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研究
作者:■文/劉琳琳
發布時間:2023-10-11 16:37:49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2021年10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課應被納入中小學校本課程,而同時增加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形式多樣的校本教育形式。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對平均年齡15至17歲正值青春期的高中生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高中生盡管已基本具備了成年人部分功能及特征,但在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面對學業、同伴及家長等多方面的競爭壓力,通常體現出獨立性與依賴性、自覺性與幼稚性錯綜交織等特征,這些問題亟待解決,否則極易產生心理障礙,甚至可能造成心理疾病。因此,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既可以幫助高中生構建積極的心理品質,又可以增強高中生的文化自信。
一、傳統文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目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中普遍存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蓋內容不多、比例不高且系統性不強的問題,而造成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的原因,主要在于心理健康教育與應試課程還沒有呈現有效的銜接,這造成教育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和起主體作用的學生在傳統文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缺乏有效的溝通。從現代育人功能出發,如何將傳統文化的思想資源轉化為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載體,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度上進行深入研究,都需要從廣度和深度上繼續探索。
二、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價值
(一)有效豐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高中生平均年齡在15至17歲,正處于從青春期到成年期過渡的關鍵階段,大部分高中生自我意識逐漸凸顯,并在與周圍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互相作用的過程中產生多種復雜心理。而傳統文化中有豐富的內修于心和外修于行的智慧資源,豐富了心理教育的內容,也為高中生提供了較為可靠的行為準則與道德規范。
(二)為高中生心理成長提供重要思想資源
高中生由于所處的階段及信息化環境的影響,他們一方面易于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喜歡探索、懷疑和爭論。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涵蓋的有關心理調整的相關內容,對指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兼具有現實性及長遠性意義。“吾日三省吾身”告知高中生要善于反思自己,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和其光同其塵”告知我們要善于換位思考,養成包容、寬厚的性格;而《象傳》中的乾卦和坤卦則為高中生指出中華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走過萬水千山就在于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韌性和恒心。總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了極為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為高中生性格養成和心理健康成長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滋養和思想資源。
(三)有助于構建和諧的身心關系
高中生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身心發展不平衡,因此會出現早戀、網癮等家庭及社會、學校都不能接受的行為。鑒于此,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其年齡階段和認知特點,因勢利導地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加大高中生對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和感悟,這對于培養他們積極的心理品質,合理地調節身心關系具有深遠意義。
三、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
(一)以班級為載體,提高學生素質
班集體對于高中生形成集體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以班級為載體,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內化,讓學生的內心世界和品質向傳統文化靠攏,以此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1.積極創設優秀傳統文化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以班級為基本組織形式,形成以優秀傳統文化為積淀的班級文化,在創設班級文化的過程中充實教育教學活動的內容,進而使學生不斷了解自己,認識自己。例如,用《論語》中“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作為組名,以《詩經》中的“如日之升”“如月之恒”作為小組建設核心思想,孔子曾用“思無邪”來評價詩經,以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來作為班級文化的組成部分,創設出情思純真、正氣日升的傳統文化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2.適時開展傳統文化實踐活動
“知行合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積極倡導的理念,而在實踐中將優秀傳統文化中知行合一的思想由“以知促行”的方式進行調整、外化,從而形成內在心理和外部行為的統一。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搜集相關傳統文化的資料,也可以開展研學活動,在參觀歷史文化景點時,透過歷史看現實,多角度審視自己并加以自我調適教育,開發學生自身的潛在能力。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非遺進校園”等活動,將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這有助于高中生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中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二)結合“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分別發揮其主渠道和實踐作用
自我道德品質的熔鑄和培養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自我修身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觀照自己”“內調心性”,在紛繁復雜、迷失自我的時代中,找到自我,解決空虛、失落、抑郁的心理問題,探索尋找自我深層的心理方式,通過構建以道德標準與道德文化為中心的教育體系,探究積極的價值和作用。
1.抓住“第一課堂”,促進學生形成完善人格
作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終要以課堂為主陣地,這個課堂既包括學科課堂,又包括主題班會,也涵蓋定期舉行的系列心理講座。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中,教師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和思想內涵融入到教學中,通過案例分享、故事講述、典故分享等方式與高中生進行有效交流,進而達到提升學生積極心理品質,促進其形成完善人格的目標。
2.抓住“第二課堂”,知行合一
“第二課堂”主要在于課外和校外的實踐活動,是“第一課堂”的延續和深化,在發揮作用上更為靈活和生動。因此,教師要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緊密結合,從學校、學生心理健康中心、班級、個人四個層面打造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強化高中生的情緒、情感體驗,拓寬其提高自我認知的途徑。第一,常態化邀請專家、教師舉辦系列大講堂活動,重點對優秀傳統文化與心理健康相融通的思想資源進行現代化詮釋。第二,成立與文化相關的學生社團,通過話劇、非遺、書法、茶藝等多種形式生動呈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提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第三,以讀書匯報、讀書分享會的形式開展團體輔導,如將民族文化作為心理健康的案例,培植學生堅定不移做事的精神,厚植家國情懷。第四,傳統節日舉辦富有文化內涵的活動,如利用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培養學生尊老敬老、不忘初心的情懷,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在日常生活的滲透中實現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三)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形成教育合力
1.構建滲透中華文化元素的校園心理環境
在校園文化景觀設計上,我們要注重將體現傳統文化精髓的元素符號滲透在校園雕塑、建筑等環境中;在學生學習、生活的日常場所中打造傳統文化墻;激發學生閱讀學習的積極性和習慣養成,校園里可以從內到外,結合現實需要,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在宣傳欄、微信公眾號、校園等地進行宣傳,建立團體心理輔導模式,進行特殊團體輔導和定期輔導相結合的組織形式。此外,定期舉辦展示活動,并將這些活動與社團關聯起來,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校園文化。
2.充分發揮家校協同育人機制
家庭、學校、社會是一個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形成家庭啟蒙教育、學校奠基教育和社會拓展教育協同影響的教育合力。家長永遠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健全孩子的人格品質至關重要。因此,要讓心理健康教育走進家庭,做好學校、家庭協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共建家校聯盟,定期舉辦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家長座談會,開展家校系列沙龍,增強家長對傳統文化和心理學興趣的同時,實現家校互通,家校共育,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重視學生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培養朋輩體系
由于高中生面臨著從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身體和心理的蛻變,高中生更容易建立先于家人、老師的同輩之間的信任感,朋輩培養體系應運而生。在共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需求,挑選出一些積極向上的同學作為骨干力量,樹立可見可學的榜樣,開展朋輩培養體系,以點帶面,逐漸提升覆蓋面,助力于優秀傳統文化在同學之間繼承和發展。
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內涵、倫理觀念、審美情趣等思想和理念,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教師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元素融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方面可深化高中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與認同,樹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通過以文化人、文化育人作用的發揮,更好地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有利于培養高中生積極穩定的人格品質。
作者單位 西安市第六十六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