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幼兒園與小學在兒童身心發展、辦學空間、教育理念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幼小銜接階段存在人為“斷鏈”現象,是引發兒童入學初期不適的根源之一。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幼小銜接中發揮著特殊功能,對促進幼兒社會性、道德性、法治性素養的形成有著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 》指出:“注重幼小銜接,基于對學生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領域發展水平的評估,合理設計小學一至二年級課程,注重活動化、游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筆者在“教育連續體”理念指引下,重點分析了道德與法治課幼小銜接方式,找尋實現幼小銜接的工作思路與實踐對策。

一、從“斷裂”到“連續”:道德與法治課幼小銜接的必然要求

幼兒園與小學作為兩個相對獨立的教育階段,有著明顯的分界與溝壑,兩者之間的差異導致學段的連續性被掐斷。筆者認為修復幼小學段間的“教育斷鏈”,對提高幼兒的小學適應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道德與法治課幼小銜接“斷裂”的三種典型表現

新版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指出:“道德與法治教育基于社會發展和學生成長的需要,以正確的政治思想、道德規范和法治觀念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系統化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發揮法治對道德的促進作用,在法治教育中發揮道德對法治的滋養作用,使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培養學生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然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幼兒園社會課程間的“斷裂”現象明顯,尤其以下三個典型表現更值得我們關注。

1.“生活潤澤”與“知識灌輸”的界限清晰化

幼兒園采用的生活式、游戲式基本教育方法,最適合人的道德法治觀念、精神人格的自然形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前身是幼兒園社會課,幼兒園社會課“以玩為主”,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則“以理為主”,涇渭分明的教學方式導致幼小銜接困難。

2.“社會交往”與“規則紀律”的界限清晰化

幼兒園社會課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共同目標之一是培養人的規則意識、守規美德與紀律精神。相對而言,幼兒園主要是培養孩子的自然生活規則,小學一開始就用班級規范、生活秩序要求孩子,甚至在孩子還沒有完全適應新學習環境前,就要求他們自覺遵守各種規則、秩序。

3.“游戲活動”與“準學科活動”的界限清晰化

幼兒社會領域活動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共同目的都是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上,幼兒園的做法是將幼兒置于游戲活動中,使其在游戲世界中感受規則、體驗責任。小學階段,學生則處于“準學科活動”環境中,必須對學習后果負起責任。在這一意義上,虛擬游戲環境與真實學科學習之間的差異異常明顯,導致幼小課程銜接“間隙”被拉大。

(二)走向銜接:構建幼小教育連續體

學段劃分是人為的,兒童發展是連續的;幼小教育割裂是人為的,走向教育銜接是必然的。對道德與法治課而言,教師要克服學段斷裂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就必須構建以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生成的幼小教育連續體。

所謂“連續體”,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呂叔湘指出,連續體是不同事物類型間的持續過渡狀態;許映紅指出,連續體是指“某一事物或現象的各個部分相互聯系和相互統一的整體”;肖好章指出,事物發展是“連續性”和“離散性”的統一。這些理解有一個共同點,都認為連續體是構成事物的要素、環節、階段間存在的一種自然有序連接狀態,而離散點、斷裂性、不連續性的存在只是相對的。從這一角度來看,兒童教育理應是一個持續綿延的教育體,教師應該積極克服學段劃分所造成的影響,積極構建無障礙教育連續體。

二、幼小教育連續體構建的思路

幼兒園社會領域活動是整合課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初步分化出來的專門課程,構建幼小教育連續體是落實課堂銜接理念、縮小幼小教學梯度的科學思路。

(一)以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內線

盡管幼兒園社會領域活動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之間存在學段斷裂,但在兒童身心發展、核心素養培育上目標卻是一致的。在幼兒園社會領域活動中,教師采用生活體驗、故事表演、集體活動等培養幼兒的學科核心素養;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上,教師采用設置議題、創設情境、開展實踐探究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二)以幼小銜接為統領

在幼小教育連續體建設中,教師要堅持“雙向”與“全面”兩大原則對學生進行學科核心素養培育。

所謂“雙向”,就是堅持“幼小銜接”與“小幼銜接”雙向兼顧并進的思維。在幼小銜接上,幼兒園大班教師要主動關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內容、形式、方法、組織等,在大班下學期適當提高幼兒活動的組織要求,促使幼兒在社會領域學習中從“游戲性”向“組織性”順利過渡。所謂“小幼銜接”,就是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師要主動適應幼兒學習方式轉換的要求,將幼兒園主題教學活動延續一段時間,幫助幼兒實現學習方式的順利轉變。

所謂“全面”,就是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整體教學、全面教學,利用大單元、大主題、大活動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活動。幼小過渡階段其實是幼兒園生活活動、游戲活動向小學課堂教學、學科教學轉換的階段,而大單元、大主題恰好處于兩種教學活動的過渡點上,是輔助兒童角色轉換的最佳方式。

(三)以中間學科活動為樞紐

所謂中間學科活動,就是道德與法治課上開展的一些過渡性學科教學活動,它們是促進兒童學習方式轉變的腳手架與中轉點。在幼兒園教育實踐過程中,我們創造了一系列類似的中間學科活動,如介于游戲活動與學習活動之間的學習游戲、介于感知體驗活動與抽象知識理解之間的學具輔助學習活動等。以法治觀念素養培育為例,幼兒園社會領域活動要實現的目標是“喜歡并適應群體生活”“愿意為集體做事”,與之較為匹配的是社會性游戲活動,讓兒童共同完成一項集體任務;小學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實現的目標是“了解生活規則”“維護學校秩序”等,具有明顯的主動性,與之相匹配的是班級集體活動等。為此,在幼兒園大班社會領域活動中,教師要大力推進半組織性教學活動。實踐表明,這類活動能夠大大增加兒童對組織紀律的認知,將兒童由自發性同伴交流活動引向有序性組織活動,有助于幼小銜接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順利開展。

三、幼小銜接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策略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構建幼小教育連續體時,要重視以下建議。

(一)設立道德與法治課程幼小銜接課程教研協作體

幼兒園教師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是共建幼小教育連續體的直接責任人,消除幼小斷裂現象是他們的首要任務。所謂幼小銜接課程教研協作體,就是幼兒園大班教師與小學低段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在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指引下,針對幼小銜接具體問題開展教學協作研討活動,形成具體的對策方略。課程協作教研不僅能夠加強兩個學段教師的了解和溝通,還能夠幫助他們消除各自剛性學段教育立場的缺陷,確保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活動的自然連續性。

(二)打造幼小銜接道德與法治示范課

打造道德與法治示范課是整體帶動幼小課堂銜接,構筑幼小教育連續體的一條重要途徑。示范課能夠充分體現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是兼顧幼兒園課堂生活性、趣味性、游戲性與小學課堂規范性、知識性、秩序性的教學范例。理想的幼小銜接道德與法治示范課具有三個明顯的特征:一是過渡性特點明顯,兒童對幼兒園教學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沒有明顯的不適;二是幼兒、小學生皆宜,即幼兒與小學生均愿意參與,且能夠接受,模糊了幼兒與小學低段學生間的“學段身份”;三是以生活化、游戲化道德與法治知識學習為主要內容。

(三)建立幼小共享式道德與法治大課堂

幼兒園大班教師與小學低段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聯手打造的“幼小共享式道德與法治大課堂”是構筑幼小教育連續體的又一可行路徑。此類課程的打造需要構建三個共享空間。一是授課教師共享備課空間。參與課程開發的教師可以開設共享備課空間,為其他教師提供共享課程教研平臺;二是道德與法治課資源共享空間。幼兒園要及時將大班課程資源與小學低段課程資源進行共享與交換,為教師提供共享資源對接通道。三是道德與法治課共享學校活動空間。幼兒園要設置小學新生活動空間,并模擬小學設置幼兒園畢業生活動空間,為兒童提前適應小學生活提供適應空間。

總之,幼小銜接是一個長久持續的工作,絕不是幼兒園組織幼兒參觀小學及開展再見幼兒園活動這么簡單的,而是應該貫穿整個學齡前和小學低段。因此,幼兒園要與小學積極合作,共同參與幼小銜接工作,幫助孩子適應小學生活。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幼兒園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