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聚焦“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教育根本問題,從認識論、方法論和價值觀層面厘清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緣由。針對協同育人中存在的認識模糊、主體合作意識不強和育人形式僵化等問題,提出構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育人體系、教學體系和課程體系,以期形成協同育人合力,提高高校立德樹人、鑄魂育人實效。

[關鍵詞]課程思政  思政課程  協同育人  問題  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安明德理工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資助“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系統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號:JG2022YB12)。

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在落實立德樹人方面,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的功能各有側重,不盡相同,“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因此,如何發揮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效應,以更好地服務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改革研究的重要課題。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緣由

聚焦“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需要從認識論層面、方法論層面和價值觀層面做出回答。

1.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認識論緣由

從認識論角度出發,回答“培養什么人”這個教育的基本問題,在我國發展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涵。

建國初期,我黨的教育方針突出強調德育、智育、體育方面的發展,致力于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改革開放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強調“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進入新時代,我國教育規模有了很大提升,各級各類學歷教育在校生2.91億人,專任教師1844.37萬人,各學科專業均有了更進一步的細化和分工,但隨之而來的是高校育人質量方面存在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現象。例如,“重專業知識傳授、輕核心價值引導”“重智育輕德育”“重理工科輕文科”“重知識傳授、輕人文知識普及”等,這些問題消解了高校教書與育人、成人與成才、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相一致的原則,必然會在人才培養中出現“高智商低素質”“有知識無文化”“有才能無德行”的現象,嚴重脫離了高校育人的初心和培養目標。

新時代,黨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豐富了“培養什么人”的內涵。但單純依靠思政課程達到以上培養目標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高校專業課教師的占比為80%,專業課程的占比為80%,專業課學習在學生所有學習時間中占比也是80%,80%的學生認為對自己成才發展影響最深的就是專業課和專業課教師,這四個80%充分體現了專業課教師“主力軍”、專業課教學“主戰場”、專業課課堂“主渠道”的重要地位,所以高校要想提高育人實效,必須將專業課與思政課相融合,將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一體建設,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

2.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方法論緣由

從方法論角度出發,“怎樣培養人”的重點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長期以來,高校大多單方面依托思政課程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雖然思政課程建設在不斷加強和改進,在教學方法、教師隊伍、教學水平、學科建設和教材體系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但是育人責任單一化容易培養出“單向度的人”,忽視了高校課程體系應有的育人與育才的內在關系。

因而,推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在方法舉措上打破了思政課程立德樹人中的“單打獨斗”局面,整合了高校思政教育資源和師資力量,使高校思政教育主體最大化,讓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以大道引導學生,以大智啟迪學生,形成育人合力,有效推進高校思政工作實效,著力提升育人質量。

3.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價值觀緣由

從價值觀角度出發,“為誰培養人”的實質是回答培養為誰服務的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教育是以人為作用對象并帶有社會階級屬性的活動。縱觀古今中外,任何一個朝代、階級或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標準和要求來培養人的,教育是服從于統治階級意志的產物,是服務于所屬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不能跟在別人后面依樣畫葫蘆,簡單以國外大學作為標準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旗幟鮮明指明了教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價值定位,我們的教育一定是服務于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教育。

這一價值定位客觀上要求所有課程都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真理尺度與價值尺度的統一,在求真的專業理論學習中結合求善求美的價值觀引導,將家國情懷、政治認同、民族責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發揮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協同育人效應,同步增強大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由此可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是緣起于對黨新時代教育方針的回應,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現實舉措,意義重大。但目前二者在協同育人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研究解決。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現狀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在實踐中取得了一些進展,形成了系列規律,但總體而言仍存在一些問題。

1.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高度認識模糊

把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高度,應立足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時代背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思政課程為引領,以課程思政為支撐。思政課程完整準確地講授黨創新理論體系的內涵、要義、思想;課程思政則指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相連通,賦予專業教育思政價值導向,形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育人合力。

但現實中,有部分專業課教師仍孤立地看待課程思政,認為這僅是一種教學理念創新,對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中的“協同”認識不夠,將課程思政與“狹義”的碎片化思政元素聯系起來,導致出現了“兩張皮”“喊口號”的現象,脫離了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本質和出發點。另外,還有一些教師對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教學側重點定位不準,在專業課堂上融入大量思政熱點和思政育人素材,削弱了專業課知識性的功能,導致專業課“泛思政化”現象。

2.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主體合作意識不足

目前,高校在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方面仍存在思政教學單位與專業課程教學單位主體合作意識不足的情況。這主要源于兩個方面:

一是教育主體之間主觀上的合作愿望不強。受慣性思維影響,思政課程教學仍有不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單方面灌輸的情況,導致鑄魂教育陷入抽象和神秘、立德教育流于空洞和疏離的情況。部分專業課程教學還存在著重強調客觀呈現和傳授專業知識,引導學生做出“實然的事實判斷”,教學中缺乏明確的價值立場和價值導向,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教育的本質和核心關切,只注重教書,而忽略了育人。

二是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各專業二級學院之間缺乏協同機制。學校課程建設、教材編寫、課堂教學、隊伍建設等方面的融合機制尚未形成,導致專業教師在協同育人過程中抓不住育人著力點,未能充分彰顯協同效應。

3.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形式僵化

對于專業課程如何有效開展課程思政,目前還存在方法手段僵化單一的現象。一方面,不同學校面對同一專業課程時,存在簡單套用網絡課程思政案例或培訓的情況,沒有與本校的性質與定位結合,不考慮本校專業特點,只是模式化地模仿和融入相同的思政元素,這勢必不符合學生和學校發展的實際情況,導致課程思政育人效果無針對性。

另一方面,同一個學校面對不同專業時存在不區分專業的情況,未能深入挖掘各專業中的特有思政元素,而是簡單地將一些思政理念硬拉入專業教學,以至于出現了“標簽化”“套路式”的現象,整個教學過程與本專業課程培養目標毫無關聯,僅僅是對思政元素的片段切入或簡單堆砌,不僅思政育人效果不強,還降低了專業教學效果。

針對目前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在協同育人方面存在的問題,有必要對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原則向度進行明確,從而為解決問題尋求有效途徑提供遵循。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途徑

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不能只注重單方面構建,而要將二者作為一個整體和系統的過程,使育人體系、教學體系和課程體系全要素綜合發揮作用。

1.改善育人方式構建育人體系

教師可根據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不同特點,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協同育人的關鍵點進行有機結合,提升思政育人的技巧與方法。思政課程在政治問題上旗幟鮮明、立場堅定,帶有政治性、系統性、理論性等特征,這是其自身的特殊屬性,決定了它顯性教育重于隱性教育的特點。較之高校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思政公共課及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課程思政育人不張揚,且具有浸潤性和隱性的特點,多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進行。

因此,在以傳授專業知識、提高專業能力為主的專業課程中,應堅持以知識傳授為主導,在基礎上靈活地融入、滲透正確的思政元素,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的有機結合,使教書與育人相統一原則能夠落地。想要真正觸動學生的內心深處,專業課教師的教學不能簡單且冰冷地采用灌輸方式,因為育人過程,特別是要改變人的思想與價值觀,本身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協同育人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否則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目標,難以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的特定需求。課程思政教學要帶有溫度和感染力,發自內心地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自覺。

同時,專業課程要從課程教學目標入手,深入研究教學內容、分析教學現狀、洞察學生需求,精準定位并挖掘教育資源,制訂針對性的教學方案,根據專業課程的學科特點、專業特色、課程背景,結合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深挖專業課在專業領域、學科特色中呈現的精神,以及典型的人物與事件。專業課教師在自己深入理解與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和方案,對育人元素進行處理、整合,將其恰當地融入課程教學中,讓學生在專業課中學到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還有思想上、理念上的正確教育和引導,進而在長久的學習過程中堅定正確的價值導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真正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的有機結合。

2.全員協同構建教學體系

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要加強主體之間的團結協作,形成有效育人合力,從全員育人的角度出發,充分發揮育人主體的積極作用,不斷提升思想理論水平、實踐教學能力,為實現協同育人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礎。

思政課教師應當堅持正確的思想政治立場,把握好方向,多參加學術會議、與學界專家進行交流,不斷提高自身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力爭在協同育人的教師隊伍建設中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教育的學科優勢,在隊伍中進行方向引領。思政教師可多與專業課教師交流學習、經驗分享,幫助專業教師提升思想政治素質,使他們盡快融入思政育人隊伍。

專業課教師要明確自身所肩負的育人使命,發自內心地認同擁護黨的領導,在教學實踐中發揮正確的價值導向作用,主動融入思政育人元素,著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養,促進教學與育人之間的融合,實現專業技能培養和思政教育引領的雙重目標。

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應當明確自身職責,強化責任擔當,不能固守學科界限,只樂于教授自己擅長和感興趣的內容,而要保持積極的合作意識,加強團結協作,互相配合,共同育人。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可根據學科特點發揮自身教學優勢,以思政課程引領專業課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使二者始終步伐一致、同頻共振,形成不同學科間互相促進、良性互動的大思政格局。同時,各校各專業之間也可通過專題講座、研討會、名師講壇、經驗分享座談會等多種途徑加強交流學習,不斷提升教師整體的思想素質和理論水平。

高校可建立共享平臺,并引導教師利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進一步挖掘和處理素材,形成豐富的素材庫。這樣師生不僅能共享各類育人資源,還能夠在平臺上進行分享和交流,以真正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目標。

3.厘清課程差異,構建課程體系

在協同育人過程中,高校應處理好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內容關系,厘清課程差異、找準融合契合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優化育人內容供給,實現各學科之間協同育人的相互貫通,使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相統一。

在育人過程中,教師需明確二者的功能定位,在教學內容上的區別與聯系,一方面,既要認清思政課程的主渠道地位,讓思政課程發揮引領作用,又不能發生思政課程“泛通識化”現象。對此,教師要不斷研究和創新,提升思政課程的親和力、精準性和實效性,強化和鞏固思政課的優勢,系統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課程思政應發揮好輔助作用。專業課程應根據課程特點、內容方法進行教學實踐,從人才培養的要求出發,與學生的全面發展相聯系,根據專業課程本身所帶有的育人思想和育人功能,深挖和學科特色、知識背景相關的思政育人元素,并積極探索各種元素融入課程的路徑,以知識傳授為載體,實現教書、育人的雙重目標。

根據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功能、地位、特征,可構建以思政課程為核心、以課程思政為支撐的課程體系,實現理論層面的貫通。同時,應明確雙方在政治方向、核心價值等方面的對應關系,促使兩者在協同方面各有側重、相互補充。

思政課程以專業性、系統性為特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等內容對大學生進行專業、系統的教育教學,同時引導專業課程在育人內容上與其同向同行。課程思政則以專業課為載體,從人才培養的目標和相關要求出發,具備自身特有的學科特色和育人元素,深入挖掘其中所蘊含的家國情懷、價值觀等思政元素,再潤物無聲地滲透在教學中,能夠同思政教育一起,合力提升新時代思政育人的效果。

結  語

首先,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應遵循成人與成才相統一的原則,在用專業知識培養學生成才的同時,將思政教育貫徹教學全過程,用專業講思政,形成高水平的課程思政培養體系;其次,在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中,教師應將教書與育人相結合,不能只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僅突出專業教學而忽視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任務;第三,在規范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立德樹人導向方面,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增強課程思政的政治性與思想性,強化價值教育的同時,堅持科學的專業發展方向。

因此,通過發揮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的隱性功能以及思政課程的主渠道作用,可提高二者協同育人的優勢,構建同向同行的思政育人格局,構建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體系。這是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關鍵舉措,是“大思政課”布局的重要環節,對高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可靠接班人和建設者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張爍,謝環馳.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2]孟慶瑜,陰冬勝.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有的放矢)[N].人民日報,2021-06-08(13).

[3]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2.

[4]唐芳元.立德樹人:高校“課程思政”價值定位的哲學審視[J].理論導刊,2020(2).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2.

(劉慧:西安明德理工學院;曹潔: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工程大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