業,也是一項關于理想的事業,更是一項要踏實實踐的事業。我們需要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堅定信念,有“落紅不是無情物”的奉獻精神,有“萬紫千紅總是春”的蓬勃生機,更要有“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壯志豪情,在教育的路上描繪出一道道迷人的風景。

作者單位:陜西省延安市宜川縣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