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課程要著力培養學生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大核心素養。而如何有效地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當下眾多教師困惑的問題。筆者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中的“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一課為例,探究政治認同這一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的培育策略。

教育必須進一步明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圍繞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大核心素養,統整綜合性的課程內容?!读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作為學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教材,與道德與法治學科教材相互補充,共同承擔著新時代鑄魂育人的使命。小學高年段《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中的“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一課呈現了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復興所走過的歷史進程,要求學生了解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找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成就,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的核心素養。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從“學習者”變成“親歷者”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因此要引導他們了解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實現情感認同、政治認同。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通過網絡、書籍等途徑對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有一些簡單了解,但受年齡、生活經驗等方面的限制,他們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零碎的、粗淺的,而黨史與學生的生活距離又較遠,因此教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時要注重用豐富的情境讓學生從“學習者”變成“親歷者”,架起歷史知識和學生生活之間的橋梁,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深化學生的認知,引導學生意識到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徹底擺脫了被欺負、被壓迫、被奴役的命運,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例如在“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以時間為線索設計了三個系列情境,以更好地帶領學生了解黨史。如表1所示。

20231011164011837-25-d845b.jpg

三個系列情境描述了百年來中國發生的巨變,用無以辯駁的事實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在國家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等進程中的領導作用。通過情境式、浸入式學習,學生對“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的認知進一步加強。學生在三個系列情境中回顧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的歷程,深刻領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黨的領導下開創和發展起來的,也只有在黨的領導下才能繼續推進。

二、設計任務讓學生從“接受者”變成“探究者”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這是歷史事實,也指明了中國人民前進的方向。學生在第一部分的學習中已經感受到了這一思想的偉大和重要,然而,“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豐富而深邃的內涵對小學生來說是抽象的、難以理解的。因此,筆者設計了“我是小記者”的采訪任務:“中國共產黨如何帶領人民改變自身命運和民族命運?”引導學生自主發現、提出問題,通過與優秀共產黨員展開“對話”,深化對“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的理解與認同。教師還可以以“黨員信箱”的形式為學生提供思維支撐素材,請學生分組研讀素材,設計“采訪”問題,進而展開對話。

1號黨員信箱:傳奇校長張桂梅簡介。2號黨員信箱:鐘南山院士簡介。3號黨員信箱:“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程本簡介。

這三個“黨員信箱”看似是相對獨立的,實際上為學生的思考探究提供了支持和引領。學生設計了許多精彩的采訪問題。

“張校長,您扎根貧困地區多年,為了學生付出一切,現在一身傷病,有沒有想過放棄?”

“程叔叔,面對災情,面對家人的擔憂,您為什么還能勇敢沖在最前方?”

“鐘南山爺爺,張校長,程本叔叔,我想知道是什么力量支撐你們不顧自身,為他人、為國家全心全意付出自己一切的?”

……

這些學習現場里最真實的道德追問正是學生的心聲:當下,在道德選擇、家國抉擇中,為什么他們還要做出這些行動?這樣的行為對國、對民有什么作用?學生在分享交流中不斷碰撞出思維火花。

生1:張桂梅校長是山區女生的救贖,是她指引了女生人生的方向,改變了她們的命運。

生2:鐘南山院士醫者仁心,不懼艱難,為全國人民共同抗疫指明方向,是剛正不折、無私無懼的中國脊梁。

生3:消防員程本身著“火焰藍”,始終不忘初心,以身作則,保護人民財產和安全。

生4:這些當之無愧的人民英雄,他們來自天南地北,來自不同職業,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中國共產黨員。不管在何時,不管在何地,這些優秀的共產黨員如同一束微光,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如同星星之火,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

……

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發展過程中,涌現出無數英雄人物,他們的偉大精神和豐碩成果,本身就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學生在“我是小記者”的采訪任務中,一次次與優秀共產黨員展開對話,在感動和震撼中讀懂了黨員堅定的信念,也讀懂了黨員光榮的使命,學生對優秀共產黨員的仰慕和崇拜之情油然而生。這種感悟榜樣力量的過程,正是核心素養有效培育的過程。

三、實踐體驗讓學生從“享受者”變成“參與者”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了《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要求思政課突出實踐導向,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要突破40分鐘課堂教學的壁壘,用好“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有機結合。

在“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一課教學中,一定要善用社會大課堂,結合地方特色,比如圍繞“百年南京,歷經風雨百年新面貌”話題,帶領學生開展“場館研學”實踐活動。如參觀黨史紀念館、去圖書館查詢資料、到紅色基地感受紅色文化……當學生在城市發展場館中看到新街口百年變遷的對比照片時,都驚嘆于家鄉的飛速發展。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

筆者順勢提出延伸問題:作為新時代的少年,你想怎樣表達自己的情感,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1:作為小學生的我們,在校園、班級中互相關愛,不斷努力學習,尊敬師長,一天天地進步,就是聽黨話,跟黨走。

生2:青少年階段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學習,我們應該勤奮學習知識,注重學習的提高,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長大為國做貢獻。

生3: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們更應該強身健體,擁有更強健的體魄,做更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

學生通過觸摸真實的資料、參觀真實的場景,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學生的思考與表達,彰顯了他們認識的提升及對“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的政治認同。這份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感及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使命感,讓學生認識到自己不僅僅是當下幸福生活的“享受者”,更要努力成為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參與者”。

一節好的思政課是真正能讓核心素養培育有效落地的課,是真正能滋潤學生心靈的課,是真正能激發學生情感的課,是真正能促進學生努力踐行的課。

作者單位   南京市秦淮區教師發展中心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