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縣以“六立六?!币幏缎M馀嘤栱椖糠诸愯b別
發布時間:2023-10-12 08:00:39 來源:教育部網站
陜西省咸陽市三原縣創新工作機制,以“六立六保”工作模式規范校外培訓項目分類鑒別,科學區分學科類和非學科類培訓,推動“雙減”工作取得良好實效,受到機構、家長、學生的廣泛好評。
一、成立專業小組,確保鑒別工作的權威性
成立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項目分類鑒別專家委員會,組建分類鑒別專家庫,精準指導區分學科類和非學科類培訓服務類別,防范發生假借非學科類培訓項目實際開展學科類培訓等逃避監管行為,持續推進全縣“雙減”工作落實落地。鑒別專家委員會由經驗豐富的教育教學研究人員、中小學一線教學骨干、培訓行業專家、法律顧問、社會監督員等23人組成,本著專業性、獨立性原則,分階段對應相關學科、課程、教學等方面,準確識別學科類或非學科類,形成明確的鑒定結果,為主管部門分類規范管理提供真實可靠、客觀公正的權威依據。
二、建立長效機制,確保鑒別工作的系統性
建立面向中小學生(含3—6歲學齡兒童)的校外培訓項目“篩查—鑒別—監管”長效工作機制。采取“1+N”模式(“1”是每學年對所有培訓項目進行1次鑒別,“N”是對線索來源舉報、重點培訓項目、易混項目等事項隨機進行鑒別),不定時間、不定機構、不定項目、不定內容隨機抽取,進行若干次突擊檢查鑒別。將培訓項目鑒別工作和查處違規培訓行為結合起來,嚴查各類隱形變異違規培訓,狠抓問題整改落實。強化日常監管,突出流程把控,對標新要求,加強培訓材料的選用、備案、編寫、審核等全流程管理,明確內容要求和標準,健全管理機制,細化違規處罰規定。
三、確立鑒別制度,確保鑒別工作的規范性
制定“校外培訓項目鑒別公開事項公示制度”“黑白名單制度”“培訓項目鑒別清單”,完善鑒別工作監督管理,增加公開透明度,更好地為家長和學生提供教育服務。建立“專家會審制度”,凡編必審,凡用必審,內審與外審,確保內容科學規范、難度適宜、符合相應課程標準要求,召開培訓教材內容審核鑒定會,組織專家分科目、分學段對培訓教材內容進行全面審核,依靠專業力量,對存有爭議、不明確的培訓項目分類“復核”,確保鑒別工作的科學性。制定校外培訓項目鑒別全過程記錄制度,通過書面、影像等方式合法、客觀、全面、有效地記錄鑒別工作過程,保證日常留存和移交資料的完整性與及時性,便于工作人員快速交接、梳理和總結,確保鑒別工作的規范性。
四、創立鑒定形式,確保鑒別工作的科學性
一是機構自主申請。不明確屬于學科類或非學科類的校外培訓機構可向主管部門提交申請及相關佐證材料,申請審核確認。二是專家組鑒別。由縣教育局牽頭,會同科技、文旅、體育等部門組織專家組對培訓機構提交的申請材料進行審核,經專家組綜合研判,明確學科類或非學科類的鑒定結果。三是鑒別結果備案。鑒別專家委員會根據審核情況向教育主管部門出具鑒別報告,明確學科類或非學科類,并注明參與鑒別的專家姓名及其專業職務。專家鑒別報告作為相關職能部門的工作參考,據此作出的行政決定相關責任由職能部門承擔,鑒別結果由主管部門統一備案管理。
五、建立監管機制,確保鑒別工作的實效性
定時召開月、季、年工作例會,緊盯周末、寒暑假、節假日等關鍵節點,聯合公安、市場監管、住建等部門采取明察暗訪、群眾舉報、蹲點檢查等方式開展聯合執法,加大監管力度,規范行政處罰行為,自上而下落實“雙減”要求。成立督查組,加強培訓材料全流程管理,通過聽匯報、實地看、查資料、座談走訪等方式,對照重點內容,逐條逐項扎實開展督查,明確內容要求和標準,對涉及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全時段、無死角集中督查。健全監督管理機制,細化違規處罰規定,并按時將排查情況書面報告報送縣“雙減”辦。堅持閉環管理,以“回頭看”為契機,結合督查組反饋問題線索,形成問題臺賬,細化整改措施,明確整改時限,強化責任落實。截至目前,全縣已鑒別70所校外培訓機構的86個培訓項目,并針對原已鑒別的20家培訓機構培訓項目進行了抽檢。
六、設立舉報渠道,確保鑒別工作的高效性
建立暢通的信息反饋監督舉報渠道,積極發揮行業組織、專業機構、媒體公眾等監督作用,強化社會監督。組織專業人員建立線下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日常巡查制度,開展全面常態巡查。截至目前,已開展巡查12次,掌握了一批違規線索,并建立違規培訓機構動態庫,涉及23個培訓機構,已責令進行整改。建立紅黃牌處罰機制,對存在違規行為的校外培訓機構加大線上巡查力度,對于在限制時間內開班培訓的予以提醒,對再次違規的校外培訓機構亮黃牌警告,對兩次亮黃牌者予以紅牌警告并責令關停。對于違規情形極為嚴重的,直接亮紅牌,邀請社會各方參與監督,共同維護良好管理秩序。針對弄虛作假騙取非學科類鑒定結果及獲取非學科類鑒定結果后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行為的,撤銷其鑒定認定,依法依規嚴肅處置,列入當年度校外培訓機構“黑名單”,及時在“三原教育”微信公眾號及相關媒體發布。



